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司马家-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司马炎的优点却是,虽然希望渺茫,但在没有盖棺定论之前,总还是积极努力争取。他随父亲南征北战,积极筹粮募捐,为父亲平定天下立功甚多。在这个过程中,司马炎广结善缘,尽量将周围有用的人才都拉拢到自己这边来,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结交了诸如贾充、山涛、何曾、裴秀等重要人物。
俗话说“世事难料”,后来的形势还真是巨变到出人意料的程度,大伯司马师好端端的,竟然在一场战斗中不幸受伤,不久去世了,父亲司马昭接替了大伯的位子。这下子继承人的序列理应又回到了“立长不立幼”的轨道上来了吧?何况弟弟司马攸不是过继给大伯了吗?他还有资格继承父亲的衣钵?
但是没想到父亲竟然还认死理,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根本不需要理由,他横说横有理,竖说竖有理。父亲常对人说,这天下是大哥打下来的,江山理应属于大哥,我死后,还是应该由大哥的继承人司马攸继承大统。
司马炎听到父亲说这样的话,真是要吐出一口老血,心想人各有命啊,不该是自己的东西怎么争取都争取不来,而弟弟就那么轻易地要登上大宝,自己只得俯首称臣。有一次司马炎对山涛他们几个亲信说:“论起为国立功,为父效力,我自己觉得比弟弟强多了,但是父亲就是喜欢弟弟会读书有学问,要立他为世子,你们有什么办法吗?”山涛回答:“自古长幼有序,只要你不犯明显的错误,晋王没有理由不立你为世子的。”贾充也说:“我们不但要把晋王交代的事情办得完美,在办事的同时还要给所有人留下好的印象,多争取一个人支持,也就少一个人反对,晋王耳根子比较软,容易听周围人的建议。”陈骞建议司马炎要多多抽时间去看望母亲,给人以孝顺的印象,让母亲在适当的时候美言几句。
正因为司马炎平时在人脉方面多有积累,关键时候这些人脉发生了作用,因为谁都想自己所拥立的人选能继承大统,这样自己也可以有拥立之功,不至于被边缘化。在司马昭对继承人问题犹豫不决之时,左长史山涛不断劝说他道:“废长立幼乃是取乱之道,万万不可啊。”贾充也劝说司马昭道:“世间的礼法不可违背,违背了礼法,其他一切也都乱了。”司徒何曾、尚书令裴秀也一再进言,说大公子司马炎屡立战功,聪明能干有建树,有明君之相,应该被立为世子。
司马昭总是听身边的人说司马炎的好话,听得多了,思想也开始有了转变,想想也对,选接班人总得选能干的,选能够治理好国家的,最重要的是选能够将我们司马家族发扬光大的人,司马炎无疑最合适,于是最终选择了司马炎作为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3 大位到手心情爽
司马炎29岁时,父亲去世,顺利继承了父亲晋王的王位,几个月后就逼迫魏帝曹奂让位,自己成了晋朝的开国皇帝。新人新气象,司马炎刚坐上皇帝宝座的时候,心情是很愉快的,也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让大家看一看自己当皇帝绝对不比弟弟差劲。
司马炎心想,自己在执政方面要尽量消除曹魏时期的诸多弊端,新朝总得有新气象吧。他认为曹奂这次被赶下皇帝的宝座,曹家亲戚没一个出来说话的,估计是曹奂在位时对亲友们不够照顾,现在他当皇帝了,怎么都得照顾一下亲友们,拉近一点关系嘛。
于是他给亲友们大大地加官封爵,就连那个宁愿去当曹魏纯臣的叔祖父司马孚,也被封为安平王;叔叔司马干,也就是父亲的弟弟,封平原王;叔叔司马亮,封扶风王;他的弟弟司马攸,封齐王。反正只要是本家亲戚,一律封王。父亲的故交知己,如将军石苞,封为大司马、乐陵公;陈骞为高平公;贾充为鲁公;裴秀为巨鹿公;其余文武百官,各有封赏。
转眼就要过年了,算是到了泰始二年,有大臣建议修建七座大庙来祭祀司马家族的七位祖先,司马炎觉得这么做太浪费了,新建七座大庙,不但费钱还费时间,干脆就把原来曹魏的祖庙拿来改祭奠自己的祖先吧,司马炎下令将原先曹魏祖庙里的所有神像都清理掉,换成司马氏的祖先神像,将原来曹魏宗亲被封王的全部降级,降到侯爵级别。
4 皇后杨氏的崛起
司马炎册立了杨氏为自己的皇后。杨氏本名叫“杨艳”,出生在弘农郡,父亲杨文宗原来是曹魏的通事郎。通事郎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通常需要上报皇帝批示的文件,先由黄门郎准备好,再交通事郎检查签字,最后呈报给皇帝批阅。杨艳当上皇后之后,大力为她杨家亲戚加官进爵。杨皇后有一个表妹叫赵粲,杨皇后将她召进宫来。赵粲相貌美丽,进宫后见到了司马炎,两人眉来眼去,竟然相互调情。杨皇后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劝说皇帝干脆把赵粲也纳为嫔妃。司马炎心想,我这个老婆倒是心胸开阔,看到我调戏她的表妹,不但不生气,还劝我多纳一个妾,这个不错啊,反正男人多一个小老婆总不是坏事,于是就同意了,封赵粲为端妃。杨皇后这么做其实是有用意的,她知道后宫里美女无数,自己虽然是皇后,但面临的明争暗斗多如牛毛,身边没个自己人做帮手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才处心积虑地将自己的表妹带进宫来,名义上是一起侍奉皇帝,暗地里可以做自己的同盟军。
杨皇后总共生了三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名叫司马轨,才养到两岁就夭折了,杨皇后怀疑是被宫里的什么人给暗害了,于是加紧了防范工作。接下去自己还算争气,又生了两个儿子出来,大儿子叫司马衷,小儿子叫司马东。司马衷生下来就是个弱智,到了七八岁还不能识字。皇帝的儿子所请的老师都是当代大儒,是全国最好的老师,但照样没用,就是教不会司马衷读书学习。但奇怪的是,当娘的总是喜欢弱势的孩子,孩子越是没用,娘就越是心疼他。杨皇后一直非常喜欢这个傻孩子,总是在司马炎面前进言,要求封司马衷为太子,理由也很充分,因为司马衷是嫡长子,当太子名正言顺。
司马炎一开始并不同意,他想这傻孩子啥都不会,一看就是个智障儿,将来怎么可能继承大统呢?但司马炎最大的弱点是耳根软,经不住女人的反复磨,到后来杨皇后连同赵贵妃一起磨,时间长了,司马炎也就同意了,心想孩子毕竟还小,将来长大了说不定能聪明起来,于是司马炎正式立司马衷为太子。群臣虽然也有不少觉得这事不靠谱,但司马衷毕竟是嫡长子,而且孩子还小,以后会不会变聪明谁也不知道,从道义礼法上还真说不出反对意见来。
经过数年的休整,司马炎总算是理清了晋国的内政外务,抬眼向外看看,又想起了还有东吴未灭,天下还没有统一,于是就任命中军将军羊祜为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军事。
羊祜,字叔子,是泰山南城人,是当时的一个有作为的人物,他博学能文,清廉正直。羊祜亲自考察晋吴前线,分析两国军力后认为,目前立即伐吴的条件还不具备,吴国仍有较强的实力,尤其是吴主任命前大都督陆逊的儿子陆抗为大都督防晋入侵。陆抗文武双全,能力非凡,与之交手有点不容易。不如等待机会,在机会到来之前,一方面屯田兴学,以德怀柔,以获得当地军民的拥护;另一方面训练士卒,打造军械,做好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
司马炎对羊祜非常宠信,他完全认可羊祜的对吴战策,所以就放手让羊祜去干,不加干预。这段时间在晋国的西北出现了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游牧民族氐蛮的后代中的一名杰出人物拓跋树机。此游牧民族属于鲜卑族,鲜卑族继匈奴之后在中国北方崛起。当年邓艾破蜀之时,鲜卑族投降了魏国,现在看魏国也灭亡了,于是又起来造反。拓跋树机骁勇善战,谋略过人,手下聚集了数万精兵,在雍凉地界出没,这件事情让司马炎比较头痛。
5 胡人也猖狂
拓跋树机率军屡次进犯西北各州郡,烧杀掳掠,搞得当地十室九空,司马炎于是派遣大将胡烈任西北边界的秦州刺史,屯军镇守,严防胡人的进攻。胡烈比较轻敌,他想胡人能有啥本领,不过是仗着马快,过来抢一票就跑,现在有大军驻守边界,他们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没想到拓跋树机是一个胡人中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打起仗来很有头脑,他先是不断派遣一些老弱残兵去骚扰胡烈的大军,只要胡烈率军出战,他们就逃跑,每次都很不经打,让胡烈更加觉得胡人队伍都是乌合之众,在晋军面前不值一提。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有一次拓跋树机亲自率兵前来攻击,胡烈照旧率军出迎,双方略一交手,拓跋树机又是溃败逃窜,胡烈率军紧追不舍。拓跋树机跑跑停停,一直将胡烈往深山里引,胡烈几次想不追了,拓跋树机就返回来和他打几个回合,激得胡烈继续猛追,直到将胡烈所率的晋军引进了一条山谷之中,忽然两侧伏兵四起,截断了晋军的归路。胡烈大叫不好,中埋伏了,赶紧撤,但为时已晚,已经撤不回去了。两边山上箭如雨下,将胡烈所带来的晋军大量歼灭,胡烈本人也被乱箭射死。
消息传到京师,朝野大震,司马炎急派扶风王司马亮都督雍凉军事,再派将军刘旗前去增援。没想到刘旗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他听说胡人势大,连胡烈将军都被干掉了,就心存胆怯,一再延误时机,不敢前去交战。司马亮催了几次都没有用,刘旗就是不敢上阵。结果搞得拓跋树机的声势越来越大,不能抑制,胡人军队连战连捷,占领了晋朝的不少城镇。前方的败绩不断传到京城,听得司马炎火冒三丈,大骂司马亮无能,下诏撤去他的雍凉都督职务,贬为车骑将军。而那个不敢上阵搏杀的饭桶将军刘旗,司马炎打算杀了他。没想到司马亮虽然作战水平不行,为人还算义气,勇于承担责任,他上表对司马炎说:“前线连败,责任在我,请不要杀刘旗,他也是没办法,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