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劫炼仙录-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么又过了七天,第九天休学一天,陶勋和李煦已经约好了骑马到悦城龙母祖庙游玩。

龙母是西江流域百姓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守护神,是西江水患的主宰者,据说悦城龙母庙是龙母葬身之龙穴,故称“祖庙”。龙母祖庙在德庆县悦城镇,位于西江北岸,背靠五龙山,面临三江口。庙分四进,中有香亭、正殿,后有妆楼、碑亭。庙前立有石牌坊,造型高峻,极具岭南特色。庙前广场、殿内外地板全都是用花岗岩石铺设,连下水道也用石板铺成,香案、神台均用石料建造,水火不侵、虫蛀不蠹。庙宇中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和壁画丰富多采。陶勋一路有李煦的指点,目不暇接,赞叹不已。

在庙里陶勋意外地遇见了冯耀庭,跟他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叫做周悛的秀才。四人见过礼后,冯耀庭开始埋怨陶勋:“陶兄,那天我们说好了下学后找个地方接着聊天的,你怎么没来呀?害我等了一宿,莫不是看不起我?”

陶勋慌忙解释:“冯兄误会了,学生因为听王大家讲学入了神,回到家后才记起这件事。这也是学生第一次做出失约的事情来,十分惭愧。这件事是学生失信,在此道歉,望冯兄海涵,原谅则个。”

冯耀庭打了个哈哈:“陶兄是第一次听王师讲学,这也难怪,我第一次听的时候也跟你差不多,连回家的路都忘记了。哈哈哈哈!”

周悛在旁道:“学生对于陶兄所讲的孤云山的故事十分感兴趣,学生的授业老师就是贵省的儒士,他曾讲过孤云山的种种神奇。今天择日不如撞日,愚见咱们不如找个地方好好聊聊,各位意下如何?”

“也好,我知道五里外的曲镇上有个酒家,倒也十分清净雅致,我们就到那里坐坐吧。”李煦道。

四人骑马一边走一边说话,五里路很快就到了。南方多竹,众人在李煦带领下走进了一个竹楼,竹楼临着一条小河,凉风习习,河水清冽,浇灌着千顷水田,水光之间倒映出蓝天白云,远处丘陵之间村落历历,令人观之心旷神怡。

周悛一进楼便叹道:“这个酒家好精致呀。”

冯耀庭也道:“是呀,竹子在我家乡并不少见,以竹为酒楼,这里的掌柜真是好雅兴。”

李煦微微一笑:“这间酒楼我以前来过两次,觉得景致不错,介绍给一个朋友买了下来,说起来我也算个小股东。”

陶勋问道:“李世兄,我看门匾上写着‘山晖’两字,是你后来取的吧?”

“哦?你看出来了吗?不错,这个酒家原本叫郭记酒家,我觉得俗了点,所以就改了个名字。”

“这个名字取得好呀!”周悛赞道:“取自杜工部《秋兴》‘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的诗句,此般景色正与诗句相衬,又将原来的店名中的‘郭’字含在其中,妙哉!李兄好手笔。”

李煦心里得意,脸上也表露了出来,忙招呼大家坐下,点了几样果蔬又上了几样酒菜,众人边吃边聊。

陶勋今天心情很不错,三人对他所讲的孤云山的故事十分感兴趣,他离家久了自然不免有一点思乡之情,讲述家乡的故事时看到三人入迷的神情,他的心里在得意之中藉此冲淡了些许思乡的愁绪。

三人听他说得精彩,纷纷出言或赞或叹。

“孤云山之异变,天下传得沸沸扬扬,我们那里就有人说是祥瑞之兆,是圣天子治下太平盛世的证明。”

“周兄所言极是。我觉得不能排除另外的可能性。”冯耀庭不以为然:“譬如今上笃信神仙方术,修道极是虔诚,乃古往今来之最,其必乃天帝嘉许,故降以祥瑞,以示世人。”

李煦道:“当今天子笃信道教,天下皆知。不过若论对道教的尊崇,比起前代之时也不遑多让,据说前代某朝为太上老君的后裔,何以当是时孤云山却未现此祥瑞呢?”

“那李兄以为孤云山异变是何原因呢?”冯耀庭辩道。

周悛抢着说道:“某朝某代虽然自称是太上老君的苗裔,却无据可考,其或五胡之后似有凿证,而当今圣天子乃堂堂华夏正朔,况且当今圣天子以清静无为治理天下而四海升平,国之兴盛必有祥瑞,自然能得天之垂表。”

冯耀庭正要再辩,李煦道:“孤云山之异变已有十数载,天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上信道虔诚,身边有数百位真人仙长,此事自然应当由他们裁定,我们不应该越俎代庖、妄下结论。”

陶勋也将话题岔开:“李兄所言有理,今天难得大家聚在一起,又有此清雅的处所和如同诗境的风景,大家何不举杯畅饮,吟诗作对,岂不更妙。”

周悛顺势道:“陶兄果然是真风雅,学生闻之心中豁然开朗。学生不揣冒昧提议,就以山晖为题,大家联诗百韵,以助雅兴,如何?”

冯耀庭也道:“我正有此意。莫如每人一联,也不讲顺序,谁先想到谁先联,四个人各出一联算一回合,一回合之内每人不得出两联,不过一回合之内最后那人联句超过二十步就得罚酒一杯,何如?”

三人均颌首同意,周悛抢着道:“李兄是东道,就请李兄启头吧。”

李煦也没有推辞,略一定神,吟道:“翠屏东障烟门柳,小酌青居四侣贤。”

“妙哉,妙哉!”周悛抢着拍手赞道:“李兄诗中虽没有带个山字,但是翠屏二字却道尽青山之意,意境清奇呀。”

陶勋听完第一联后心里就有了下句,但他看李煦的样子似乎听到周悛的吹捧后十分受用,便道:“古有竹林七贤,都是学富五车、天下闻名的名士,今李兄有青居四侣之说,真叫学生自愧弗如。”

陶勋一语双关隐有劝诫之意,李煦如何听不出来,他被周悛吹捧了几下后心中得意,所以才有了四侣贤的说法,心中也觉得有些不妥,听到陶勋的话后脸上微微一红。

周悛在旁解围道:“陶兄过谦了,竹林七贤虽然是清高的名士,不过最后能够守志而终的也不过一二人而已,以此观之其中走终南捷径者居多。当今圣天子治下天下升平,我辈生在太平盛世,完全可以凭学问以科甲正途入仕,为朝廷效命,为天下苍生效力,比竹林七贤可不知道要强到哪里去了。”

这时冯耀庭忽然喜道:“我有了,我的第二联是‘照影清流飘素缟,分光碧水逐蓝天’。”原来他生怕落在最后面,一直在旁苦苦思索后联,根本没有参与三人的谈话,想出来后忙不迭地接了第二联。

陶勋赞道:“冯兄此句道尽水光,与李兄首联道尽山色相辉映,确是佳句。”随即又向周悛问道:“周兄可有了下联?”

周悛闻言一惊,没有料到陶勋的文思这么快,便道:“学生驽钝,还没有想好,看来陶兄已经有了佳句,学生洗耳恭听。”

陶勋也不客气,笑道:“承周兄相让,感激不尽。学生拟了第三联,请诸位指正。”随即吟道:“荷风素手穿莲子,稻浪轻晗羡钓仙。”

李煦笑道:“陶兄该罚酒,外面的河流上哪里有钓鱼人呢?”

冯耀庭往窗外看了看,惊道:“那边有条小舟。”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前方小河转弯之外果真有条小船,在岸上水稻田中层层稻浪掩盖之下影影绰绰,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

李煦又道:“陶兄好眼力,这么远也能看清是渔舟泛钓呀。”因为离得远,又隔着层层稻浪,着实令人难以看清舟上的情形。

陶勋道:“我先前看到这小舟的时候离得更远,隐隐约约看到有支钓杆。”

周悛在旁道:“我们何不等小舟靠近后再瞧个仔细呢?”

冯耀庭讥讽道:“想必周兄的第四联还没有想好吧,陶兄的第三联已经出来了,你得在二十步之内出第四联。”

李煦道:“且慢,陶兄的第三联是否妥当还是未知,我看还是等那小舟近前咱们看清楚后再说吧,要的确是渔舟,再开始计时也不迟,陶兄以为呢?”

陶勋情知李煦有意偏袒周悛,碍于情面不好反驳,只得笑笑不置可否。

冯耀庭见陶勋没有反对,自己孤掌难鸣,便不再作声。

第六章 两见佳人

 小河水流并不急,小舟过了一盏热茶的功夫才慢慢漂过前方的水湾,渐渐地靠近竹楼。舟上坐着一人,戴着斗笠,看不清样貌,但有白须被风吹起,显然是个老翁,在他身旁站着三只鸬鹚,却没有看到有钓杆或渔网。

李煦看得真切,转头对陶勋笑道:“陶兄这回看走眼了,虽是个渔翁,却没有钓杆,陶兄诗中‘钓仙’二字怕是不贴切哩。”

冯耀庭强辩道:“柳公诗中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说,看这渔翁戴着斗笠,也有十分神似,陶兄用‘钓仙’二字不算失当。”

周悛已经想好了第四联,不想因为自己的事得罪陶勋,便也替陶勋开解道:“冯兄说得似乎也有几分道理,虽然没有看到这个渔翁用钓杆、渔网,但是我等也看不到他的船舱,或许他的舱内有钓杆也不一定。”

陶勋忽然惊叫道:“不好,你们快看渔舟。”

三人闻言赶紧转过头往河上看去,不知何时已经有一艘大船从下游逆流而来,速度快得惊人,如同起飞一般行于河面,小舟正好在航道正中,眼见着就要被大船撞翻,而小舟上的老人似乎睡着了一般不闻不动。

冯耀庭急得从窗子上伸出半个身子冲着小舟大声喊叫:“老人家,危险,快躲开。”但是舟上之人恍若未闻,仍一动也不动。

两船越来越近,大船船舱里已经出来了四个船夫打扮的人,手中却提着刀剑,冷冷地看着小舟上的人,显然他们是有意想要撞翻小渔舟。

在四人的惊呼声中,两船已经相距不到三尺距离。蓦地四人只觉眼中一花,小舟上的老渔翁手上多了一根钓杆,也没见他如何动作,身子已经站到了舟头,左手单掌挥出重重地击在大船的船头上。

河面上传过来一声清脆的响声,水面上激起一尺多高的波浪,大船的来势居然被生生地挡住,速度急剧放缓,借着余势才蚁行般缓缓向前滑。船上之人被巨力冲撞后只是往前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