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二战风云-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复大为满意的,我相信他的苏联英雄称号应该没有问题了。”

    “那当然,有前一阶段的表现,再加上你的推荐,他拿这个称号自然是水到渠成了。”卢科昂基扭过头来,看着楚思南媚笑道,“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也能有个立功的机会,好歹得块勋章什么的也可以。”

    “那你可以考虑去找**夫中将,他那里的立功机会应该多一些。”楚思南撩了撩眼皮,简单的答复道。

    “哦,那还是有机会再说吧。”卢科昂基讨了个没趣,讪笑一声转过头去,不再说话了。去**夫中将那里,这不是开玩笑吗?现在整个北线的战场上,似乎没有哪个分战区比那里更危险了。如今,**夫中将的第五十二集团军仍旧没有打通进入列宁格勒的通道,而与此同时,正从东北方向撤下来的德军第四坦克集群,却有一支部队正夜以继日的赶赴那里。卢科昂基虽然很想立功受奖,但是这份心思却远远及不上保命的念头强烈,同去**夫中将的前线相比,他还是觉得跟在楚思南的身边要安全许多,而且也风光许多。就说到目前为止,楚思南有很多事情都是直接安排他去办理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把他卢科昂基当成了一个角,至少在私底下说话的时候,没有人会看他的军衔高低。

    楚思南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警卫在想些什么,他已经把自己的注意再次放回到手中的报纸上。

    这是今天刚刚出版的《真理报》,在这份报纸的头版位置上,用占据了整整一版的篇幅,对刚刚结束的布多戈希战役作了详尽的报道。

    怎么说呢,这篇报道基本上是符合现实的,至少来说,报道中对整场战役的策划、布置,直到开展、结束的报道,都是实事求是的。而与事实稍稍有些脱节的地方,就是报道中对苏德两军在这场交锋中的伤亡数字,有了一些不大不小的偏差。

    “德国法西斯在这场战役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在布多戈希战役中,德军先后损失兵员两万六千余人,损失各式坦克、装甲车二百三十余辆,损失飞机四十七架。当然,英勇的苏联红军在这场战役中,也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在半个多月的战斗中,我们总计有将近两万名英勇的战士,为了赢取这一场战役,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不过无论如何,这一场战役我们终究是胜利了,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场战役,我军成功的粉碎了法西斯敌人企图打通布多戈希防线,并由此迂回包抄我别洛耶湖区方面军后翼的歹毒计划……”

    毫无疑问,在这篇报道中,德军的损失被夸大了,而苏军的损失,则在很大程度上被缩小了。对于这一点,楚思南并不感到丝毫的意外,而且,这个伤亡数字,也是他和扎波罗热茨两个人一起合计之后弄出来的。

    对于在这件事情弄虚作假,楚思南并不觉得亏心,这就是战争,在战争中,有很多事情是不能说实话的。就像这种对伤亡数字的报道,如果真的按照实际情况去报到,那这场原本有利于鼓舞士气的胜利,就会变得毫无意义,甚至,还会起到很大的反作用。

    正是基于此,楚思南同意了这次造假,同时,他还极力促成了这件事。

    除了在伤亡数字上的虚假报道之外,另一个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就是对莫巴图科夫的采访,而这也正是楚思南说他会做人的原因所在。

    在这场战役中,有一个很关键的部分,那就是苏军针对布多戈希的大规模炮击,而在这其中,始终滞留城中吸引德军兵力的第五十师以及那个预备队师更是重中之重。说实话,那些国外的记者也许并不关心苏军在这里取得了多大的胜利,他们更关心的是这场战役中的爆料——这两个师的牺牲究竟是自愿的,还是被苏军的作战指挥部抛弃了。他们在这场战役中,究竟是扮演了一个可悲的“炮灰角色”,还是扮演了一个英勇无畏、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角色”?这一点,国外的记者更加感兴趣。

    面对众多记者的提问,身上带伤的莫巴图科夫回答的极为合体,用报纸上的话说,那就是“慷慨激昂,英雄之气孕于言辞之间”。

    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莫巴图科夫完全的篡改了事实,他声称,在战役进行的最关键时刻,也就是德军冲入布多戈希城,并将要实现对第五十师以及预备队师的合围时。指挥部方面曾经下达过命令,让他们的部队尽力向伊尔门河南岸撤离,以避免被德军合围。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莫巴图科夫清楚地认识到布多戈希对整个苏军北方战线的重要性,因此,他决定放弃突围,命令自己的部队坚守阵地,以此拖住德军进攻的节奏,为方面军指挥部重新调拨兵力、组织战线赢取时间。

    其后发生的一切就很明了了,德军很快对他的部队实现了全面合围,并随即展开了凶猛的攻势。在这个过程中,莫巴图科夫的部队伤亡惨重,防线也被压缩到了一个绝对危险的狭小区域内,几乎马上就要撑不下去了。面对这种危机的局面,莫巴图科夫通过和师指挥部全体参谋的协商,一致作出了一个最为惨烈的决定——请求方面军指挥部,对布多戈希城市区域实施大规模炮火攻击。

    “我和我的参谋、我的士兵们,都以这项决定为荣。能够用我们的生命,我们的鲜血,去换取敌人更大的伤亡,甚至是整场战役的胜利,我们虽死无怨,虽死犹荣。”莫巴图科夫如是表白。

    对于莫巴图科夫的英雄主义表现,《真理报》给与了高度的赞扬,称赞他是当之无愧的“苏联英雄”,是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无畏斗士,是全体苏联红军的楷模。

    莫巴图科夫的言辞虽然有为自己捞取功劳的嫌疑,但是他却澄清了一项事实,那就是炮击布多戈希这一战中,别洛耶湖区方面军指挥部,并没有把谁当成诱饵,更没有谁在充当可悲的“炮灰”角色。这种局面的出现,完全是因为一种称为“英雄主义”的大无畏思想在促到、在激励着城内苏军士兵,为了赢取胜利而放弃了对死的恐惧,从而自愿的充当了为战争胜利之神献上的祭品。

    莫巴图科夫所说的一切符合事实吗?答案显然是“不”。但他所说的有人相信吗?这个答案显然是“有,而且大多数人都会相信”。这样一种**裸的作假也许在十几年、甚至是短短的几年之后,就会有站出来戳穿它,但是那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现在绝对不会有人去质疑它的真实性。不为别的,就因为这样一种造假,有利于激起全国、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斗争士气,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最高统帅部决不允许有人来戳穿这个骗局,而美国人或许会有些疑问,但是在大环境的迫使下,他们也不会在这节骨眼上,跳出来说三道四。

    这是战争年代,是一个充斥着血与火的灾难年代,在战争的催发下,整个世界都会变得光怪陆离,道德与伦理在这诡异的时代背景下,会变得无足轻重。同样的,战争年代也注定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英雄的出现,绝不仅仅是因为某个人的才华卓著、英勇无畏,在很多情况下,一个英雄的出现,只是因为人们需要他这样一个角色出现。

    楚思南尽管来到这个时代的时间并不常,但是在长达两个月的战火熏陶中,他亲身体会并且直接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此同时,也明白了很多曾经不可能明白的道理。

    在战争中,往常被人所不齿的欺骗、讹诈、陷害等等等等,一切卑劣的手段都变得不再面目可憎,说白了,这些只不过都是手段,都是在战争过程中,为了谋求最后的胜利而耍弄的小伎俩。战争过程中?既然是过程,谁又会去重视?战争注重的只是结果,历史上记载的伟大者、神圣者,永远只会是胜利者,而胜利者最引人注目的,则是他头顶上那个胜利的光环。至于说谋求胜利的过程,谁会去仔细研究?

    由此及彼,楚思南联想到在克里姆林宫内的那段生活,那似乎和这里他所感到兴致盎然的战斗没什么区别,只不过那里的斗争进行的更猛烈但是却没有硝烟罢了。

    也许,也许全身心地投入到那场战斗中,同样也是一件很有趣,很让人感觉刺激的事情吧?

    拿着手中的报纸,楚思南的脑海深处,突然跳出一个令他自己都感觉不可思议的念头。

第三十七章 沃尔霍夫坦克会战(1)

    吉普车缓缓的停靠在路边,随即,卢科昂基从车上跳下来,然后快步跑到车后,为楚思南打开了车门。

    有些晕晕乎乎的从车上走出来,楚思南先扭了扭酸涩的脖子,同时嘴里低声嘀咕着咒骂了几句。在这两破车上,他已经呆了将近两天了,刚开始的那种舒适感,早就消失无踪了,毕竟是二战时期的汽车,其减震系统和二十一世纪的汽车没法相比,坐久了之后,就能体会出来。

    从布多戈希乘车到季赫温,楚思南一路都没有好好的休息过,原本按照扎波罗热茨的提议,方面军指挥部是想给他安排飞机的,但是被楚思南拒绝了,如今想来,他后悔了。

    如今从季赫温到沃尔霍夫的整条战线,已经落到了苏军的手里,从这方面看,这一线苏军的进展是相当快的,但是楚思南对此并不满意,不为别的,就因为这两天来,部队的攻势被德国人遏制住了。

    沃尔霍夫大桥如今是苏德双方的重要争夺点,楚思南得到消息,从东北方向上撤下来的,隶属于德军第四坦克集群的第五十六坦克军,正夜以继日的朝这个方向扑过来。

    对这个第五十六装甲军,楚思南的记忆中稍稍有些印象,他感觉如果自己没有记错的话,这是德军的一个精锐坦克军,其初任指挥官为德军名将曼施坦因。曼施坦因是楚思南所敬佩的一个二战将领,在楚思南的理念中,这是一位进攻性很强,而且善于扭转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