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举动,这也是她的做人原则吧。
陈抒涵这趟来浦江,除了度蜜月之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安排浦江分店的事情。场地是此前就已经找好的,帮忙找到这处场地的人,是冯啸辰的另一个合伙人包成明,他已经在金南辞了职,在浦江创办了一家商业信息公司,专门从事工业品商情编撰以及商业情报的搜集工作。他帮陈抒涵找到的这处场地,位于浦江的闹市区,是一家单位闲置的招待所。浦江的商业店面租价很高,这处招待所一年的租金差不多就要50多万,租下来之后还需要花同样多的钱进行装修。这些钱现在对于陈抒涵来说已经不算什么大数目了,她准备过完年就去交租金,然后开始装修,争取在五六月份能够开张营业。
场地有了,接下来就是招募人手。考虑到大城市的人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管理起来不容易,而且人工成本也较高,陈抒涵决定大多数的人手从南江派去,其中包括从新岭总店抽调出来的十几名熟练管理人员、大厨、领班等,还有几十名从桐川招聘来的年轻男女。桐川的年轻人听说有到浦江工作的机会,几乎连工资都不问,便竞相报名,陈抒涵用最挑剔的目光选出了几十人,全都是俊男靓妹,承诺包吃包住,外加一个月30元的工资,所有的人都觉得是个天大的好机会。
当然,一家店要想在当地开办起来,一个本地员工都没有是不行的。范英就是陈抒涵相中的一名本地主管。陈抒涵最开始决定招范英去分店工作,更大的原因是为了帮杨海帆照顾一下老同学,待与范英接触过之后,又看了范英做面点的手艺,陈抒涵感觉自己拣着宝了,这样一位能干、朴实,同时与自己还有一些交情的浦江本地人,能够发挥的作用绝非一名普通员工可比。
“一个月500块钱?”
范英和丈夫杜俊彬都傻眼了,现在一个普通机关干部的工资也就是50来块钱,范英何德何能,怎么就能拿到500块钱的月薪呢?500块钱,那是能够让他们这样一个处于贫困线上的家庭立马进入小康的数字,也是一个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数字。
“小陈,你没搞错吧?你是不是想说一年500块钱?”
范英怯怯地提醒道,她觉得一年500块钱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数字,当然,如果是这样标准,她可能是得犹豫一下的,毕竟她现在这个馄饨摊子能够赚到的钱比这要略多一些。
陈抒涵摇摇头道:“范姐,我没说错,是一个月500块钱。我们酒楼的薪酬是根据员工的能力和业绩来计算的,上不封顶。我们的主厨月工资都是好几百块钱,我说的那两个技术不如你的面点师,他们的工资也是一个月200块钱。我想请范姐给我们浦江分店当面点师,同时还要负责分店的日常管理工作,如果遇到一些与地方政府打交道的事情,可能还得请范姐找找熟人之类,这么多的事情,一个月500块钱并不算多了,就是不知道范姐愿不愿意来帮我。”
“这”范英有些迟疑,她看了看杨海帆,说道:“海帆,小陈说的是真的吗?”
杨海帆点点头,道:“没错,抒涵说的都是真的。其实我和抒涵算是同一个集团公司的,我们这个公司的机制很灵活。我原来在轴承公司的时候,我们的一线工人工资拿得高的,一个月也有好几百,这是我们老板定下的规矩,他说一流的人才就必须拿一流的工资。”
“你们老板不会是个外国人吧?要不就是华侨。”范英猜测道。
杨海帆笑道:“他可不是外国人,他也是个知青出身,对了,当年还是和抒涵一个知青点的呢。不过,他很有头脑,也很有魄力,短短几年时间,就建起了这么大的一个集团。我现在在集团里负责筹建一家工程机械公司,总投资不少于4000万美金呢。”
“4000万还是美金?”杜俊彬咂舌道,“海帆,你是说,这家公司是由你负责筹建的?那你岂不是一把手?”
“是啊,老板信得过我,让我负责呢。”杨海帆略有一些得意地说道。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样风光的事情,杨海帆肯定是要找人吹嘘吹嘘的。同学中颇有一些瞧不起杨海帆的,觉得他留在南江,成了一个乡下人。杨海帆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现在的境界,是他们必须仰视的。
“如果是这样那我答应了。”范英咬了咬牙说道。说罢,她又用诚恳的语气对陈抒涵道:“小陈,你说的那些工作,我都可以接下来。像开饭店涉及到的工商、税务、卫生、消防这些单位,我也都能找到一点关系,日常应付一下不费劲的。工资方面,我不用那么多,要不打个对折,就拿两百五十好了。”
说把工资打个对折的时候,范英打了个嗑巴。她的确是觉得500元的月薪太烧手了,她怕自己的贡献对不起这么高的薪水,让自己的老同学为难。不过,硬生生地把人家送上门的钱打个对折,这事还是挺让人心疼的。她觉得自己刚把话说出来就有些后悔了,为什么要说打对折呢,打个六折,或者六点五折,不也可以吗?
陈抒涵笑道:“范姐,打对折的话就不必提了,再说,两百五十也不好听是不是?如果范姐觉得拿的工资高了不好意思,那就抽时间帮我们培训几个技术过硬的面点师出来吧。我们下一步还要在其他城市开分店的,人才越多越好。”
“没问题,这事包在我身上了。”范英兴致勃勃地说道。
陈抒涵道:“既然范姐答应了,那我想我们的合作就尽快开始吧。过完年,我就要去办租楼手续,然后需要开始装修,还要办各种许可证。我没法在浦江多呆,不过我会从新岭派几个人过来,他们在浦江人生地不熟,可能需要范姐帮忙带带路,指点一下。对了,范姐家里能走得开吗?”
杜俊彬接了过来,说道:“小陈,你放心吧,我不是还在家里呆着吗,保证做好后勤工作,让范英没有后顾之忧。”
“哈哈,你就好好当个家庭妇男吧。”范英打趣地向丈夫说道。
陈抒涵道:“到时候,军功章有范姐的一半,也有杜哥的一半。”
第四百一十一章 改革时代
对于春天酒楼以及辰宇工程机械公司,冯啸辰的态度都是原则上指导,在具体的经营上并不干预。他知道自己的长处并不在于企业管理,而是拥有穿越者的预见性,以及前一世作为一名装备产业主管官员所拥有的大局观。让他具体去做某个企业的管理,反而不如那些职业经理人做得出色。
陈抒涵、杨海帆这些人也许并不算是最合格的职业经理人,但却是冯啸辰目前能够找到的最合适的人选了。幸好在80年代做企业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胆子大一些,有一点经营头脑,不特别地“作死”,基本上都能够成功。而陈抒涵他们,则会在这种锻炼之中不断地成长起来,成为有能力在市场上搏击风雨的商界精英。
春节过后,新的学期开始了。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战略所84级的硕士生们不再如上学期那样紧张与拘束,各自的导师也分别给他们布置了科研课题,让他们在课程学习之外还要进行学术研究。不过,这种科研课题并不像后世那样要求看多少外文文献、做出什么美仑美奂的数学模型,而是针对当前的改革实践,做一些典型案例研究,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是与现实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
1985年的中国,城乡各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1984年底的全会上,国家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使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进入了快车道。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要点就是放权,严格的计划经济让位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大一统的中央集中管理体制让位于“扩大地方自主权”,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一时间,个人、企业、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套一句圣人语录,可谓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原来因为担心政策有变而不敢有所作为的民间资本纷纷进入市场,出现了“十亿人民九亿商”的繁荣场面。国有企业开始了大规模的承包制改革,一大批“改革能人”粉墨登场,口号一个比一个喊得更响,改革措施一个比一个更让人震撼。地方政府也不甘落后,在自己的地盘上呼风唤雨,大搞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各种电视机厂、电冰箱厂、摩托车厂之类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使宏观经济出现改革开放后的第一轮“经济过热”。
经济实践的多姿多彩,也带来了理论研究的繁荣。在经济学界,各种学术观点竞相登场,“改革研讨会”一个接着一个,而几乎每个会议都会伴随着激烈的理论争吵。不过,不管是持何种观点的学者,他们的血脉中流淌的都是忧国忧民之心。他们殚精竭虑,穷经皓首,或是高举着马列的大旗,或是手捧着凯恩斯、萨缪尔森的原著,在反复地推演着国家的走向。
沈荣儒作为一位中央智囊一级的经济学家,自然受到了各个学术会议主办方的青睐。他办公室里的会议邀请函堆积如山,来自于学术界老友的邀请电话接连不断,让他不胜其烦。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不能随便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观点,遇到一些级别比较高的会议,他只能让自己的助手或者学生替自己去出席,冯啸辰这个关门弟子便充当起了导师替身的角色。
“这次会议上有什么收获吗?”
每次冯啸辰外出替沈荣儒开会回来,沈荣儒都要这样向他了解会议的情况。这些学术会议结束之后,当然都会发一些会议简讯以及论文集之类的资料,上面能够反映出参会者的主要观点。不过,沈荣儒更愿意让冯啸辰从自己的角度给他介绍一下会议上的亮点,他已经发现,自己的这位年轻弟子有着敏锐的学术观察力,看问题的角度也与常人有很大的不同。
“还是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