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凌波号航母刚一下水,就已经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而等到下水时的照片传到全球的时候,这种轰动更是成倍的增长着。
在这种轰动下,日、美、英等海军强国开始通过下水时的照片制作金属耐。用来研究凌波号的真正性能,同时上述几国也在探讨着建造性能压倒。至少是和凌波号并列的航母的可能性…
在凌波号那具有震撼力的舰体面前,哪怕是德国和苏联这样并不是很重视航母的国家。也都开始谈到航母的建造计划…
在这种情况下,本应作为国防海军真正主力的昆仑级,反而被人搁在角落无人问津…
也就是在这种无人问津的情况下,位于旅顺、天津、上海、广州和福州的五家大型造船厂,已经开始生产包括伏波、踏波号在内的两艘凌波级航母和包括蓬莱、方丈、瀛洲、罗浮、沧海、玄洲和炎洲等舰在内的十四艘航母…
蚁多咬死象,这可是个重质却更重量的时代。
君不见强悍如虎式、虎王的重型坦克,最后还是被苏联的t34海给淹没掉了吗…
真要是只造少数的几艘,就算性能再好,也是猛虎架不住群狼。
毕竟这还不是后世那种“我要打十个”的时代…
————————————————————
受凌波号下水的刺激,英、美、日、德等国纷纷出台新的航母计划,务求超越凌波号航母,甚至就连深陷战争泥沼的苏联也出台了一个比昆仑级要大型一些的航母建造计划。
只不过计划毕竟是计划,最终究竟哪家能真的造出来,那就是难说的事情了。
在国社政府出台了新的航母建造计划后,沿海的造船厂也陷入了一片繁忙当中。繁忙的并不只是天津、旅顺等地的大型造船厂,虽说新出台的航母的确是在这些地方建造的,但是不要忘了航母独自出呵件很危险的事情,无论是在海面还是水下都需要一定数量的护航舰队。
而这时的国防海军,虽然也算是当时极为顶尖的大型海军,但是想要给多大十六艘的大中型航母提供护航舰只也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何况除了这十六艘外,将来很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航母…
所以,就在上述几家大型造船厂拿下航母的订单同时,那些不具备航母建造能力。但是却有建造大型军舰能力的普通造船厂,也夺下了其他舰只的订单,比如说轻、重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等…
另外还有大量护航航母的订单,也被交给了一些普通造船厂。
虽说护航航母由于航速的原因。并不适合,也无力参与一般的大型航(当然也有例外),换句话说护航航母就像它的名字所表述的一样,只适合进行护航任务,或者说是反潜任务…
不过国社政府批准建造的护航航母多少有些不同,该怎么说呢,与其说他是护航航母,到不如称其为“两栖攻击舰”…
和需要大量护航航母来对付德国潜艇的英国和美国不同。在未来就算中国和轴心国敌对,也基本没什么机会能碰上德国人的潜艇,毕竟德国潜艇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大西洋,虽然中国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地中海。但只要直布罗陀海峡还在英国这样的欧洲国家手中,中国就无法走出地中海…
当然哪怕是这样严光也满足了,毕竟他很清楚摊子铺的越大,将来的压力也就越大,和苏联还有美国那样把基地弄的全球都是。单是军费就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压力。
刚开始的时候这样当然没什么,不过只要碰上那么一两次金融危机,估计就要焦头烂额了…
何况如今中国的领土面积已经很大了,土地上的民族各式各样∠光可不消自己亲手建立的国家将来和苏联一个下场…
由于不需要和拥有庞大水下舰队的德国敌对,临近的日本虽然水下舰队实力比历史上强。但是在战斗力上依然渣的很,再加上中国有着相当数量的护航舰。也因此对护航航母的需求也就不像英国和美国那么迫切。
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在后世,那些护航航母在战后几乎都没了什么用处,基本上都是个拆解出售的下场,因此严光按照后世两栖攻击舰的慕,要求海军设计一型和两栖攻击舰没什么区别的护航航母。
两栖攻击舰,是一款用来在敌方沿海地区为实现两栖作战提供支援的舰艇。以往两栖作战列舰艇仅能搭载陆上载具以及机械登陆艇的功能已不符合整体作战需求,在50年代,美军诞生了登陆战的“垂直包围”理论,登陆兵从登陆舰甲板登上直升机,飞越敌方防御阵地,在其后降落并投入战斗♀样可避开敌反登陆作战的防御重点,并加快登陆速度。
新的护航航母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设计的…
唔,或许它应该被叫做通用两栖攻击舰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曾经建造过一级“硫磺岛”级两栖登陆舰,只不过“硫磺岛”并没有船坞设计,也就是说他无法使用登陆艇等装备,只能使用直升机和垂直起降战机。
70年代初,在硫磺岛后美国又建造了一种更先进,更大的登陆舰艇,被称为通用两栖攻击舰,它实际是集坞式登陆舰、两栖攻击舰和运输船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登陆作战舰只,它既有飞行甲板、又有坞室,还有货舱。以往运送一个加强陆战营进行登陆作战,一般需要坞式登陆舰、两栖攻击舰和两栖运输船只5艘,而通用两栖攻击舰只需一艘就可部代替它们。
这就是“塔拉瓦”级通用两栖攻击舰…
中国不是英国和美国,没有频繁的水下威胁,当然,至少是目前为止,不过就算后世的核动力潜艇出来了,这个时代所谓的护航航母估计也没什么用处。
虽然中国没有来自水下的压力,但是作为中国的主要目标日本,在太平洋和南洋有着数不清的,甚至是包括日本本土在内的岛屿,攻下这些地方不但需要大量的兵力,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登陆舰艇…
因此建造一级既能护航,又能进行两栖登陆的舰艇,就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了。
何况新的两栖攻击舰,还有着全通甲板。
虽然这个时代的直升机还没有达到实用阶段,不过用活塞飞机做火力支持也是件不错的事情,何况两栖攻击舰既能做护航航母,又能做登陆舰,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舰艇用到6、70年代估计也没什么问题 钱啊…
而在听到严光的提议后,海军的将领虽然觉得这样的思路有些异想天开,但是在没有护航压力,而且也的确需要大量两栖舰艇来对付日本在衡的岛屿的情况下。也就点头同意了。
没办法,虽然日本本土距离中国近在咫尺,哪怕是航程稍微长一点的战斗机,都能从山东到东京飞一个来回,如果拿下朝鲜半岛的话,就是绕个圈都没问题。
可是考虑到日本的民族特性,另外还有岛国本身的加成——————日本本土并不适合重型坦克使用,哪怕是50吨级的坦克。在日本也很难施展开。
像后世的日本90式坦克,全重不过50多吨,却只能在北海道部署,在其他地区根本无法使用。不过日本却是离不开90式,因为他需要90式在北海道用来防范苏联。
而在冷战结束后,日本新设计的10式坦克,重量不过44吨,全重也不过才48吨。只要想想后世1a2和豹2a6的重量,就能明白10式的防御力有多渣。
日本防卫省宣称现在的材料科技以及车体构型可以让10式装备和90式同等防护力的复合装甲,而材质只需要当年70%重量就可以。
90式的防护力就已经够渣的了,10式的防护力和90式差不多是同等水平。日本人在10式上主要下功夫的地方是火控…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90式太重了。只能在北海道地区使用,而如果想要在日本本土的其他地区使用。就需要一型更轻的坦克。
后世日本国内的道路交通网极为密集,当初61式战车开发即是为了仰赖铁路输送、但陆上自卫队自从开发74式战车后,已经放弃使用铁路运输的概念,改以公路。而90式战车使用专用的特大型连结车进行输送,但日本桥梁与道路的可承受重量有限,无法长时间负荷其重量,若是小型的40吨级车量就无此问题。
这就是日本人开发10式的原因,不是不想弄更重型的,而是无法弄…
严光所要面临的情况和日本人一样,或者说比日本人更麻烦。
目前国防军装备的坦克主要是30吨的15改型,另外还有45吨的t40和60吨的t41坦克。
暂且不提后面的两个,要知道这可不是后世的日本,这时的日本桥梁和道路方面的基础是比较差的,所以不要说后面两个了,就连前面那个30吨的也很难施展开…
在加上日本的地理形态,对日本本土展开攻势的时候,恐怕坦克部队就很难派上用场了。所以在对日本展开攻势的时候,妄图通过占领日本本土,迫使日本在衡的殖民地也跟着投降是不可能的…
而且没有坦克的支援,单凭空军和炮兵火力和日本陆军对抗,最后就算能够获胜,恐怕也是伤亡不浅…
因此根据国防部制定的计划,在和日本翻脸后,在对日本本土实施攻势的同时,也将日本在衡的殖民地剿灭的一干二净,只要在衡的殖民地都被剿的干净了,只剩下本土的日本自然也就没了反抗的余地。
当然,其实除了这个办法外,还有一个一锤定音的武器可以使用。
只不过那么武器虽然早早就已经投入开发,而且每年都消耗着大笔的资金,但是说实话,这个武器什么时候能出来,就连严光自己心里也没底…
————————————————————
虽然这时那件可以一锤定音的武器,还在罗布泊那里研制着。但是严光依然很的,毕竟谁也不知道这件武器什么时候能出来,万一等到战争结束了才出来,那可就是白费力气了。
而和严光相比,蔡锷等人怀疑的却是这件武器是否真的具有严光所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