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词拒绝。兀朮没奈何,又不敢再战,只好怏怏引兵退到建康(今南京)东北的黄天荡,困守待援,寻机突围。
黄天荡是一条死河汊,背靠长江,易守难攻。韩世忠苦思破敌之策,想出一条妙计:将战船集结在金山脚下,准备众多的铁钩和铁索,命熟悉水性的勇士驾驭。一旦敌人的船队冲出黄天荡,宋军快船齐出,前后围住敌船,用铁钩钩住金军所乘之舟,再用铁索击沉之。这法子看似简单,但很有效,宋军舟师善于水战,金军几次组织突围均被宋军依此法击败,一时死伤惨重,进退不得,只得缩回去困守死巷。
就这样,在黄天荡,双方你来我往,打打停停,相持了40多天,金军始终冲不出去。
十余万金军被困在黄天荡的河汊里动弹不得,饥寒交迫,士气低迷,粮食吃完后只好杀马充饥,最后甚至吃起战死同伴的尸体。兀朮束手无策,与部下商议道:“宋人驾船和我等骑马一样灵便自如,在水上打仗我们占不了一点便宜,诸位想想办法如何破他?”众将抓耳挠腮,绞尽脑汁苦思破敌之策,半晌才有人答道:“这水上的事,北人不比南人,不如张榜悬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兀朮深以为然,于是张榜悬赏招募能人献技。
果然有两个住在附近的秀才来到金营献计:有一条叫老鹳河的干涸河道连通长江,只要沿着老鹳河故道挖一条大渠直通江口,这样就可以直达防守宋军的上游,神不知鬼不觉的渡江回到北方。绝望中的完颜兀术如醍醐灌顶,拨云见日一般。他厚赏来人,一一照办,命士兵开凿河道,金军人多力量大,加上逃命心切,一夜之间竟然开凿出一条长达30余里的人工渠。中国历来就不缺 “带路党”,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汉奸,有人说这是传统文化的短板使然 ;有人认为是漫长的封建专制导致人格错乱使然;也有人说是国人一盘散沙、喜欢内斗的劣根尾大不掉 ;有人说是国人信仰缺失、重利轻义、自私苟且的本性使然。总之,这是个沉重的难以绕开的话题,这吊诡现象却一直真实的存在着,成为笼罩在这个古老民族身上挥之不去的梦靥、魔咒。
经过一番血战,金军以沉重的代价,冲出了黄天荡,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厄运。金军从建康方向突出重围,突破赶来增援的岳家军的防线,渡过长江狼狈不堪地向北方逃去。完颜兀术回望他的伤心地江南岸,只见万里长江浩浩西来,对岸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他长叹一口气,拨转马头,率手下残兵败将们一道烟向北疾驰而去。韩世忠眼见可以将金军困死黄天荡内,却因小汉奸的出谋划策而功亏一篑,让金军败兵从眼皮子底下溜走 ,失去了一个可以彻底改变历史的良机。
黄天荡阻击战后,赵构对韩世忠大加奖赏,韩世忠成为一位让金人谈之色变、宋人交口称赞的一代名将,成了一块抗金的金字招牌。这一仗,他率8000人打得十几万金军狼狈而逃,扭转了南宋小朝廷一味逃窜的颓势,直杀得金人胆寒肝颤,好多年不敢南犯,为南宋草创初期赢得了一段极为宝贵的和平安宁、休养生息的时间,意义十分重大。
之后,韩家军又参与过几次大的战役,特别是北伐之役,淬炼成为和岳家军齐名的虎贲之师。然而,劳苦功高的韩大将军依然逃不脱被皇帝猜疑的宿命,功高震主的他受到性格偏狭的赵构的疑忌,被削夺了兵权。被夺权后,韩世忠发现同属“中兴四将”的张浚在军中到处搜集自己谋反的证据,那张浚和韩世忠本是儿女亲家,本无冤仇,稍加打听,才知道这背后的指使人竟然是宰相秦桧,再往上推想,韩世忠不寒而栗。
心中惊怖不安的他绕室彷徨,苦思对策,忽然灵光一现,想出一条保全自己的苦肉计,他连夜来到皇宫求见赵构。见过皇上后,韩世忠跪伏在地,脱下袍服,只见他身上伤痕累累,浑身上下金疮满布,竟无一块好皮肉。他嚎啕大哭,伸出双手,两只手只剩四根手指,都是在和金人战斗时留下的纪念。赵构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四处逃窜的落魄帝王了,此时的他逐渐坐稳帝位,变得心如铁石,不光女人的心思难猜,帝王的心思更是难以琢磨。不知什么原因,韩世忠自导自演的悲情戏似乎感染了唯一的观众,赵构的眼睛逐渐湿润,或许他有感于当初那位忠心护主的韩将军,或许是被韩将军身上的累累伤疤所震撼,赵构似乎有所触动,他最终还是网开一面,放了韩世忠一马,没有穷追猛打下去。
此时的梁红玉,早已不是当年那位和夫君并肩战斗的巾帼英雄、女中丈夫了,深受将士们爱戴的她被封为杨国夫人,地位不同,人也变得理性、深沉了许多。对于眼前发生的一系列变故,她洞烛幽微,心中明镜似的。面对略显焦躁的韩世忠,她只能长叹一声:“还是夹起尾巴做人,明哲保身吧”。想当年,黄天荡一战结束后,梁红玉愤而上奏参劾丈夫,说韩世忠贻误战机,先胜后败,将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拱手相送。在楚州时,他亲自缝补军帐,带领将士们开荒种地,在军中的威望不逊于韩世忠。可如今,敢做敢为的她也只好收敛锐气,韬光养晦,明哲保身了。
岳飞被杀害后,心灰意冷的韩世忠、梁红玉夫妇深居简出,闭门谢客,绝口不谈朝政与军事,也不和任何老部属来往,低调的好似与世隔绝。夫妻二人居家十几年,澹泊自如,就像从来没有指挥过千军万马似的。那位瞧不起读书人,开口闭口“子曰”、“萌儿”的韩大将军,居然痴迷上了佛家经典、黄老道术,他自号清凉居士,跟和尚道士往来密切,这何尝不是一种迷惑赵构,以求自保的障眼术呢。这期间的韩世忠,甚至开始用他那握惯了刀把子的、残缺不全的大手学习填词作诗,好比张飞绣花,吕布穿针,但他偏偏就绣出莲花、穿过针眼。韩世忠创作的诗词拿给那些“子曰”、“萌儿”们看了,据说还写得不错,很有天赋,有一种别具一格的韵味。韩世忠一生不贪财,以往皇上赏赐给他的钱财,他都分给手下的将士们。可如今他却主动问赵构要钱要地,摆出一副爱财如命的土财主模样,赵构果然放下心来,不再找他的麻烦。
因韬晦有术,韩世忠好歹保住残生。在西湖之畔,野老牧童们经常看见韩世忠骑着一头瘦驴,后面跟着两个童子,四处寻幽览胜,访仙问道,一副隐逸名士的风度。每当风和日丽,人们总能见到梁红玉坐在家门口缝缝补补,饲喂鸡犬。谁能知道,这两位悠哉游哉,慈眉善目的老者曾经是独挡一面的封疆大吏,是见惯了血流成河、生生死死的大场面,是两位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视如等闲的大人物呢?只是不知每当夜阑人静,夫妇二人灯下对坐时,会不会谈起当年那些惊心动魄的峥嵘岁月?会不会忆起当年那些一起同生共死的兄弟?早已如死灰般平静的内心,恐怕会激起一波又一波的狂澜,一丝久违的激情和愤懑充斥心田,跌宕起伏,起坐难平。
☆、王昭君和单于
王昭君的故事,代代相传,妇孺皆知。昭君字婧,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为掖庭。作为四大美女的王昭君,人们从小喜爱听她的故事,但对她的爱情了解不多。一个女人的爱情往往会令人着迷,一个公认美人的爱情更会让人心动。在历史书籍,古典著作中描述王昭君爱情不多。这部份资料,认为她的爱情是凄美的,与她漂亮美丽的美貌是不相匹配,她没有那种只教人生死相许的壮举,只有一个女人不安份的心,将爱情演绎的淋漓尽致。历史上和亲的女子比比皆是,比较有名气的是文成公主,最被人传诵的是美丽的王昭君。文成公主的赞誉多是传播民主文化,而王昭君却多是为她的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倾倒天下男人。其实不然,王昭君是一位在封建社会争取爱情的化身,人们在赞美她的美丽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同时,还写了她主动嫁单于,并后来嫁给单于的儿子。
一个貌美天仙的女人,老单于和他儿子复株累怎会对她如此情有独衷。主要还是她的美征服了人们。总体是:一个风华绝代的美女,云鬟雾鬓,光彩照人,两道黛眉轻颦微蹙,微露一丝幽怨。她的美是鬼斧神工,天地之灵秀结晶。更难能可贵的是昭君出塞和亲是出于自愿。自愿是自己对和亲心甘情愿,可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边塞哪?还有什么比爱情更会让一个女孩心动,然而,封建社会的好丈夫,树立的是夫贵妻荣爱情观,最好的丈夫也就是皇帝。王昭君的理想的丈夫是什么样的呢?从她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是嫁皇帝。
残酷的现实却不能让她如愿以偿,毛延寿的索贿不成,故意将王昭君的花容月貌,绘成泥塑木雕的平庸女人。在王昭君出塞时,有人评说:曾闻汉主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王昭君以一个少女怀春的心,默默地想:我在这里只是等死,如何才见君王面,直教红颜伴枯灯。王昭君住在汉宫里的时候,每天都这样告诉自己。可是王昭君无计可施,直到听见皇帝要选宫女嫁给呼韩邪单于的消息。她那棵向往和追逐爱情的心被重新点燃,不嫁王候嫁君王,汉元帝你不是不选我吗?我要走出这片郁闷的天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王昭君凝视着铜镜里自己的面容,专心地抹上鲜艳的胭脂,灿烂如同汉宫中缤纷绽放的桃花,美若出水芙蓉。出塞前,精心打扮后的王昭君被带去见曾经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最有权势的两个男人,怀着一丝期望和祈祷。直到后来,当王昭君听到汉元帝驾崩的消息时,虽然很久以后才传到的,但王昭君的心情很奇特。她想那曾经是自己日思夜盼的男人啊,于是感到一点点感伤。面对汉使:“满面胡沙满鬃风,眉销殊熏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