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闯王李自成新传-第3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逃不了的明军终于开始反抗,不过,他们的反抗注定是徒劳的,步兵和骑兵的差距太大,一旦让骑兵冲进队列,步兵只能任由骑兵宰杀。

黄得功的身边倒了五六名唐军骑兵的尸体,他手中重达五十多斤的大砍刀,对唐军骑兵也是敢硬憾,连杀五六名唐军,黄得功的双臂也是又酸又麻,这是第七名唐军,“铛”的一声,黄得功架住了这名唐军的马刀,不过,他却没有力气象前面一样反手杀掉这名唐军。

“登,登,登。”黄得功连退了四五步,才止住了脚步,刚才砍他一刀的唐军已冲到了前面,这是第八名唐军的马刀,黄得功终于撑不住了,第九名唐军又举起了马刀向他冲来,黄得功勉强提聚了力气,向前挡去。

一股大力涌来,黄得功的大刀脱手而飞,那名唐军的马刀顺势而下,切向了黄得功的脖子,黄得功的头颅高高飞起,他闪过最后一个念头:“终于解脱了。”

杀了黄得功的那名唐军继续前进,他没有看到黄得功在前面杀了六名唐军的威势,丝毫不知道大明的一个总兵死在他手里。

追杀完明军的步卒,唐军的骑兵却没有冲进明军骑兵的队列,反而向两边分去,杨卓然大喜,指挥骑兵跑了起来,很快明军就冲出了数百米,前面没有一名唐军拦路。

杨卓然心中顿时矛盾起来,眼看就可以逃出生天,可是后面的步兵怎么办,若是返回去,肯定会陷入唐军的围攻中,他心中转过无数念头,对杨嗣昌的忠诚还是占了上风,拨转马头:“弟兄们,咱们回去救督帅。

可是其他的明军却没有他这么高的觉悟,二千多骑兵,只有廖廖数十骑跟着他回转,其他的人依旧马不停蹄的向前奔去。

放过了这股明军的骑兵,唐军将桥梁重新占领,剩下的明军正在进退两难时,身后又传来了喊杀声,元氏县的唐军已放弃了壕沟的驻守,骑着战马烟尘滚滚的杀来。

杨嗣昌见身后来了唐军,已是走投无路,他拨出长剑,横剑自尽,其他明军再也没有抵抗的勇气,自总兵郑崇俭以下全部投降。

冲出去的二千骑兵自以为能逃出了生天,实际上他们跑不了多远就人困马泛,被唐军轻易追上,只能全军覆灭。

第八卷 一统中原 第二十六章 严肃军纪

    唐军的一万人马在北京城下游荡了十天,即没有攻城,也没有添兵,京师百姓的恐慌慢慢平息,朝中的文武大臣也恢复了往日的作风,每天上朝,下朝,崇祯每天还是按平常的日子作息,表面上看来,皇帝仍然每天坚持早朝,批阅奏章,发出各道诏书。

不过,城外的唐军终是一块心病,崇祯退朝后,每回到寝宫时,一种孤寂,害怕的感觉就向他袭来,纵使和皇后周氏,他最宠爱的田妃在一起时,这种孤寂,害怕的感觉也没有消除,他生怕哪一个太监突然闯进来告诉他唐军已打进来的消息。

这天,天还没有亮,崇祯在王承恩的引导下照样上朝,哈欠连天的文武百官拜过皇帝后,王承恩的声音传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傅宗龙站了起来:“启禀万岁,城外贼军不过万人,臣愿领兵将贼军扫灭,恢复京师的秩序。”

傅宗龙的话一说完,周延儒站了出来:“傅大人,唐贼如狼似虎,京师的兵马久未训练,据城防守还可,出城野战,如何是唐贼的对手,如果失败,岂不是要让京师陷于险地。”

周延儒的话一说完,曹化淳阴侧侧的道:“傅大人,你为了自己敢战的名声,置皇上安危于何地。”

这番争吵已是数次了,傅宗龙也不把两人的话当回事:“皇上,唐贼仅凭小部人马就将京师与外断绝。未免被贼军笑我朝无人,京师尚有二十余万人,只要给臣十万人马。如果不能将贼军逼退,使京城恢复与外界地交通,臣愿提头来见。”

援兵来没来。到了哪里。都是皇帝和大臣们心焦的地方。能恢复京城与外界的交通当然好,只是这些和京城地安危相比,又算是小事,大家都宁愿躲在城里等待援兵的到来,也不愿冒险出城,唐军既然没有进攻,又何必去惹唐军。

崇祯摆了摆手:“傅爱卿退下,此事朕意已决,不必再议了。”

傅宗龙是唯一敢出城作战的官员,崇祯虽然不想冒险。对傅宗龙还是很有好感,刚才周延儒和曹化淳对傅宗龙地攻击,崇祯当作没有听见。

傅宗龙叹了一口气,他身为兵部尚书,每天看着城外数量那么少地唐军耀武扬威,心中不是滋味,无奈几次请战,皇帝都不准。

傅宗龙退去下,几个大臣又启奏了几件无关紧要地小事,崇祯一一回复,眼见再也没什么事,崇祯正想宣布退朝时,大太监杜郧连滚连爬的跑了上来:“皇上,大喜,大喜!”

众人一听,都吃惊的望着杜郧,不知有何喜事会让这个大太监如此失态,许多人想起莫非是援兵来到,心中“砰,砰”直跳。

崇祯听到有喜事,忙道:“爱卿快快讲来。”

杜郧喘了一下粗气:“皇上,大喜,援军到了,勤王军到了。”

崇祯一下子摊在了龙椅上,日思夜想的援军终于来了,他使出了全身的精力问道:“是哪一路人马,在哪个门外门。”

杜郧道:“是杨督帅的人马,就在南城地永定门。”

京师城门众多,有内九外七之说,每座大门都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征,其中数南城的门最多,内三座大门,分别为崇文门、正阳门和宣武门,外城也有三座大门,分为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

正阳门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都不准从箭楼下边的正门出入,而只能走东西两边地旁门,因此它平时总是紧紧关闭,杨嗣昌和李建泰两人出征,皇帝亲自在正阳门相送,这对臣子来说是难得的殊荣。

听到杨嗣昌的人马在永定门出现,皇帝和一班大臣都放下了心,这下是杨嗣昌回京城的必由之路,崇祯急忙问道:“那唐贼呢,杨爱卿有没有和唐贼交战。”

杜郧道:“杨督师的人马足有数十万人,无边无际,唐贼早吓跑了。”

崇祯大喜:“传朕旨意,大开城门,朕到正阳门亲自迎杨爱卿回来。”

一班大臣没有一个认为不妥,杨嗣昌足有三四十万人,他既然到了,京师就转围为安了,虽然又要亲迎杨嗣昌,众臣心里未免有点不高兴,但和自己的性命比起来,这些都是迟要的。

只有魏藻德暗自嘀咕,贺小风不是说杨嗣昌已被唐军包围的动弹不得吗,怎么又让他带人回来了,唉哟,不好,不会是唐军败了吧。

京师的外城又称南城,是明嘉靖年间增筑。长约二十八里,内城又称大城,由明永乐年间在北平府扩建而成,城垣周长四十八里,所谓“方正如印”,即方圆四十里,内城比外城大,那是外城只在南面之故。

马世耀只有一万人马,分守内外城十三门,每门不到一千人,明军二十多万人竟然缩在城中不敢出战,这时见到唐军退去,永定门外多了二十多万官兵,城内登时欢声雷动。

前面打头的是实打实的明军,他们都是左良玉,刘良佐,刘泽清的三部人马,加上以前投降的明军,共有二十万大军,而李鸿基汇合了田见秀的大军后,共九万唐军跟在身后,加起来和杨嗣昌的队伍差不多,只是没有杨嗣昌,要骗开城门还是有一定的风险,李鸿基已作好了硬攻的准备。

京城三大营分为神机营、神枢营、勇卫营,神机营的总兵官为张超,神枢营的总兵官为王馄,勇卫营的总兵官为李虎,在永定门防守的是神机营的总兵张超,监军刚为杜郧。

张超他们三人名为总兵,实际上权力全部撑握在监军手中,甚至有一段时间他们地官职也被太监顶替。直到唐军兵临城下,大臣们纷纷要求撤换太监,张超他们三人才得以重新官复原职。

张超他们自然是一肚子的怨气。守城也不会有多卖力,杜郧看到援兵来了,急忙朝宫中向皇帝邀功报喜去了。张超只是稍微观察了一下城下的兵马。

见确实是朝庭各省地人马。他就带着亲兵下楼去了,城下的明军大喊着要开城,这些都不关他的事,一切自有杜郧处理。

不过,张超看着城下地兵马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哪儿不对劲他又想不出来。直到回到府中,他才想起督帅杨嗣昌一直没有露面。张超随即将这个念头丢开,也许只是杨嗣昌架子太大地缘故。

没等多久,杜郧已喜滋滋地捧着金黄的圣旨出了内城。没见了张超,也不在意,对着城门的士兵大喊:“开城门,咱家要去迎接杨督师进城。”

守门的明军见到杜郧亲自奉着圣旨,哪敢怠慢,数十人同时用力,永定门在“吱,吱”声打开了,只是杜郧还没有出城,刚投唐军的官兵立功心切,门一开,围着外面的大军就朝城门挤去,看到汹涌地士兵冲来,数十个守门的明军都吓呆了,他们只好躲在了旁边,防止自己被人潮淹没。

杜郧急得大叫:“我是钦差,奉命迎接你们杨督师的,给我让路。”

这些官兵如何会听他的话,一个士兵看到这个太监手捧黄凌,在那里大喊大叫,一刀就向他砍去,杜郧呆了,他没有想到一个普通士兵敢和他动刀,傻站在那里不知躲避,幸亏他身边地一名护卫眼快,拉了他一把。

这一刀正砍在杜郧的手臂上,杜郧发出一声惨叫,只觉得痛彻心骨,他从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受伤,激烈的疼痛加上惊惧,在发出惨叫后,杜郧晕了过来。

进得城门的士兵迅速从怀中掏出了一块黑布,绑在自己的左臂上,向四面分散而去,见到没有黑布的明军举刀就砍。

神机营,顾明思议就是火器部队,火器威力巨大,才取名神机,京城三大营的官兵本来就久疏训练,神机营的士兵离了火器更是不堪。

明军的火器本来就又笨又重,威力虽然不弱,但一下子被人杀了上来,哪还有时间准备火器,数万名神机营的士兵见到刚才的援军突然之间变成了夺命阎命,一个个丢下了手中的火器,转身就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