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行山区指挥抗日游击战争。参与指挥了反九路围攻的战役。
1938年4月,徐向前奉命率部分八路军赶冀南创立抗日根据地,这里地处京汉、津浦两大铁路干线之间,无山可依,无林可躲。对于打惯了山地游击战争的我军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必须根据环境特点,发挥创造力,才能找到生存的办法。徐向前创造出依靠人民作掩护,开展游击战争的新思想。通俗地说,即是在平原地区创造“人山”。根据这一原则,指导部队,打日本和清除汉奸同时并举,争取立场不坚定的杂牌军和收编自发的抗日武装力量同时进行。由于思想明确,方法得当,经过五个多月的军事和政治斗争,解放县城二十座,消灭日伪军近万人,在五十一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创造出东起运河,西至平汉,北到滹沱河,南至河南北部的一大片平原抗日根据地。这块根据地创立后不久,发生了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磨擦和日本侵略者的大扫荡,徐向前与刘伯承、邓小平一起,率领根据地军民战胜国民党的磨擦,打退了日本人的扫荡,巩固了这片根据地。
1939年5月,徐向前和朱瑞奉命东进,到山东创建抗日根据地。中央决定将山东和苏北地区的八路军正式编为八路军一纵,由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委。从1939年6月起,徐向前与一纵队的同志共同组织了粉碎日军“扫荡”的战役,时间持续一年多,大小战争两千余起,毙伤俘虏日军两万余名,歼来伪军两万五千余名。
1940年夏,徐向前奉命返回延安开会,在延安期间因被马踢伤治疗了半年多。伤愈之后奉命留在延安工作。先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任副司令,之后又却抗日军政大学当校长。按徐向前的意愿,还是想去前方打仗,但党中央决定他办教育时,他还是愉快地服从了党中央的决定。
5、解放山西 带病征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蒋介石发动了内战。此时,徐向前刚则出院,身体尚处在恢复之中。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了解放整个国家,徐向前坚决要求上战场参加解放战争。在他的要求下,中央军委任命徐向前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接到命令后他立即前去赴任。他带病指挥了山西境内的几次大的攻城战役。
在解放运城的战役中,为了确保战则必胜,他果断地平息了起义将领高树勋部上层反动军官的叛变。然后,打了运城,一举歼敌万余名。
解放运城之后,徐向前经常吐血,他强支病体,部署并指挥了临汾战役。临汾战役持续七十二天,歼敌两万四千人。攻下临汾之后,整个晋南地区获得了解放,并造成直接进逼晋中,威胁太原之势。
在晋中战役中,徐向前集中主力,先下张兰镇,扼住晋中要地,再下北营,歼敌一万七千人。部队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发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继续前进,将敌人主力紧紧包围。此时,徐向前已经病倒,他坐在担架上指挥战斗。晋中战役,我军获全胜,歼敌七万余,仅火炮就缴获三千七百多门。解放了十四座县城。太原城已在我军包围之中。
在太原战役中,徐向前病情加重,他的肋膜两闪出水,胸背疼痛难忍。他请求彭德怀指挥太原战役,但他要等攻下太原之后再去治病。在我军横渡千里长江之际,太原战役终于打响。解放军发起总攻后,仅用数小时就拿下了太原。徐向前见到自己家乡的省城获得解放,非常高兴,之后,经组织决定,徐向前到青岛治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徐向前先后担任过总参谋长等职。他为我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积极工作。徐向前忠于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地为党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与林彪、江青反党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一度遭受迫害,被送到河南开封,过着半囚禁式的生活。1969年夏,受毛泽东委托,参与陈毅主持下的国际形势研究。
粉碎“四人帮”之后,徐向前自1978年至1980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后因年事已高而休息,但他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安定团结与繁荣富强。
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因病逝世。 他在战争年代和建国以后,发表多种军事论著,主要著作已收入《徐向前军事文选》。1984年出版回忆录《历史的回顾》。
徐向前年表
徐向前原名象谦,字子敬,1901年11月8日生于山西五台永安村。
1919年在山西国民师范读书,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进步活动。毕业后当过小学教员。
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排长。
1925年春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后到河南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任教官、参谋、团副等职。
1926年11月,到武汉任南湖学兵团指导员。
1927年3月加人中国共产党,4月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队长,曾率学生队参加讨伐夏斗寅叛军,后被派往张发奎部任参谋。
大革命失败后被中共中央军委派往广州,任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队长,参加广州起义,撤出广州后转到海陆丰地区,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的团党代表、师参谋长、师长,坚持武装斗争。
1929年6月,中共中央军委派他到鄂东北,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师副师长、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主席。
1929年11月总结海陆丰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和鄂豫边的经验,与党代表戴克敏共同起草《军事问题决议案》。
1930年春,任第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率部转战于平汉铁路南段,连克云梦、光山、 罗田等县城。
1931年初,任第四军参谋长,协助军长旷继勋等指挥部队连续挫败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第一、第二次“围剿”。
1931年7月任第四军军长,与政委曾中生率部南下,在一个月内连克英山、罗田、浠 水、广济四城。
1931年11月任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兼第四军军长,半年中组织指挥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战役,粉碎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1932年10月,第四方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主力二万余人被迫撤出鄂豫皖苏区,向西转移。他指挥部队历尽艰辛,开辟川陕苏区。
1933年2月起,连续指挥了反“三路围攻”和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等战役,并与王维舟率领的川东游击军会合。
1933年11月至1934年8月,指挥所部以灵活多变的战术,抗击国民党军30万人的“六路围攻”,取得歼敌8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1935年春,指挥广(元)昭(化)、陕南、强渡嘉陵江等战役后,率部长征。
1935年6月,第一、第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红军前敌总指挥。参加中共中央在毛儿盖召开的军事工作会议,积极拥护中共中央关于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会议期间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的金质红星奖章。会后率右路军北上,指挥包座战斗,打开进军甘南的通道。
同年9月,与毛泽东、周恩来等电促张国焘率左路军北进。第四方面军南下后,和广大指战员支持朱德、刘伯承等反对张国焘分裂活动的斗争。
1936年8月再次率军北上,指挥了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第一、 第二、第四方面军静宁会师后,中央军委指示,第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1936年11月,奉军委命令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西路军总指挥,率部继续西进,计划在河西走廊创建根据地。西路军浴血奋战有力地策应了(黄)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但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而失败。
1937年6月到达延安, 8月出席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同周恩来赴太原同阎锡山谈判,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副师长,参与指挥广阳、神头岭、 响堂铺等战斗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
1938年4月率一二九师和 一一五师各一部进入河北南部平原地区,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
1939年 1月,参与组织和指挥冀南春季反“扫荡”。
1939年6月奉八路军总部令,到山东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
1940年6月离开山东,年底回延安。
1942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1943年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
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1948年3月至5月,指挥临汾战役,攻克坚固设防的临汾城。
1948年6至7月指挥晋中战役。
1948年10月至1949年4月,带病组织指挥太原战役,任太原前线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中共太原前线总前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64年任军委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掌管民兵工作。
1965 年12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期间,参加被诬为“二月逆流”的“二月抗争”,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
1969年夏受毛泽东和周恩来委托,在陈毅主持下,与叶剑英、聂荣臻一起,全面深入研究国际形势,向中共中央提出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的战略性的建议。
1978年至1980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
从1965年起任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是中共第八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因病逝世。
精谋善战林彪
精于运筹,多谋善战;攻于心计,贯用机巧;深沉寡语,用心歹毒;残忍虚伪,阴险诡谲。
林彪(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