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鸿基想了想,道:“那就算了,你下去吧。”李鸿基本想把周碧和郑鸿逵都请来,试探一下他们对朝庭和唐军的看法,既然有一人不在,那就算了,反证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两家还是死对头,有他们相互牵制,自己暂时可以放心。
对于手下的请战,李鸿基暂时将之压了下来,只是派出赵良极对朝庭作出抗议,要求崇祯把剌杀唐王的主谋刘应选交出来给唐军处理,否则就要出兵攻打朝庭。
李鸿基此时不是不想打,只是现在草原刚刚经历了场火拼,实力正是最虚弱的时候,唐军正好向草原进军,若马上和朝庭开战,唐军的精力肯定要放在战争上,势必影响对草原的控制,若等蒙古人再聚起来,唐军要想再控制草原那就没那么容易了。
可以预见,赵良极的出使不会有任何结果,赵良极到了京城,根本没有人理他,若不是摄于唐军强大的军力,还有文官们坚持的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崇祯恨不得把赵良极抓起来咔嚓了事。
崇祯此时正在策划一件他认为的大事,事实上那些进入唐军境内的大儒基本上收到了锦衣卫的警告,不管和氏璧是真是假,通通要说成是假的,没想到,结果是暂时未定,这让崇祯更是心慌,他自己认为唐军得到了和氏璧一定是真的,否则那些大儒们收到警告后,不会得到这个结论,那岂不是代表天命真的在唐军哪里。
他决定来一场欺骗,欺骗他自己,也是欺骗天下的臣民,这天,崇祯正在早朝,突然有当值的军官来报:“皇上,大喜,大喜。”
崇祯皱了一下眉道:“放肆,大殿之上,何人敢喧哗。”
那名军官语无论次,道:“皇上。门外有人敬献和氏璧。”
此语一出,大殿之上一下子嗡的一声作响,许多人交头接耳,和氏璧不是在唐军手里吗,难道有谁能从唐军手里夺过来,想到这里,许多大臣都兴奋不已。
崇祯连忙道:“快传。”
值殿军官匆匆下去,不久就带来了一个老农模样的人,手里捧着一个盒子,盒子古色古香,一看就是年代久远之物,老农一进来,就跪了下来:“小人参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连忙道:“老人家快请起。”
那老农磕了一个头,道:“谢万岁。”才魏颤颤的站了起来。
崇祯道:“你说你要向联敬献和氏璧,此物从何而来,你可打开看过。”
老农道:“此仍圣物,小民如何敢打开?”
刘应选从旁边站了出来,道:“放肆,你这刁民,盒子都没有打开,你如何知道这是和氏璧,分明是想欺骗万岁,罪当处死,来人啊,把这个骗子拖下去。”
老农连忙跪下道:“冤枉,小人是受了神人指点,才知这是何氏璧,要敬献给皇上。”
崇祯连忙道:“老人家,你别害怕,你得到此物的经过可否说出来。”
老农站了起来,说道他家有祖传的几亩农田,周围的都是薄田,唯有他家的农田每年不管是风调雨顺,还是天旱地涝,都能打下十几石粮食,大家都说他家的田里肯定埋有宝贝,昨天他睡下后,突然梦到一个金光闪闪的神人对他说道,他家的田里埋有和氏璧,如今天下大乱,是有妖物作孽,唯出和氏璧出世,才能镇住妖物,让他把和氏璧取出来,献给皇上,才能天下天平,他醒后就连夜来到梦中神人告诉他的地方,连挖三尺,终于找到了这个盒子,他不敢怠慢,今天就来献给皇上。
太监从老农手中接过盒子,一打开,只见光芒四射,里面有一个方圆四寸的玺印,太监正要交给崇祯,崇祯对周廷儒道:“周爱卿,你学识渊博,你来看看,这是否是真印。”
周廷儒接过一看,这玉上该着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仿佛和传说中的和氏璧一模一样,只是看这玉质虽然温润,但却不能说是上品,不太可能是和氏璧,偷偷朝崇祯看了一眼,见皇帝紧盯着自己,他也是玲珑七巧之人,忙跪下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此仍天佑吾皇,确实是传国玉玺。”
崇祯又道:“温爱卿,吴爱卿,你们也来看看。”
温体仁和吴宗达两人围上来,看了几眼,连忙也跪下,道:“天佑吾皇,此确仍传国玉玺。”
三位大学士都已认为是真,那么肯定是真了,百官都跪了下来:“恭喜皇上,贺喜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哈哈大笑:“好,好,此仍天意,我大明中兴有望,赏献宝之人五百两,封献宝公,并大赫天下,庆祝大明得到传国玉玺。”
所有大臣都跪了下来:“皇上英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散朝,有人向皇上献和氏璧的消息就不胫而走,有人欢天喜地,觉得是天佑大明,有人半信半疑,更有人压根不信,不过,大赫下之,许多犯人重获自由,倒是谢起这和氏璧来,只是有人向三位大学士求教和氏璧真假时每人却都避口不谈。
第一章兵发太原
朝庭获得和氏璧的消息传到了唐军耳中时,唐军上下正沉浸在唐王喜得贵子中,田玉珠和邢秀娘在前后一天的时间里各产下一子,邢秀娘虽然不乐意,但相差一天也毫无办法,只得让田玉珠之子为长子。李鸿基给他取名为李杰,邢秀娘所生之子取名为李智。
唐军当然没有人相信朝庭的和氏璧是真的,消息传来,许多人都气愤难耐,就象正是兴高彩烈,张开大嘴正要笑时,一只苍蝇不偏不倚的飞入了口中,让人恶心不已,将领们纷纷再次请战,李鸿基不愿再次冷了将士的心,命令李万成部可以伺机向太原前线的官军进攻。
接到命令的李万成大喜过望,将宁远将军黑虎星,怀化郎将拓养坤,定远将军白广恩,游骑将军刘希元。炮兵指挥骁骑上校孙和斗,还有刚刚出使朝庭归来的赵良极等人招聚起来议事。
曹文诏死后,崇祯怕唐军再次攻下太原,又给陈奇榆增添了不少兵马,此时太原还有五万大军,李万成手中只有四万人马,还要防守山西前线近千里的地方,直接进攻太原兵力并不充足,唐王也没让他们大战一场,此时选择一下合适的进攻路线就很有必要。
李万成将卷起来的地图摊开,道:“各位,唐王命我军教训一下朝庭,在我们面前有三路可以进攻,一路是直攻太原,一路是夺回武乡,再攻辽州府,一路是从汾州出发,沿黄河北上,直下万山,娄烦,再一路北上,大家看看该选那条?”
拓养坤喟口奇大,道:“将军,不如来个三路齐攻,未将愿率一军直攻太原。”拓养坤从加入闯军以来,从未单独领过军,昔日的好友已有数名军职在他之上,若不能单独领军,他永远也别想追上那些人。
李万成不由道:“胡闹,三路进攻看似汹涌,却将我们的力量分散,唐王一再告戒对敌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用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怎可自削力量。”
拓养坤见李万成不同意,知道自己得不到领军机会,垂头丧气的坐了下去,心中却颇为不服气,拓养坤和李万成同时投入闯军,李万成得到多次独自领兵的机会,一直压在他头上不动,拓养坤对李万成颇为不服,在他看到,官军数次掺败于唐军手上,早就不堪一击,他多次请战都被李万成拒绝,拓养坤以为李万成是怕他立功之后,会追上他,才故意压制自己。
赵良极在旁道:“将军,我看还是直攻太原为好。”
李万成道:“太原城中有数万人马,我们急切难于攻下,为什么要攻太原?”
赵良极道:“唐王要我们教训朝庭,声势肯定要闹大,但现在我军的各种物质调运都优先考虑草原,现在调到前线的物质仅够我们消耗,又不能大打,所有无论是从武乡出兵,还是从汾州出发,声势都不够大,而且从两地攻击,距离都太远,消耗的物质要大大高于中路对太原的进攻,不合算。”
黑虎星道:“可是太原的兵马远多于其它地方,我们哪有那么充足的兵力和物质攻下太原,如果没有攻下,那不是虎头蛇尾吗?”
赵良极道:“谁说要攻下太原,大家请看,这是汾河,汾河直达太原,我们可以派一路人马从水路出发,多带大炮,每日只对太原轰击,而另一路大军则攻晋中,只要拿下晋中,那太谷也会落入我军手中,这里是整个山西的精华之地,不是比拿下太原更划算。”
山西是多山地区,但也有几个平原,其中从太原到临汾是最大的平原,由于有汾河水的浇灌,这里也是山西人口最为密聚的地区,如今这片平原四分之三掌握在唐军手中,只有太谷,晋中,太原还在朝庭手里。
李万成道:“不错,咱们整天只盯着太原,倒是忘了还有两个富庶之地未取,若能拿下这两个地方,我看只剩那孤凌凌的太原,他陈奇榆拿什么去养活数万大军。”
众人也都兴奋起来,虽然唐王不让大打,但能拿下一府一县也不错,何况这两地都是膏腴之下,拿下后,此长彼消,陈奇榆的日了恐怕要更难过。
李万成拿出了令箭:“命令。”
众人都站了起来,李万成道:“命令怀化郎将拓养坤,炮兵指挥骁骑上校孙和斗,率一万大军,多带火炮,从水路直抵太原,每日炮击太原城,不出直接攻城。”
拓养坤正在生闷气,听到自己可以独率一军,心中一喜,马上和孙和斗一起站了起来:“遵令。”坐下后,拓养坤心里却想,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等我到了太原城下,攻不攻城就不是你说了算。
李万成又拿出另一支令箭道:“命令宁远将军黑虎星带一万人马紧守祁县,交城前线,不论多少官军来攻,都不得出战。”
黑虎星听到自己要守城,顿时耸拉着脑袋,有气无力的道:“遵令。”这唐军一进攻,官军自顾不暇,哪会来攻祁县,看来又没仗可打。
“命令定远将军白广恩,游骑将军刘希元,随军参谋赵良极随本将共二万大军向晋中出发,务必拿下晋中。”
三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