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陷世-第2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志也不还价,他们俩一个人买了票,没给德志买,德志有钱,自己买,这就是拉帮结派。德志心想,这种小儿科的把戏也难不住我,无非就是好的没话说,到最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的。
    道理很简单,机构的钱不是总有的,因为你做的事不蒙上帝悦纳,就没有人愿意捐钱。既然上帝不喜悦,捐款人也不会喜悦,如果捐款人捐款让你去杀人,那么,这件事,如果机构愿意去做,这机构就是杀人组织,根本不值得有正义感的人去做。
    买了票,车就摇晃着向前走。山里的路,每到雨季,就会出现问题,挖掘机很忙碌,铲车也不闲着。因此,狭窄的路上,总见得到施工场地,堵车也是常有的事。遇到堵车只有耐心等待。
    有时候车上会有电视机,播放一些无聊的节目,挂在车的前方,可以打发一些时间。但是,在摇晃的山路上看电视,的确是对视力和脑力的一种考验,根本没办法得到休息,有人反对,司机就会关闭。没人反对,司机就继续看,因为司机驾车疲劳,需要看看,加上司机喜欢音乐的话,就格外注意把音响设备给弄好一些。
    德志上车喜欢睡觉,另外,车一停,就再也无法入睡,看无聊的电视节目可以打发一下时间。前面的车不走,后面的车也过不去,实在没有办法。
    等前面的车动了,后面的车才能动,要等时间,还要等前面的指挥人员的素质了。
    有些乘客不耐烦,下车开始抽烟,找个地方撒尿,或者说说闲话,拿手机拍照,这些活动,就是让旅途更加丰富。有些人喜欢风景,有些人早已经麻木,看到名山大川,也熟视无睹,早已被世俗所缠累,需要挣钱养家,或者让自己过得更幸福些,对于风景,觉得没什么,仿佛是上天应该给的,没有什么感谢的意思在里面,也觉得受之当然。
    回来的风景,觉得没有才来的时候看的过瘾,不过,如果有感动,在何时何地都有感动,这也是信念的力量,看到一花一草一木,想到这是神的创造,是艺术品,就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是上帝给人类的礼物,知道神的大能和生命的意义,就行了。
    但是大多数考虑到还是现实的利益,比如钱,钱能促成一些事,钱能带来暂时的满足,就认为钱是万能的,很多人就是这样想。本真地认为,钱就是一切。因为考虑到的还是最重要的是怎样赚钱,眼中有钱,就没有了美丽世界。
    车终于摇晃到了平路上,走起来格外顺畅,大家心情也好起来了,看来,人人都喜欢平坦的路,走起来特别过瘾,特别舒服;人人都不喜欢坎坷的路。走起来磕磕绊绊、磕磕碰碰的。心情不爽,看什么都不顺眼。但是,人生不是一件顺利和完美的旅程,而是坎坷的路。注定是要经历苦痛的。
    到了县城。大家上楼。到了宿舍,放下背包,看看时间。已经是11点半。
    尹懋说:“余哥,到了晌午了,午饭要解决喽。以前,李局长不是说,到了县城,就和她联系吗?你也答应了,那么,现在我们该兑现诺言了吧?”
    “好啊!好啊!”余哥说。
    余哥没脑子,他听了尹懋的说法,觉得对自己有利,反正大家都要吃饭,联系就联系,总比不联系要强。到了吃饭的时候,当官的也要吃饭,借着招待基金会的同志的名义,正好可以解决这个午饭的问题。再说,现在宿舍里到处都乱糟糟的,要收拾好,恐怕需要一天或者几天的时间。
    德志有心理准备,万一人家不请客,或者另有应酬,就没办法解决问题,大家的工资都不高,在小县城吃饭,并不比在德志的家乡的城市便宜,反而有些接近于沿海大城市的水平,这个现象没办法解释,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交通不便,外地的菜一到小县城,就涨了价。本地的菜当然好,但就是有些接济不上,谁知道本地的菜早已跑到外地人的餐桌上了,人家大城市的人都喜欢高山蔬菜。
    这就是一场皮影戏,给人展示的是好的,但是,背面的,只有自己才清楚。
    余哥掏出了电话,给李局长打电话,李局长说她在外地,没有办法赶回来,不过,她会安排其他同志负责接待。
    放了电话,大家有些失望,只有暂时收拾东西,刚开始,余哥就接到了电话,是民委的分管项目的王书记打来的。人家称他为书记,是因为他以前在村里任支书,后来教书,再后来政府招聘公务员,他就考取了,进入公务员的队伍,从小科员开始干,一直干到了科长。
    人一旦出名,就不容易收回,像他这样,书记大名在外,叫他科长,恐怕没有书记响亮。在内地,书记远比科长的官大,从中央到地方都是这样,书记是一把手,其他都靠边站。
    明白这个道理就好。总之,余哥在电话里点头哈腰,他说:“黄书记,黄书记,你好啊!我们回来了,啊,你好啊,啊,想见你啊,啊啊——”
    德志听得差点背过气去,这方言让人听得身上起鸡皮疙瘩,怎么弄得“王”“黄”不清了?可能,王姓和黄姓以前都是一个姓,至少到了余哥那里,还是一个姓。
    最后,余哥兴冲冲地挂了电话,说:“好啊,好啊,搞定了,中午的饭解决了。”
    “是啊,余哥的功劳最大!”尹懋竖起大拇指,不停地赞美,恨不得地球人都知道,是余哥的电话,解决了一顿饭。
    这时候就去餐馆等着,显然不合适,兴奋过后,大家都心安理得地整理内务,要将房间收拾干净,但是,个人的物品收拾好了之后,才发现,如何分配房间成了难题。
    房间说起来有三个,两个有窗户,一个没窗户。没办法,这是一个难题。大家都清楚,有窗户的当然好,没窗户的,连外面天亮了都不知道。还有,就是需要开窗的时候,就要近乎哀求别人了,关键是没有自由。要想开窗,必须要经过人家的房间。这就麻烦了。人家嘴上不说,心里是老大的不乐意,勉强别人的事,德志从来不干。觉得干了就是一种负罪,一种麻烦。
    他宁愿自己吃点亏,也不想得罪人。假设这间没窗户的黑屋子给了德志,就只好这样办了。

第243章 丰盛午宴
 
    第243章发表了,欢迎亲们前来支持!
    这个分房的问题,看来只有暂时搁浅了,等吃了午饭之后再来决定。德志宁肯自己吃亏,这些人都不会感谢他,反而认为他老实可欺。
    德志的想法,在机构里上班,好歹有点固定收入,这样,可以保证他学完大学的课程,拿到文凭,然后才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遇到不喜欢的人,特别是遇到讨厌的人,德志只能忍耐,和人打交道不容易,哪怕和自己的老婆相处,总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那可是注定要厮守一辈子的人哪,就有很多麻烦,何况和余哥、尹懋都是有期限的,早晚得分开,就好像有聚有散的道理一样,不必要斤斤计较,这些计较,可能不致命,但是足以影响每天的心情,久而久之,就有了问题。
    自德志到机构上班以来,在机构的时间要比在家的时间长得多,跟同事打交道的时间要比跟老婆和孩子打交道的时间要多得多,这个是没办法的事,说高尚点,德志是为了大多数的福利,说庸俗点,是为了糊口饭吃。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两面性就表现出来了。不过,这是另一层面的问题,现在先要解决吃饭的的问题。
    吃饭是摆放在德志面前的实际问题,小县城的饭很贵,贵到让德志根本无法承受,也没有想到会这样。
    这是一笔预算,是需要解决吃饭问题的。王书记打电话来说:“到得月楼去。到那里吃饭吧。马上就去吧。”
    放了电话,德志就要走,尹懋说:“不要那么着急吧!好像我们没地方吃饭似的,要慢慢来,我们先去等他们就不像话,让他们等我们才好。”
    德志听了他说的话,就不再多说,因为德志的态度是,尽量避免摩擦,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在这里,他占绝对优势,远远不是过去的他了。他才到归州的时候,戴着一顶类似于环卫工人的帽子。据说是来自外国。非常炫目。是橘黄色的,老远都看得到。
    他戴了这顶帽子,显得跟领导很熟。因为这是领导的先生的帽子,领导先生的帽子,来自外国。外国人喜欢追求新奇和新鲜,像这种帽子,在内地男人看来,类似于小丑或者唱戏的人才会戴,不会去主动戴着这顶帽子。
    尹懋戴着帽子,不止一次向人诉说,这是齐老师老公的帽子。
    第一次听说这话,德志心生敬畏,不错,不是一般人能戴这顶帽子,只有二般的人,才配拥有这顶帽子;第二次听到这话,德志就不以为然,不就是一顶黄帽子吗?又不是黄马褂。有黄马褂就不会被杀,没有黄马褂,就会被砍头;有黄帽子,不值得炫耀。第三次听到这话,德志就感到十分讨厌了。他有点像祥林嫂了,太啰嗦了。
    德志不喜欢这样去炫耀,也不喜欢炫耀的人,更重要的,人一老,话就多,树一老,根就多,盘根错节,不知道具体数量。
    王书记的电话又打来,在催他们快去,余哥说:“走吧,是时候了。”
    尹懋没话说,只好答应了,他说:“这样去才显得尊贵,好像这顿饭是我们求来的似的,要知道,我们还不是那种人。在哪里都有饭吃,何必要吃政府的这顿饭呢。”
    德志点点头,觉得他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可有些过分正义了,人家请你吃饭是有点晚,可人家不是开饭店的,随时都在恭候你到来啊。你又没有提前跟人家打招呼,不能怪人家招待不周。
    他们三个关了门,走下楼梯,离开宿舍,离开了建筑机械公司,然后上街,到了得月楼。
    上了二楼,发现门口有人,是两名幺妹,问:“请问几位?”
    余哥说:“你看呢?”
    “我看现在有三位。”
    “知道还问。”
    看来,余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