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他们倚为屏障的沿海防线。仅仅在两个小时内便土崩瓦解。美军成功夺得鹿儿岛地区地战场主动权。截至当天下午五点,六万余名美军士兵在鹿儿岛成功登陆。从而标志着日本本土南线战场最终开辟。
面对美军在日本南部地区的登陆,尤其是罗斯福在国会山所发表地那份意有所指的演讲。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地楚思南,是不可能不做出应有的反应的。不过在美军发起对日本本土的战役这件事情上,无论是楚思南还是苏联军政高层,都是乐见其成的,毕竟美军南线战场的开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苏军所面临的压力。
基于这一点考虑,就在罗斯福发表国会山演说地第二天。克里姆林宫以楚思南的名义发表通告,通告肯定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关于盟军应该在进攻日本本土战役中继续保持并进一步加强合作的主张,同时,再次重申,盟军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单方面的同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达成任何形式上的停战协议。
当美军成功在鹿儿岛登陆。克里姆林宫与七月二十七日再次发布通告,在这份通告中,楚思南详细地阐明了这一阶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局面。同时,他号召全世界受法西斯屠害的民族继续团结,为赢得战争最后地胜利而努力。就在这份通告中,楚思南揭示了他对战争的一个最终看法,同时,这个看法也被西方国家一直抨击为“最血腥、最残暴的独裁者的宣言”。
“数年来,我们在战争,为了和平,为了抵御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而战,在这场战争中,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血淋淋的代价。而今,这场战争已经到了最后的阶段,面对即将到手的胜利,我们不得不慎重的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那些侵略成性,从骨子里透出扩张思维的敌人,应该如何处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作为一个亲历了这场战争,并且自始至终都置身其中的人,我倡议全世界深受法西斯战争所蹂躏的人们,鼓起最后的勇气,硬起你们曾经软弱的心肠,给我们的敌人以最后的、最猛烈的一击……我们宁可多流一些血,多牺牲一些同志,也要将这场战争进行到最后,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与其留给我们的敌人一片重新滋生战争的沃土,不如带给他们一个寸草不生的废墟。”
作为苏共中央的第一书记,苏军最高统帅部的统帅,楚思南说的话,那就是指示精神,那就要毫不犹豫的在全党、全军予以贯彻执行的指导性思想。
就在这种指导思想的作用下,苏军明显加快了在北海道战场的各方面推进速度。截止到二十三号,苏军十二个集团军先后在雅内周围地区登陆,并迅即展开了对日军防御纵深地带的突进。由于炮兵、装甲兵部队的成功登陆,有了重火力支持的苏军步兵进展神速,天盐、枝幸、坟别、士别等日本北海道一系列的城市,先后被苏军攻克。
但是随着战役的推进,尤其是在成功的夺取了北海道重镇旭川的门户士别之后,苏军的进攻开始变的缓慢下来。北海道这个地方,地势是中部高,四周低,火山密布,整个岛上,山地面积占据全岛面积的百分之四十还要多。
当苏军拿下士别之后,战线已经基本推进到了北海道的腹地,在这种多山的地形环境下,他们再次面对曾经在朝鲜战场上面对困难局面,那就是要同隐藏在山中的日本武装力量进行山地野战。毫无疑问,这种战争是苏军最不喜欢也最打不习惯的,往往在夺取一个日军建有暗堡的山头时,苏军都要付出惨重地代价才能最终获得胜利。最为严重的是。这次同当初在满洲时作战的情况不一样,现在是在日本的国土上作战,苏军当初享有的那种来自于民众的支持已经没有了,与此相反的是,他们还要时不时的提防那些武装起来的老百姓的突然袭击。
很显然,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苏军绕开那些敌人所盘踞地一座座山头,直接继续向纵深方向实施推进的话,那么随着他们在战场上地推进,其后翼运输补给线。将时刻遭受到强大的威胁,因此。避实就虚地进攻策略是不可行的。更何况在这里,被围困在山上的日军小股部队也不容易被困死。毕竟他们能够从附近的城镇、村落里得到补充。苏军目前所遭遇到的困境,咋一看上去,就像当初日本入华时所遭遇的困境差不多。
如何解决目前这种环境下的困境?对这个问题,以崔可夫为首地苏军高层指挥官们经过了一系列的探讨,最终也未能得到一个很切实可行的方案。在万般无奈之下,崔可夫开始考虑战役最初时候楚思南所提出来的那项建议,即尝试着让抗联的部队。在这场战争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毫无疑问,中国人在同日本帝国主义作战地近十年时间里,积累了大量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战争策略,他们所发明出来的各个战术,虽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却创造出一系列地经典战役。如果在这时候动用那些抗联的参战部队。由他们这些富有游击战经验的士兵去对付狡猾的日本人,想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在有了这个考虑之后,崔可夫并没有直接付诸实施。而是事先向楚思南做了汇报,以听取他这位统帅的最后意见。很显然,其后所发生的一切,证明了崔可夫这一决定是正确的,楚思南对他的这个提议非常重视。
就在苏军持续向北海道纵身推进的时候,楚思南以个人的身份在科尔萨科夫约见了以为他所熟悉的信任抗联最高指挥官,并就崔可夫的提议,征求了这位指挥官的个人意见。
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会谈中,楚思南真正了解到了这位以狠辣著称的指挥官是多么的决绝,他从各个角度,为楚思南分析了对付日军所谓游击战的弱点,以及要想对付他们应该采取哪一种策略最为稳妥。
按照这位指挥官的分析,日本同中国的情况迥然不同,中国国土幅员之辽阔,物产之丰富,绝对是日本那弹丸之地所无法比拟的,只有在辽阔而复杂的地理环境下,大规模的游击战才真正有运作并逐步发展的可能性。长期以来,在中国敌后战场所进行的游击战,是自己独立生存体系的游击战,简单讲,就是敌后根据地都是有自给自足的能力的,中国的游击战之所以能够进行数年之久,同这份自给自足是绝对分不开的。
而反观日本的现状呢,他们一没有辽阔的游击战场,二没有稳固的后方根据地,三没有充足的国内资源,像他们这样的游击战,似乎只能用“没前途”这三个字来形容了。他们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负隅顽抗,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苏军的进攻造成威胁,完全是因为占据着牢固工事以及有利的地形。说白了,这就和占山为王的土匪没有任何区别了。
至于说要如何对付他们,那也并不困难,日本人在中国战场上对付游击战的那一套,完全可以拿来用到他们自己的身上,而且想来应该很有效果。
当然,鉴于时间关系,“蚕食”那一套就没有必要去搞了,基于人道主义的精神,“三光政策”也并不可行,但是“清乡”政策,却很有必要实行一下。“集村并户”,将北海道复杂山地地区的平民集中起来,以大型的、受军队管制的集镇取代原有的散布村落,在最大限度上杜绝日军散兵就地取得粮食补给的可能性,从而也就等于是消灭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民众基础。
北海道作为日本极北地区的一个行政区划,原本在这里生息繁衍的人就不是很多,而且大部分还都集中在外围的沿海地区,其内陆山地地区,原本的居民就不是很多。因此,从这一点上看,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集村并户,并非是一个多么浩繁的工程。
与抗联指挥官的一番深谈,令楚思南最终下定了决心,尽管他知道在实行这项政策时候,不可避免的会遭到当地居民的反抗,流血冲突的时间也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不过在目前的情况下,也顾不上那么许多了。更何况这些东西都是他们日本人自己发明出来的,如今反过来用到他们自己身上,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嘛,《旧约》里还有一句话叫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呢。
就这样,在前线的战斗仍旧在持续进行的时候,在占领区内,大规模的、强制性的“集村并户”行动,相继在以枝幸、士别、坟别为中心的地区内展开。随着每一场战役的进行,每一次战场的推进,都有数以万计的本土居民被集中起来,驱赶到后方那些临时建立起来的居留地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圈民”。
第十一章 白俄罗斯战役(1)
从七月下旬开始,苏军在北海道逐渐开辟出足够宽远的战场纵深,按照崔可夫的预估,日本人在北海道的兵力部署,不用一个月就将被自己的部队全数摧毁。
毫无疑问,崔可夫的自信是原因的,绝非是无的放矢。从七月二十号开始的渡海登陆作战,到现在的苏军向日军战略纵深的推进,期间一系列的战斗中,日军的抵抗虽然很强烈,士兵的作战意志也很坚强,但是他们的武器装备同苏军之间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夺取士别的战役中,苏军出动两个装甲师作为攻克日军防线的突击主力,同时在空中还有空军的配合打击。而作为抵抗的一方,日军从战役开始到结束,前后总共投入坦克四十七辆,而其中的一大部分,还没有等到对苏军构成威胁,便已经被来自空中的打击所摧毁。这完全是一场势力悬殊的战争,是不对等的战争,面对苏军在正面所发起的以装甲部队为主力的推进,日军唯一算是有效的抵御措施,就是组织敢死队,以携带着炸药包的血肉之躯,去同滚滚行进中的坦克同归于尽。这种所谓“玉碎”的反坦克方式,诚然是足够悲壮的,但是它所能起到的效果,则是实在有限,大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