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淮海战役硝烟未尽,1949年中央决定进行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渡江战役。当时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谭震林任副政委;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邓小平任政委。
按照中央指示,渡江作战仍由淮海战役时组成的总前委领导。
邓小平、陈毅坐镇指挥第二、三野战军。解放后谭震林还多
724
次回忆说:在渡江战役中邓小平同志表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决策才能。在这次战役中,谭震林是奉命最先率部打过长江去的我军高级指挥员。当时他指挥的是三野第七、九兵团组成的中突击集团。
由于这些参战的指战员大多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谭震林就把部队拉到巢湖开展水上练兵。陈毅称赞“巢湖练水军是解放战争史上重要的一页”。
4月20日晚,谭震林指挥的30万人奉命从芜湖对岸强渡长江天堑。
万炮齐轰,千帆竞发,最快的船只仅用15分钟就抵达南岸。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一夜之间就被我军突破。渡江后,中突击集团向内突击,把敌人注意力吸引到长江中段,为我东西集团渡江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国共和谈的进行,在西柏坡开会的邓小平、陈毅商定,推迟原定的渡江时间,并报中央批准。正在训练部队的谭震林接到命令后,马上理解了中央军委及邓、陈的意图。
他要求部队指战员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武装头脑,认真贯彻执行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的指示。同时又要求大家切实防止在敌人的“和平”阴谋面前产生松懈战斗意志和迷失方向的危险,把立脚点放在谈判破裂,继续做好渡江战斗的准备上。中突击集团大部渡江后,4月22日晚,谭震林等率领七兵团指挥部,乘坐木帆从北岸起渡过江。当指挥船行至江心时,突遇从安庆向南京顺流而下的国民党军舰。敌舰发现我渡江部队,立即枪炮齐发,情况万分险急。谭震林一方面指挥船只避开敌舰,一方面组织火力还击。当时正在肥东总前委指挥所的邓小平、陈毅获悉这一险情后,十分担心谭震林等人的安全,接连不断地来电询问,直到确知谭震林等
824
已经顺利抵达江南坝埂头,未受任何损伤时,才放下心来。
多年后,当时与谭震林同船过江的老同志回忆起这次险情时,还激动地说:“总前委成员之间休戚与共,相互关心,真是情同手足,胜似兄弟啊!”
23日我军解放南京,当时谭震林遵照邓小平的“部队渡江后,英勇顽强就主要表现在两条腿上”的指示精神,命令各部要不顾疲劳,继续猛力向前推进,歼灭逃敌。
邓小平是中央领导人,不能随意点名批判
1956年2月,党中央派出代表团参加苏共二十大。邓小平、谭震林均为代表团成员。他们再度共事。代表团在讨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时,邓小平、谭震林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都反对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邓小平说:斯大林是国际人物,这样对待他是胡来!不能这样对待革命领袖斯大林。谭震林完全赞同邓小平的意见,他说:这虽然是苏共的内政,我们不一定能影响他们,但我们不应该随便同意他们的意见,应有自己的态度。
在“文化大革命”中,素以心直口快被称为“大炮”的谭震林,与林彪、“四人帮”展开激烈、针锋相对的斗争已是众所周知。谭震林对于当时全国一片混乱的局势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他说:“‘革命’总不能不吃饭啊!这是个最起码的道理。我们这样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把农村搞乱了,把农业这个基础摧垮了,地里不长庄稼,不收粮食,怎么得了!”
924
当造反派冲击中南海,揪斗刘少奇、邓小平时,他气愤地说:“刘少奇是国家主席,邓小平是党的总书记,江青他们这伙人目无党纪国法,如此无法无天,真是不能容忍!”谭震林还对林彪在讲话中指名攻击刘少奇、邓小平执行“压制群众,反对革命路线”
,以及陈伯达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两条路线》中大叫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很是反感。
他说:刘少奇、邓小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领导人,不能随意点名批判,搞“文化大革命”
“光有群众,没有党的领导,怎么行”?
正是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使谭震林思考了许多以前没有思考过的问题,痛切地感到了党内民主的重要性和要实事求是的难度。在“文革”中,他对每一点国家形势向好的方面的转变格外珍惜。1973年谭震林从桂林回到北京,他常去叶帅家,还与邓小平、彭真等老同志交往,并参加了由邓颖超任组长的学习小组。
他只想与老同志沟通思想,交换看法,特别是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全国形势好转,给了他很大鼓舞。
《邓小平文选》要大书特书
粉碎“四人帮”
的消息传来,谭震林兴奋得彻夜未眠,那晚直到天亮他才睡着,因此睡得很香,甚至掉到了地板上都还没醒来。这是他自“文革”开始以来从未有过的失态。从此以后,他坚决支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必须准确地、完整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精神,坚决支持并积极参与对于“两个凡是”的批判和真理标准的讨论。纪念毛泽东诞辰
034
85周年前夕,《红旗》杂志社约谭震林写一篇纪念毛泽东的文章,他立即着手写了《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一文。文中回顾了党的革命历史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还着重批判“两个凡是”
,直接表明自己对真理标准讨论的观点。但文章拿去后,被当时主管宣传工作的负责人以“《红旗》不能介入这种争论,文章要重新修改”的理由扣发。谭震林坚持原则说:“文字上可以改,但基本观点不能动。”稿子转到邓小平那里,他看后指示:“这篇文章很好,至少没有错误。我改了一下,如《红旗》不愿登,可送《人民日报》。为什么不卷入?
可以卷入,可以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
看来不卷入的本身,可能就是卷入。“
李先念看后也指示:“《红旗》不登,太被动,现在就已经被动了。”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谭震林由衷地拥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他坚决拥护并积极宣传邓小平在1979年1月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所作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高度评价邓小平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他不止一次地说:“小平同志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全党要认真学习和加深理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地贯彻执行。“
《邓小平文选》出版后,谭震林非常高兴,他认真研读,提出应该“大书特书”。
1982年9月,80高龄的谭震林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这些人迟早是要去见马克思的,但舍不得去。
因为‘四化’重任在肩,前景迷人啊!“
谭震林临终前,尽管呼吸困难躺在病床上,仍在口授纪念毛
134
泽东诞辰90周年的文章,并结合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体会,再次赞扬邓小平对党和国家的特别重要的作用。在他病危弥留之际,他还对身边的亲属说:10月1日,“我要上天安门和群众见面,支持党中央选出的新的领导班子”。
谭震林纪念毛泽东90诞辰的文章《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在他逝世后作为遗作在《人民日报》发表。在这篇文章中,他用了整整一节的篇幅来谈《邓小平文选》,可见他对《邓小平文选》的观点和精神的赞赏。这些体会也可以说是谭震林用他一生的切身感受对邓小平同志的最切实的最客观的评价。他说:“《邓小平文选》的出版,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回顾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地健康发展的喜人情景,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打破了多年来思想界、理论界沉闷无生气的局面。出现了思想活跃,各方面工作不断创新的动人情景。毛泽东同志多次讲到但始终没有实现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现在已经出现了,这是最可贵的。”
“邓小平同志在拨乱反正,完整而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发展毛泽东思想和推进我国的四化建设等方面,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代表着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他还说:《邓小平文选》的内容极为丰富。
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角度来看,他认为有这样几点应该大书特书:第一,提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总任务。
他说:“邓小平同志强调这个问题,正是抓住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抓住了它,其他问题就比较容易解
234
决了。“
第二,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他说:“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主要是抓住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这个根本。”
第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认为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项极有远见的战略决策”。
第四,大力解决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