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重工-第2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因就在于国内的人员成本极低,而在国外,科研过程中人员费用的支出是占大头的。
    虽然有这样的把握,但冯啸辰也知道,自己并不可能从国家财政申请到这笔经费,罗翔飞也没有这样的能耐。从国家层面来看,比大化肥更重要的项目起码能够算出100个,如果每个项目都要申请几千万的投入,国家财政的那点钱根本就应付不了。要想完成大化肥设备攻关,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自筹资金。
    “自筹资金?”
    罗翔飞把眉毛皱成了一个疙瘩,他看着前来向自己汇报想法的冯啸辰,用不相信的口吻说道:“小冯,你不会是被过去的成绩冲昏了头脑吧?5000万的资金,你想怎么去自筹?”
    “不是5000万。”冯啸辰认真地纠正道,“我和吴处长讨论过,5000万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如果要想确保这项攻关万无一失,我们应当有1亿元的资金来作为保证才行。”
    “你先告诉我,你打算怎么弄到5000万。至于什么1个亿的事情,咱们稍后再说吧。”罗翔飞说道。
    “我想发行债券。”冯啸辰抛出了自己酝酿已久的方案。
    “债券?”罗翔飞简直怀疑自己是听错了。
    冯啸辰认真地点点头,道:“没错,就是债券,就像国家发行的国库券一样。”
    罗翔飞没好气地瞪了冯啸辰一眼,道:“我当然知道什么是债券,我是说,你凭什么能够发行债券,另外,你打算以什么名义来发行债券?”
    冯啸辰道:“我当然没资格发行债券,但咱们重装办可以啊?至于名义,自然就是筹措资金,实现大化肥设备国产化,我们可以把它叫作大化肥债券。债券可以定一个比较高的利息,未来国产化工作完成后,通过成套设备制造中的利润来偿还本息。”
    “你又在给我揽事!”罗翔飞斥了一句,随后又说道:“咱们且不说由谁来发行吧,我只想问问你,你凭什么能够说服老百姓买这个……嗯,姑且就叫大化肥债券吧,你又凭什么相信几年后咱们能够有足够的利润来偿还这些债券的本息?”
    冯啸辰道:“我先回答你后一个问题吧。咱们这一次和日本化工设备协会旗下的几家日本企业草签了引进五套大化肥设备的协议,除了这五套设备之外,在未来,咱们国家肯定还要新建其他的大化肥项目。如果届时我们能够使用国产化技术,就可以节省大量的外汇,而且国产设备的成本肯定会远远低于进口设备,我们可以向国家申请一个特殊政策,从设备的差价中拿出一部分来偿还大化肥债券的本息。”
    “如果按每年5的利息计算,10年期债券的本息就是1。5个亿,你觉得咱们新建大化肥项目的利润能有这么大吗?”罗翔飞问道。
    “只多不少。”冯啸辰笑呵呵地应道。罗翔飞没有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进去,如果算上这个因素,10年后偿还1。5亿元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冯啸辰知道这个时候跟罗翔飞说这一点也没用,罗翔飞脑子里根本就没有通货膨胀这根弦。
    “我觉得你还是太乐观了。”罗翔飞道,“就算咱们再建5套设备,按你的计算,每套设备就要打进去3000万的债券本息。一套设备的造价才不到2个亿,如果是国产化设备,充其量也就是1亿出头,你加上3000万的本息,用户单位恐怕也不能接受吧。”
    冯啸辰道:“其实我想的并不是局限于国内的新建项目,如果咱们拥有自主产权的大化肥技术,我们完全可以去承接国外的项目。东南亚、印度、巴勒斯坦之类的国家,都是农业国,他们和我们一样,都迫切需要建设新的化肥厂。如果我们能够在国外拿到订单,那么1。5亿元的本息,还偿还不上吗?”
    罗翔飞眼睛一亮:“这倒也是一个主意。咱们搞重大装备,中央给咱们的指示就是先实现进口替代,然后寻求成套设备出口。如果咱们真的能够形成自主的大化肥技术,出口到东南亚那些农业国去,倒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出口设备的利润比内销要高得多,这样一来,1。5亿元的本息,可能还真算不上什么事情了。”
    “这么说,您也赞成我这个想法了?”冯啸辰笑着问道。
    罗翔飞摇了摇头,道:“想法的确有可取之处,但我还是觉得可行性太差了。国家发行国库券,是由国家担保偿还的,目前各地的发行情况都不理想,很多地方不得不通过摊派的方法才能够发行出去。咱们这个大化肥债券,总不能再搞一次摊派吧?财政也不会支持咱们这样做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曾经发行过一些债券,最早称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后来又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用于筹措建设资金。1958年之后,国家暂停了公债的发行,直到1981年,才恢复国债,并称之为国库券。
    在当年,一方面是人们缺乏证券投资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是百姓手里并没有太多的余钱,所以国库券的发行并不顺利,往往需要通过摊派的方式,强迫各单位的职工购买。到了90年代之后,国库券才真正变成了香饽饽,每次发行之前都有无数的投资者连夜排队等着抢购。
    冯啸辰对于债券的认识,是基于后世的经验,觉得用债券来融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罗翔飞作为一名从计划经济年代过来的官员,觉得发行债券这种方式是很不靠谱的,他无法想象会有人愿意花钱来买这种十年后才能兑现的投资品。
    听到罗翔飞的话,冯啸辰微微一笑,说道:“罗主任,您的担心的确是有道理的。去年咱们重装办也被摊派了一部分国库券,每个人都买了20块钱,我记得当时就有不少同志发牢骚呢。”
    罗翔飞道:“是啊,国库券可以摊派下去,大家就算有点牢骚,出于支援国家建设的考虑,也还是能够接受的。可你凭空搞出一个大化肥债券,如果再给大家摊派一次,大家还不把咱们重装办的脊梁骨戳穿?”
    “如果咱们根本就不搞摊派呢?”冯啸辰带着诡秘的笑容问道。
    “不搞摊派,谁愿意买?”罗翔飞问道。
    冯啸辰道:“当然是找有钱人买了。”
    “谁是有钱人呢?”罗翔飞又问道。
    冯啸辰简洁地回答道:“外国人。”
    “外国人?”罗翔飞一愣,“你是说……你打算到国外去发行这些债券?”
    “没错。”冯啸辰道,“我考虑过这个问题。咱们国内老百姓收入低,大家手上都没有什么钱,要想让他们自愿掏钱来买大化肥债券,可能性是极小的。虽然咱们也可以用一些大道理来说服一部分人,但这对我们来说压力太大了。而国外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国外有证券投资的传统,国外的居民对于债券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国内。其次,外国人比咱们有钱,1亿元人民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大数目,而对于西方国家的投资者来说,就不算什么了。第三,目前西方正处于经济危机,股市低迷,而中国正在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前景良好。可以这样说,咱们的债券在国际债券市场上绝对是属于优质债券,别说发行1亿元人民币,就是发行个十亿八亿,也毫无难度。”
    “你这事可就闹得有点大了……”罗翔飞咂舌道,“涉及到国际市场的事情,而且还是在国外发行债券,咱们可还真没有这个先例啊。”
    冯啸辰道:“任何先例都是人做出来的,既然过去没有这个先例,咱们就创造出一个先例吧。”

第二百四十六章 先听听兄弟单位的意思
    拗不过冯啸辰的花言巧语,罗翔飞最终还是答应把冯啸辰的方案提交给经委领导去定夺。其实,冯啸辰的这个主意也不算是特别离经叛道,社科院、央行等部门已经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发行国际债券以筹集国内建设所需资金的建议,而且据说这些建议还得到了一部分高层领导的认同。
    时下各行各业都在提倡解放思想、开通脑筋,领导们不怕下属的脑洞开得太大,只担心他们太过保守。冯啸辰提出来的这个建议,即便不能得到经委领导的批准,至少也不会受到批评,没准还会被视为一种大胆的创新,只是时机不够成熟而已。
    到国外发行债券是一件大事,领导们当然不可能马上作出决定,而是需要再研究研究,没准还要向更上级的领导请示才行。不过,有关大化肥会战的意见,却已经批复下来了。经委、机械部、化工部、机械进出口总公司等部门与几个省区的主管部门一道,组织了一个谈判团队,开始与日方就引进五套大化肥设备的事宜进行磋商,其中主要的基调基本上是依据冯啸辰他们在日本时与日方商定的结果。
    按照协议,中国将以整体打包的方式,向日本的四家化工设备企业采购五套大化肥设备,日方则需要在提供设备的同时,向中方让渡全部制造技术。每套设备都约定了国产化的比例,要由日方将这部分设备分包给中国企业进行制造,日方在此过程中要提供技术指导,并对设备的质量负责。
    根据重装办的意见,产品设计和安装的环节也被纳入到日方需要让渡的技术范畴之内,中方将派出人员参与设计工作,最终的设备安装将有中方的安装队伍参加。
    日方在谈判中自然也留了不少后手,例如有关压缩机组低温材料的冶炼工艺,便被排除在所让渡的技术之外了。照日方的说法,他们也只是从钢铁厂采购这类钢材,中方如果有意自己制造压缩机组,同样可以与日本的钢铁厂洽谈采购事宜,这就不是化工设备协会能够管得了的事情了。
    在进行引进谈判的同时,国内的设备招标也在轰轰烈烈地展开。日方分包给中国企业制造的那部分设备,是由机械部和化工部承接的,他们将把这些任务再移交给国内的化工设备企业。至于哪些企业能够获得这些任务,那就需要看各自的努力和给出的承诺了。
    “什么,签保证书?”
    在经委的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