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米,上面刻有“无产阶级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基阶上竖着“红军烈士纪念碑”,上面刻着甘溪战役简况碑文。1934年,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六军团长征经过石阡甘溪,遭***湘、桂、黔省军主力伏击,红军伤亡惨重,最后突破重围与红二军团会师。
之后导游黄桂蓉见时间还早,又讲述了红军的战斗故事。首先讲的是困牛山100余红军战士集体跳崖的故事。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即将失败,奉央中革军委命令,红军一部于8月7日率长征先遣部队红某军团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到黔东根据地与另一支红军队伍会合,10月7日途经石阡在甘溪与桂敌发生遭遇战,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24个团的包围之中。甘溪遭遇战之后的十多个日。日夜夜,红某军团转战于石阡,浴血奋战石阡。10月16日,为粉碎敌军24个团10余日的围追堵截,红某师某团800余人在师长和团长田率领下奉命断后,军团主力从朱家坝南撤二进甘溪突围出石阡,在石阡龙塘打响了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困牛山战斗,100余红军用生命写下了跳崖壮举。
困牛山战斗是红某团断后,军团主力南撤突围出石阡的一场战斗。战地地域有板桥、朱家坝、关口、川岩坝、困牛山、晏家湾、国荣、甘溪等地,关口和困牛山比较激烈,困牛山尤为悲壮。
(未完待续。)
第三四七章 石阡的民间文化(一)
参加战斗的有:红某军团军团部、某师直属部队和三个团以及红军学校。(在甘溪遭遇时,其中一个团因断后与军团部失掉联系)
参加这次的敌人主要有:湘军五十五旅唐伯寅和刘建文团,独立三十二旅胡达部六九四团王培英、六九五团李相林。黔军王天锡五团李维杰、六团刘鹤鸣、十三团袁景文、柏辉章部和李成章部。地方武装有石阡龙塘区民团、思南县三间地民团等。总体来说是敌强我羽。
1934年10月5日,军团在军长几位首长组成的军政委员会率领下,遵照中革军委命令,进入石阡。10月7日,军团在甘溪与桂敌遭遇,担任后卫的某师奉命改任前卫。折回走马坪。12日,军团主力经界牌,占领本庄,计划从河闪渡西渡乌江。由于遭到黔敌万式炯团和侯之担部隔江阻击,加之渡江工具匮乏和13日中革军委电令“不应渡乌江北进”,过江未成,后转战至本庄的山口坳。13日,敌军缩小包围圈。14日,军团主力宿营思南的瓮溪司、司都坝。15日,过跳礅河进入石阡的川岩坝,沿桐梓坪、川洞、十二山梁子、朱家坝一线前进,准备宿营板桥,拟渡石阡河去黔东根据地与另一支红军主力会师。前卫某团行进至板桥附近即遇敌阻,速即据守毛坝,与驻守板桥的黔敌李成章部和湘敌五十五旅刘建文团交战。军团主力被迫宿营龙塘的朱家坝、董家槽、核桃湾、甘家寨一带,并设警于十二山梁子的螃蟹井、潘家沟等处御追敌。后面有黔敌和思南民团追,前面板桥的黔敌李成章部和湘敌五十五旅刘建文团阻;湘敌五十五旅唐伯寅团和独立三十二旅胡达部分别由龙洞和县城赶去龙塘围堵;黔敌柏辉章部和王天锡五、六、十三团分别驻晏家湾和困牛山的甘溪槽,并赶赴龙塘拦截;地方民团在板桥、龙塘、甘溪槽、晏家湾等地都有活动,红军陷入湘黔敌军和地方民团包围之中。
16日,军团决定突围南撤国荣二进甘溪,跨过石(阡)镇(远)大道出石阡。去黔东根据地另一支红军会合;红某师五十二团800余人在师长和团长田率领下,奉命由前卫改为后卫,阻击敌人,担负断后任务。此时,某红师五十二团已与湘、黔之敌对峙一昼夜。16日拂晓,由一名叫金国礼的当地老百姓带路,军团从牛家坝南撤,沿核桃湾、关口、晏家湾、白杨寨、二塘、国荣、甘溪一线行进。8时军团主力开始经过关口,9时30分至中午12时在关口遭到湘敌五十五旅唐伯寅和独立三十二旅胡达部、黔敌王天锡部和柏辉章部以及地方民团的多次堵截,敌人有数十挺机枪和迫击炮。军团主力一边组织力量击溃敌军,一边继续前进。之后,军团主力一路顺利,前卫夜宿甘溪,军团部夜宿国荣。后卫红五十二团在朱家坝一带完成断后任务后,决定向国荣、甘溪方向转移,沿主力南撤路线追赶。中午12时,行至关口的十字路口关口大田处。此时关口大田南去的路被增援的湘黔敌军和地方民团用机枪和迫击炮截断。军团主力刚过,也面临敌军穷追堵截。为拖住敌军,保证军团主力顺利南撤,红五十二团突破关口,改道向西走十二山去川岩坝困牛山的大路,并成功地将全部围追堵截之敌引向川岩坝困牛山。
红五十二团翻过关口(坳),分三路走,一路约30多人经滕久权家房后→长坳,沿主力方向前进。一路(大部分)经鄢家箐寺庙、十二山梁子、楠木窝、庙坪,之后在此又分两路,一路走毛家河沟去甘溪槽,夜宿甘溪槽对面,其中有失散在晏家湾的红军黎国兵;一路走皮纸厂上困牛山。另一路经鄢家箐、溜沙坡、十二山梁子、老鹰沟、川岩沟、红籽坳、川岩坝街上、周家坳口、干河流、水井坡上困牛山。在关口大田被截断在后面的红军,被迫退回核桃湾后,翻过螃蟹井,与设警于螃蟹井和潘家沟的红军一起,经老鹰沟去川岩坝上困牛山。几路红军上困牛山后,沿山梁子向南前进,准备走老君山、晏家湾去国荣追赶军团主力。
红五十二团在关口大田突破围堵之后,湘敌唐伯寅团和独立三十二旅胡达部以及龙塘民团紧追不舍,黔敌柏辉章部会同王天锡在困牛山的甘溪槽、赵家山、王秦寨一线拦截围堵,思南三间地周光荣民团赶去青岗圆,凭借黑滩河峡谷阻击红军。这样,围追堵截之敌全被红五十二团拖住了,军团主力安全南撤了,但红五十二团所剩400多人却陷入了困牛山重围之中。
困牛山三面临河,两面悬崖峡谷,四周高山包围,地形险恶。400多红军上困牛山后,四周高山都被敌军占据,后有追敌湘军唐伯寅团和独立三十二旅,前有阻敌黔军王天锡部五、六、十三团和柏辉章部以及地方民团(在敌军中还杂有很多被抓去的和不明真相的打红军的百姓),前面和右边是悬崖峡谷。红军队伍新编,官兵不熟,途中又误食桐油拉肚,战斗中怕误伤杂在敌军中的百姓,分辨不清是民团还是百姓(民团和百姓服装一样),致使战斗不便展开。师长带着200多红军战士在前面沿着壁陡的z字型小路,身倚岩壁半蹲着,手抓草藤,一个一个地下营盘垴到三步跳,顺河沟突围,当夜宿营老君山蒙人湾树林里。后面在鼎罐堡阻击追敌的100多红军,战斗十分激烈,红军打得英勇。狡猾的敌人知道红军爱护老百姓,便协迫当地老百姓走在前面,面对靠近的交百姓,红军战士把枪朝天打,子弹由百姓身边擦过,怕伤了他们。“红军专打穿制服的敌军,枪法好,一枪一个。”当地老百姓说。
由于怕误伤老百姓,加上红军又不熟地形,且战且走,终因寡不敌众,敌人潮水般涌来,红军来不及往营盘垴撤退而退到了悬崖边。16日下午4点钟左右,在困牛山虎井沟约500米长一段,100余红军战士宁死不误伤杂在敌中的百姓,宁死不做俘虏。毅然集体跳崖,为革命捐躯,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下人类史上最为悲壮的英雄赞歌。个别被树藤挡拌,得以幸存,如陈世荣。红五十二团团长田海青在战斗中光荣牺牲。16日晚还有突围红军24人分三路,各8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分别经谢家坡、干田湾、观音寺等三处上坡去晏家湾、国荣方向撤退而去。
17日午前,军团部从国荣出发重抵甘溪,夜穿越石(阡)镇(远)大道出石阡去黔东根据地,24日在印江木黄与另一支的红军主力会师。
困牛山战斗,群众被红军壮举感动,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和收养红军伤员,伤好后,还给予盘缠(路费)回家。当地群众逢年过节照习俗到红军跳崖遗址凭吊纪念红军壮士。
困牛山战斗是甘溪战斗后红六军团粉碎敌军“会剿”和“歼灭”企图,胜利突围出石阡的战斗;是红52团服从命令,听党指挥,胜利完成断后任务的战斗;是红军舍身为民,用生命诠释革命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战斗。
导游黄桂蓉讲完了红军的战斗故事。吴总见天色尚早,对导游黄桂蓉了道:“小黄,时间还早,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石阡的民族文化?”
黄桂蓉看了一眼蒋副会长,蒋副会长说道:“小黄,你就给吴总他们介绍一下!”
导游黄桂蓉说道:“石阡民间保留着多种充满生活情趣带有浓郁泥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在春节、元宵期间的“玩灯”之俗;在祭祀秧神、朝山拜佛的木偶戏;在庆坛还愿时演出的傩堂戏等。传统民族灯戏有龙灯,分为毛龙、狗龙、狮子龙、棒槌龙;农耕劳作间歌舞如打薅草锣鼓;茶灯。”
于是,导游黄桂蓉一一地介绍了几种民间民族文化。
仡佬毛龙,起源于古代仡佬民族对“竹王”神崇拜,其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期。仡佬毛龙以“灯班”为组织的民间传承形式延续流传县境内。毛龙龙头、龙身全是竹子编扎的骨架,形如蛇身,尾似鱼尾,龙头有“麒麟”和“鸡颈”两种。龙身长15至25米,分七栋、九栋、十一栋、十三栋,每栋2米。龙身用须状的五色“火草杆”编扎后全身毛绒绒的。有的灯班玩毛龙还伴有两条“狗龙”相随。玩毛龙是仡佬村寨集体行动,队伍配有专门的打击乐队,打击乐有固定的曲牌。每年毛龙灯会是仡佬族盛大的文化活动。其信仰崇拜包括六个文化要素:1、龙神信仰(传统故事、敬龙神仪式、敬龙神场合及用品、敬龙神诵词)。2、附属、图腾、神灵信仰(竹王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