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不糜烂”。大量的后金兵活活被火烧死。明兵管这种土造武器叫“万人敌”计六奇:《明季北略》,卷2。。
第三部分袁崇焕誓守宁远(4)
后金兵在城西南角伤亡很重,于是转攻城南角,仍用板车遮盖,潜伏在里边的兵士仍用斧凿城。袁崇焕又改用一捆捆柴草,上面浇油并掺上火药,用铁索系到城下。板车、楯牌被火点燃,迅即烧成一片火海,潜伏在里边的士兵纷纷被烧死。
到了晚上,激战仍在进行,后金兵冒死不退。城上举火,又把火球、火把投下,顿时城上城下,如同白昼。后金兵继续遭到重大伤亡,尸体到处“堆积”《明熹宗实录》,卷65。。至二更时候,约十点左右,努尔哈赤只得下令停止攻城。袁崇焕乘机选派五十名敢死之士,携带棉花、火药等物,用绳子把他们从城上系到城下,把后金兵未及运走的板车尽行烧毁《明熹宗实录》,卷62。。
次日,后金发动新的攻势,喊杀声、炮声与北风的怒吼声交织在一起,战斗的激烈程度同昨日一样,到下午申时(约当15—17时),后金兵没有一个敢靠近城下。八旗将领虽挥刀从后面驱赶兵士进攻,但一到城下扭头就往回跑,伤亡者在他们之中纷纷倒下。活着的人只得把他们同伴的尸体抢回来,运到西门外瓦窑,拆下民舍木头,举火焚化,黄烟顿时弥漫开来,空气中夹杂着一股刺鼻的烧焦的难闻气味。攻击又持续了一夜,除了增加伤亡,毫无进展。努尔哈赤被迫停止攻城,其“攻具焚弃,丧失殆尽”,《明熹宗实录》,卷67。退到西南侧离城五里的龙宫寺扎营《明熹宗实录》,卷65。。
到了第三天,即二十六日,后金兵仍将城围住,明兵不断发射西洋大炮轰击。努尔哈赤无计可施,便派武纳格率蒙古军转攻觉华岛《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该岛为明兵的屯粮之所,屯粮料八万二千余石,驻兵七千余人,除护卫粮料,还为宁远应援。此时正值严冬季节,这一带海域每到这个季节要结冰两个月左右,可以走人、行车。岛上明兵就在冰上结营,外围以战车,形若城郭。为阻止后金骑兵袭击,明兵在靠近海岸一侧凿冰,又沿营房东西两侧把坚冰凿开,形成一道激流,迫使后金兵不得渡海。但天气非常寒冷,风雪交加,冰刚被凿开,很快又结了一层新冰。武纳格乘结冰之时,率八旗兵冲入岛中,明兵无险可守,经受不住惯以冲杀为长技的后金骑兵的迅猛攻击,不一会儿,明兵被冲得大乱,后金骑兵往来驰突,追杀到处乱跑的明兵。据明朝方面报道,岛上七千明兵全部战死,他们的将领如参将金冠、姚与贤等皆力战而死。岛上还住有“商民男妇”,也都惨遭杀戮。《明熹宗实录》,卷65。岛上设施及剩余未运走的粮料被点火烧毁。战役结束后,袁崇焕亲自为文:《祭觉华岛阵亡兵将文》,对阵亡将士深切哀悼,并抒发了以收复失地为己志的抱负张伯桢辑:《袁督师遗集》,16页。。
努尔哈赤攻宁远不下,损失很重,而攻克觉华岛,屠戮数千明兵也算得到一点补偿。攻下觉华岛的第二天,二十七日,他率大军解围,自兴水县白塔峪灰山箐处东归。路经右屯卫,烧毁粮草,于二月九日返回到沈阳《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
努尔哈赤自二十五岁兴兵以来,四十三年间,身经百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且不说他的自尊心受到何等沉重的打击,他所损失的将卒也是他经历的战斗中较惨重的一次。据清朝方面的统计,攻城两天,共折游击两员、备御两员、兵五百。显然,这是一个被缩小了的数字。另据明朝当时的战场报告说:二十四、二十五两日,“前后伤虏数千,内有头目数人,酋子一人”。《明熹宗实录》,卷63。经略高第报:“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明熹宗实录》,卷63。战后,袁崇焕上疏报功,曾提到从城下割得后金兵首级二百六十九颗《明熹宗实录》,卷65。,其他被打死与火化的更远远超过此数。
其他史书记载不一,如《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五载:明兵“发炮击死无算,毙其帅长孙哈兔,斩级六百。”
《明季北略》,卷二:后金被“焚死甚众,毙棉服者十余人,所谓固山牛鹿也。”
《石匮书后集》,卷十一:“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
朝鲜人李星龄所著《春坡堂日月录》记载宁远之役尤其详细而生动。据朝鲜译官韩瑗所见,“自城外遍内外,土石俱扬,火光中见胡人,俱人马腾空,乱坠者无数,贼大挫而退。”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该书独载努尔哈赤被炮击成重伤,不久即因伤重而亡。
第三部分袁崇焕誓守宁远(5)
综合以上官方“实录”及私家著述,有关后金兵伤亡人数多笼统,很少以明确数字加以说明。这是因为守宁远的明兵远在城内,不可能得知后金伤亡更详细的情况。他们只看到城外倒毙的一处处尸体,而且多被抢运火化,很难得知其确数。连袁崇焕几次向朝廷报告战况时,几乎都没有涉及后金伤亡数字。有的官方报告中也仅仅泛泛提到“伤虏数千人”而已。这说明从袁崇焕到朝廷都没有掌握这方面的具体数字。其次,清朝一向避讳它出兵人数与战场的伤亡,往往既简略,又有重大隐瞒。但我们可以估计到后金兵在宁远城下伤亡约在一二千人之间,比较接近实际。至于努尔哈赤之死,并非被炮击伤所致。朝鲜人韩瑗虽身在宁远城中,目睹了激战实况,但他所看到的,也只是远距离的模糊现象。当时传闻很多,诸如努尔哈赤受伤亦在传闻之中。故该官回朝鲜后将传闻写成了真事。从明朝当事人的奏疏、报告中都看不到努尔哈赤受伤的任何反映。只有毛文龙在奏疏中称:他听到“回乡的张有库等人说,新年老汗于二十四日在宁远等处攻城,不料著伤……”《明熹宗实录》,卷65。实际情况是,努尔哈赤败退沈阳后,过了八个多月才去世。指挥宁远战役的袁崇焕证实:他得到可靠情报,“皆云奴酋耻宁远之败,遂蓄愠患疽,死于八月初十日。”《明熹宗实录》,卷71,19页,记袁得努尔哈赤死讯为8月10日,而《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为8月11日,仅差1天,亦证明袁的消息基本准确。其后,御史汪若极进一步确认:在宁远城下,“奴焰大挫,一旦疽发而伏天诛。”《明熹宗实录》,卷72。很清楚,努尔哈赤之去世,实因年事已高,经受不住宁远城下的惨败所带来的精神打击,背生疽,便夺去了他的生命。
明兵在此役中,守宁远城损失很小,而觉华岛则全军覆没。这一损失远远超过了后金的伤亡。尽管如此,毕竟从战役的全局上明兵以少胜多,孤军奋战,顶住了后金的顽强而勇猛的进攻。它是明兵自萨尔浒战役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并以“宁远之捷”而载入史册!
第三部分明兵凭坚城用大炮获胜(1)
自宁远被围,它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均已中断。北京方面,“数日消息无闻”,焦虑不安,连熹宗也“寝食不遑”《明熹宗实录》,卷62。。迟至二十九日,初战告捷的战报才传到北京。原来,还在二十五日这天,刚刚击退后金的猛烈攻城,袁崇焕乘机选派景松和马有功两人,把他们从城上系下来,疾驰山海关,报告经略高第,他迅即派快马,以十万火急的速度,把这一好消息报告了朝廷。战斗尚在进行中,熹宗和朝廷诸臣既为初胜高兴,又有几分担忧。接着,有关宁远的战报陆续传来,直到二月十三日,宁远战况的全面报告一传到北京,朝野欢呼为“宁远之捷”,士庶空巷相庆……
宁远大捷,是明与后金抚顺首次交锋以来所取得的唯一的一次大胜仗,它打破了后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举国上下大有扬眉吐气之感。朝臣们以兴奋的心情高度评价此役获胜的深远意义。兵部尚书王永光不胜感慨地说:“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明熹宗实录》,卷63。
大学士顾秉谦讲得更深刻,他说:
奴贼自抚顺发难,于今九年。彼大入大利,小入小利。辽沈、广宁相继陷失,而我兵非望鹿奔北,则闻风先逃,曾不能以一矢相加……而宁远捷音至矣。是役也,遏十余万之强虏,振八九年之积颓,四夷共凛天威,九塞咸称庙算。《明熹宗实录》,卷63。
熹宗也视宁远胜利为一奇迹,说:“虏遭屡挫,打死头目,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明熹宗实录》,卷63。他们一致认为,“恢边胜算,以宁远为第一功,而灭奴要会以叙宁远为第一务。”《明熹宗实录》,卷65。因此,熹宗慷慨颁赏,凡参加宁远保卫战的全体将士都分别等级给予奖励。袁崇焕于二月初提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仍驻宁远,专理军务。三月,加辽东巡抚;四月,又加升一职,为兵部右侍郎,赏银四十两、纻丝三表里。满桂与赵率教都升为右都督,赏银二十两。左辅实授都督佥事,赏银二十两;朱梅授都督佥事,祖大寿授副总兵,各赏银十五两。以下有关将领也都有所提升。另提解十几万两白银犒赏士兵。但从这次战役中获得最大好处的是朝廷枢辅大臣,他们既不出谋,又不打仗,却也得到升官发财。如元辅顾秉谦特加进光禄大夫太保,次辅丁绍轼、冯铨各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改户部尚书,进武英殿大学士。太监魏忠贤也是“有功”之臣,说他“予发火器,大壮军威,功虽奏于封疆,谋实成于帷幄。”好像宁远的胜利全赖此阉人运筹决策!熹宗特给予加恩三等,荫其弟侄一人任锦衣卫都指挥。另外,给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