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明日不落-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来,惠州、潮州已经是腹背受敌。郑家屡屡进犯潮汕,贼心不死,而朱慈煊兵威太盛,攻打惠州,更是难以抵抗。朝廷此时恐怕才知道桂王世子陷广州府的事情,再抽调兵马,恐怕至少也是一两个月之后的事情了。两藩的兵马也都在广西、贵州,对付晋王李定国。这南方的半壁江山,已经是糜烂了。”
    杨宝荫对其父道:“爹,若真的大明复起有望,为何不向桂王世子,哦不,大明太子纳降投诚?”
    杨遇明有些遗憾地道:“都怪爹先前太过贪心,觉得李定国、白文选之辈都能获个王爵,为父怎么也能讨一个国公当当,毕竟手下两万兵马,也算是一股不小的力量。怎成想,这太子殿下也太过刚硬,直接劈头盖脸骂了使者回来,还以他的铁骑恫吓。等到他东连郑延平,对惠州、潮州形成夹击之势,为父便失去了所有本钱了。”
    杨宝荫犹豫道:“只怕朝廷也会怪罪下来,责父亲的失土之罪。”
    “现在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潮州吴六奇尚有官兵三千,乡兵一万,他是靖南王麾下,经营潮州多年,更是潮州本乡本土,如能得他之助,至少能钉死在潮州,待朝廷援军开到,时局再变。”
    杨宝荫却没有什么信心,问道:“如那明太子真的有传言中那般能耐,朝廷的兵真的能打过他们吗?平西王都折在了云南,李定国以前是被平西王和赵布泰收拾得妥帖的败军之将,怎么去缅甸兜了一圈,军势便如此厉害?现在两藩包围云南,却不敢动作,反倒拖出来一条真龙打进了广东”
    杨遇明听到儿子如此胡言乱语,斥道:“休得乱言。”
    谁知道,这杨宝荫却一咬牙,跪在了他老爹面前,说道:“爹,咱们都已经让明军赶进山里来了,就算是逃到潮州又能如何?郑家在海上强攻,太子能从陆上来袭,吴六奇又没有三头六臂,早晚也是要败亡的。爹您老了可以不计较这些,可儿子尚年轻,做清鬼不如做明臣,就算封不到王爵、国公,不如投到太子殿下,靠军工挣一个出身。今日儿子请爹委屈一下,做了儿子的垫脚石,儿子缚了爹,带了兵马去投太子,就不必提心吊胆了。”
    杨遇明大惊:“你这个不孝子!”
    他原本想呼唤左右近侍心腹拿了杨宝荫,却没想到他的几名心腹部将却都站在了杨宝荫的身后。
    “你们”
    一名部将说道:“得罪了,提督大人,咱们也都是想谋一条生路。”
    说着,便有几个健卒将杨遇明给绑了。杨宝荫对他老爹倒是一点也不客气,直接让人看守他老爹,自己则派了一名游击带着降表,速速出山寻找大明复国军中的太子殿下,向他投诚。
    白明修在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他的人马已经追赶了上百里,已经快要追上清军了。
    第二天拂晓,杨宝荫带领着已经缴械了的一万多清军从粤东山区走了出来。这也是迄今为止,白明修在进入广东之后,所接收到的最大规模的投降部队。白明修倒是比较欣赏杨宝荫这种无条件投降的态度,不像是他老爹还要跟自己要个爵位。
    白明修对杨宝荫道:“不错,你这个觉悟还是可以的,本宫在广州府设了大明复国军的第三训练基地,在那里改变改造投诚人员以及新训部队,你可以到那里好好学习,如果混得不错,出来也是个军官。”
    杨宝荫其实之前就已经听说,太子殿下是不会直接启用降将降卒的,都要送进什么训练基地去,作训个几个月甚至大半年才能出来。他原本想投了明军就能得到重用,如今看来是不可能了。
    杨宝荫咬了咬牙,也不跟白明修讨价还价,跪地道:“多谢殿下恩典!”
    至此,只有潮州府吴六奇还在顽抗,其他广东州府都已经归属大明,白明修前后已经纳降清军近三万人,汰除一部分不合格的,白明修准备再编制出两个陆军师。
    而远在北方,清廷终于被南明太子从澳洲返国夺占广东所震动。而且清廷也因为两藩“围困”云南,迟迟不肯配合赵布泰动手剪除李定国的势力而大怒。

107 议政王大臣会议
    顺天府,建奴的朝廷,自清军入关以来,这里已经经历了好几位掌权者,曾经的多尔衮,颇有志向的福临,现在又轮到了鳌拜。
    尽管坐在皇帝这张椅子上的人是爱新觉罗玄烨,不过小鞑子皇帝现在还没有亲政的能力,对于很多事情还懵懵懂懂。不太满八岁的玄烨仍在读书朗诵,对于政务是一概不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各项政令都握在“圣诞老人”鳌拜之手。
    福临死时,任命了四位顾命大臣,除鳌拜之外,还有索尼、遏必隆和苏克萨哈。索尼年老体衰,实际上已经管不了事情;遏必隆出身名门但为人庸怯,不能任事;而苏克萨哈原本是从倒台的多尔衮那里投靠过来的,更不被认可。
    这也使得四位托孤顾命大臣之中,仅有战功彪炳、为人强势的鳌拜真正的掌握权力。
    在这一时期,满清的核心政治是完全排汉的,鳌拜等人更都是满人。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努尔哈赤设立八旗制度之后形成的一种贵族军事和议制度,尽管军令仍由上出,不过还是会考虑一下来自八旗各部的意见。在清早期,议政王大臣会议做出了非常多重要的军事决策。
    当南明太子朱慈煊领大军从海上来,收取广东,广东一省望风而降,清军连败的消息传来京师,京师并没有发生意想中的那种震动,广大的八旗贵族反而对云南和广东的情况感觉到比较镇定。
    其实这种风气在清军攻破云南,将永历帝赶跑到缅甸去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很多满清八旗贵族都认为他们已经胜利,现在汉人的反抗,包括明室的斗争,都只不过是癣疥之患,不值一提。
    实际上,满清八旗在这个时候战斗力基本上已经没多少了。早年间打天下的那些勋贵已经死得差不多了,多铎、多尔衮、豪格、阿济格、满大海、罗洛浑、勒克德浑、阿巴泰、博洛、瓦克达、尼堪、济尔哈朗等宿将先后病死、战死。这些满清郡王亲王的寿命都不长,三十几岁死都很是常见。而他们的下一代比起他们的野猪皮爹爹们,差了不止一星半点,虽然这一波人其实也根本不算是多么强大,是明朝太弱、内讧也太严重。
    如今满清尚存的将领,宗室这边也就是济度、硕塞等一些还有一些掌兵经验的,或者就是鳌拜三兄弟(卓布泰、鳌拜、穆里玛)等一些勋贵子弟,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第三代后金建奴了。
    清朝军事在这个时期已经严重依赖汉军汉将,要不然也不会出现之后三藩之乱,几个汉奸就差点把这个鞑子朝廷整个掀翻掉。
    不过毕竟此时南明太子朱慈煊入粤,反清声势大涨,不将其扼杀是不行的。鳌拜召集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讨灭明之事。
    此时尚不到鳌拜的气焰到最巅峰的时候,但是整个朝廷已经纳于鳌拜的控制之下,不管是宗室还是勋贵,在面对鳌拜的时候都要矮一头,低声下气。
    “……如今汉人仍旧在南方闹腾,那朱慈煊和李定国各自起事,怀有不轨之心的汉人也蠢蠢欲动,国朝不安,不狠狠地杀他几回,这些汉人怕是不知道什么叫老实。”鳌拜的话可谓是开宗明义了,从当年关外一路打过来今天,鳌拜见过了太多怯懦无用的明朝将领,叛国者和小人无数,令鳌拜压根就看不起这些汉人。
    安亲王岳乐是在满清宗室中较有能力的,当初也被顺治所倚重,甚至顺治一度想要将皇位传给岳乐。鳌拜掌权之后,岳乐相对比较恭顺,极力迎合鳌拜,所以在以政大臣中算是还有些影响力。
    岳乐小心地对鳌拜道:“如今圣朝初兴,正是安定人心之际,恩威并行才是王道。之所以南方许多汉人人心难归,跟早先杀戮太甚,使之充满仇恨有关。而且我八旗子弟入关以来连年作战,当年的老卒现在已经不剩下几个了。我满洲人毕竟人丁不及汉人兴旺,多年消耗人口,非我大清之福,为今之计,还该是以汉制汉为主。”
    鳌拜哼了一声,说道:“汉人又怎能相信?”
    岳乐则道:“反复投降的墙头草是不行,不过当年入关随龙的老人,入了汉军旗的那些,却是可以一用的。两藩是绝不可能投靠朱慈煊的,朱慈煊恐怕得了尚耿二人,挫骨扬灰都不够。至于其他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该是启用一些有能力的汉将,拔擢汉官,与南明一战。”
    鳌拜也不是不知道如今满洲八旗的情况并不好,入关之后八旗战斗力退化非常快。各地的驻防八旗流连于烟花之地,已经逐渐转变为后世印象中提笼遛鸟的二世祖类型了。
    “汉军是要用,绿营兵为主,不过没有八旗子弟作为主心骨,这军队也用不好。穆里玛,着你带满洲八旗、蒙古八旗五千,另统帅江浙荆楚绿营兵力,下岭南讨平朱慈煊,可行否?”
    穆里玛是鳌拜的亲弟,也算是很有能力。如今鳌拜的瓜尔佳氏权势滔天,在四川有他兄长卓布泰领兵攻打李定国,现在鳌拜又要派他的弟弟穆里玛去打南明太子,明显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这份平明战功,都要他一家人吞掉。
    岳乐微微皱眉,但是却不敢让鳌拜看到,他提议道:“南方情况复杂,反抗朝廷的叛逆有许多,是否请洪承畴再出山,负责经略南方七省,彻底地平息战乱?”
    洪承畴已经于去年疏乞休致,这老汉奸已经是七十岁的人,但是像岳乐一样脑袋还有些清醒的野猪皮,知道清军入关甚至最终坐稳天下,洪承畴的作用是巨大的。
    鳌拜则冷笑道:“若大学士真的有通天之能,便不会让南明逆党死灰复燃了。不过安亲王既然觉得有必要,那么再征召他辅佐穆里玛也未尝不可。”
    岳乐不知道为什么,还是略有担忧,他道:“朱慈煊此次冒起极快,传闻有什么当年郑和遗部下西洋在海外建立的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