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不是,他们神色的怪异,是因为一个布衣书生的上疏。
崇祯元年,小朱因为想知道后金的土地,有没有同样受天灾的影响。所以交代过钦天监的人,收集一些天文人士,一起勘察一下后金方向的气候,后来在崇祯二年(1629),小朱当时因为后金入寇,忙得脚打后脑勺儿,这事也就放下了。
但后来,不知为什么,徐光启在当时战事吃紧的情况下,非常不识时务的提出了一个计划,修历。
历法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精密的多学科复合体系,他包含了数学、天文、物理、测量等多种科技在里面。
但一来是这几样小朱都不懂,二来当时实在是繁忙无比,想也没想,就亲笔批准了徐光启的请求,当时好像还说了一句话
“广集众长,虚心采听,西洋方法不妨兼收,各家不同看法,务求综合。”(1)
但因为当时太乱,既没听老徐细说,也没给他拨银子,之后也就忘了个干净。好在这个时代的文人,最容易的一件事情是借贷。好像根据大明律,借给文人的银子,可以相应折抵税款,呵呵,明的祖先够猛的,什么都敢应下。
于是,老徐奉皇帝旨,在钦天监开设了西局,又于1629年~1632(崇祯二年…崇祯五年)年间,由徐光启牵头,他的朋友和学生,李之藻,李天经,先后以西法督修历法。其间任用范西礼带过来的各国番夷,汤德(若望)(德),罗雅谷(意),龙华民(意),邓玉函(德)等开始编修《崇祯历书》,目标是137卷。
现在是崇祯六年刚开年,老徐他们的书稿写的基本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斟酌字句,考证校对了。
老徐说过一句名言,可以说,这句名言是华夏历史上,最闪光的名言之一。徐光启在1629年给皇帝的奏折中提出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真是斩钉截铁,字字有力!以翻译为手段,以超胜为目标,这是何等气魄,又是何等雄心!
所以,小朱对老徐一直很敬佩,这点大家都知道。但不成想,有个人偏偏对老徐不感冒,而且这个人还是个布衣。
魏文魁,湖北人。和他的学生薛凤祚一起研究历法,写了《历元》、《历测》两本书,献给朝廷,书中直接反对老徐的西学。
一介布衣,公开发表论文反对九卿重臣,当世大儒,下届内阁的热门人选,皇帝也敬佩有加的徐光启,这老魏还真牛。
老徐很有风度,他只是在研读《历元》、《历测》,准备读完之后,再做打算。
可老徐的学生们,却没有这个耐性。‘钦天监在局习学官生’周胤等十人联名发表一篇与魏文魁论战的文章,其中谈到他们自己如何逐步被‘西法’折服的过程:‘向者己已之岁(即1629崇祯二年),部议兼用西法,余辈亦心疑之。迨成书数百万言,读之井井,各有条理,然犹疑信半也。久之,与测日食者一、月食者再,见其方位时刻分秒无不吻合,乃始中心折服。……语语皆真诠,事事有实证,即使尽起古之作者共聚一堂,度无以难也。’”
应该说,魏文魁和徐光启进行的大辩论,是属于科学之争,毕竟现在的天文学关乎很多内容,时日准确的计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星相与国运的关系。所以大家还是非常重视的。但老魏最后,还加了一份上疏,历数东西方科技的优缺点,他的总论点是:
‘东学、西学,各有优劣,然,东学更胜一筹。’
一个愤怒的老青年。呵呵!
在他列举的各种对比之中,小朱对其中三个对比最感兴趣:
1、排水系统。东方讲究明水排污,西方讲究暗渠排污。遵化已经做了的排水渠,可以引用入京。因为于谦设计的京城水系,缺乏活水推动,容易滋生病疫,所以应尽快改建。这点上,他比老徐走的远,因为老徐非常尊敬于谦,所以,一直不愿意公开反对于谦的设计理念。
2、马车构造。东方是双轮车,轮轴在长方形车底盘的中间偏后一点点,车前有车辕,辕下有立柱,平时不动时,整个车身略略向前倾斜,当马匹拉动时,因为车辕绑缚的原因,车身微微翘起,马车走动。
西方是四轮车,前两轮带有转向功能,马匹带动前轮,致使车身启动或者转向。老魏最后说:
‘中华大地,土质较软,平地有,但毕竟被群山包围,因此,四轮车容易陷进泥里,出不来。不适合中国。除非能发明一种长坂,可以铺在路上,否则,双轮车是最最适合中国的。’
这点,老魏是在说铺设公路的构想!同时也在委婉的指责小朱,因为小朱让范西礼买了一辆四轮马车,虽说只用过几次,但天下皆知,皇帝用了四轮车了。
之所以这么轰动,是因为在现在的中国,四轮车通常是灵车。当然,皇帝的灵车是十六轮的。应该说,老魏的观点,也不能说错,错的是他出于忠君爱国的思想,怕皇帝真坐了四轮灵车,太不吉利。所以他才找辄来反对四轮车。
3、科学态度,东方讲究知者天下知,西方则是智者天下名。简单说,就是东方的科学技术,时日一久,便众人皆知了,属于开放型的。
而西方,则非常注意保密,甚至连用石头盖房子这样的技术,也要保密。想知道,便拿钱来。这是在探讨知识产权的问题。呵呵!
那么,现在皇上对范西礼等人的赏赐,就出现问题了,番夷本来如此,没什么可讲究的,但国人怎么办?
所以,他建议皇上,应尽快刊行法典,所有的学子,凡是有新观点、新想法、以及新发明的物件,一定要刻印书籍,留在国库中备案,国家三年内,不会与你争利,但三年后,你的东西,便成为显学,全天下的人都可以无偿取用。
这点是可以说相当的酷,白话就是说,一切的发明创造,都应该开源!呵呵,开源与微软之争,想必大家都清楚的。
这个论点的提出,也是针对西学院的费力等人。费力等人,每每在逗阿萝高兴的时候,提出一些或大或小的要求。阿萝毕竟小孩心性,自然是他们说什么,她便同意什么。
两年多来,老魏等人想研习西学院的新说,便遇到了交费的限制。费力收费虽说不高,但依靠借贷度日的老魏们,多少还是觉得不方便。所以,他才提出这个想法的。
由此可见,知识产权的问题,竟然早于四百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争论了。只是因为明的衰亡,而停滞不前。
其实,如果没有现代知识产权体制的限制,人类科技的发展速度,理应更快。要知道,专利一词,其实是美国人创造出来的。美国人建国后,为了招揽人才,公开提出,只要你有新发明,这个新发明国家帮你开发,而获利归发明人所有。这条政策,是针对英国设立的,英国人对于发明人的奖励是,发明归国家所有,获利也同样如此,但处于补偿,国家给你贵族身份的奖励。
呵呵,英国政策希望发明家求名。而美国的政策却令发明家们致富,两相对比之下,短短两百年间,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但却使得世界科技,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成了部分程度上的滞长现象。
魏文魁的理论,就是建立在‘人类的科技,理当人类共享’这样的开源理念。
开源与微软之争,想必不用多做介绍了吧?
注:
(1)此段全文引自明实录,崇祯亲笔。
另,本文中,部分字句引自明实录,同时杜车别先生也给于了不少资料,在此做感谢声明!r滚oc木kw擂oo石d');
第九章:东西之争(下)
东西之争一争就是十多天,十几天里,外面是群臣闹腾,回家是绯儿跟孙茂霖在添乱,搞的小朱快烦死了。
这一天的早朝,小朱有些气急败坏的说:
“今日无论如何,东西之争也要做一定论,不许再吵了,国事要紧。”
看着满朝文武的古怪神情,小朱也是左右为难,要说,这件事很容易处理。只要老徐一句话:“此人胡言乱语。”小朱就可以动用权力把他给按下去。但老徐偏偏在没有通读完对方著作前,坚决不表态谁对谁错。
“文魁之本,臣尚未通读,不敢言对错。”
徐光启这老书呆子,死活就是不吐口啊!
今天,满朝文武也都清楚皇上已经接近发飙的底线了,所以发表的看法,也务实了许多。
其实大家的态度都差不多,怕皇上因为这事儿把老魏给办了。
老魏虽说迂鲁了一些,但对皇上是尊重的,对国家是忠诚的,人家提的方法是否正确,这俺们可不能表态。呵呵,人家老徐都还没表态,谁敢出来露怯?那么,皇帝你,不惩罚他是应该的,不奖励他也是应该的。
这叫什么话?哦,好人你们当,坏人小朱来做是吗?
见小朱即将震怒,温体仁连忙出来圆场了,虽说他也不知道究竟谁是谁非,但因为老温明显感到皇上今天情绪不对头,于是他的话也小心了许多。
“皇上,臣想,有关徐大人的历法,朝廷曾特意成立钦天监西法历局,既然魏文魁言辞凿凿,不妨为他成立一个东法历局。这样,加上大统历局、回回历局,可并成四局,孰胜孰劣自然一较了之。”
高,温体仁现在是有钱不怕花了,反正银库充足,他索性提议小朱花钱单独为老魏成立一个历法机构。这样的话,大家平等竞争公开辩论,这样有魄力的举措,实在是让小朱不得不佩服大明文人的开明,大明学风的大度。
“好吧,但要约束他们四局,不可行非常手段,折辱对方。”
小朱对老徐有信心,但对周胤等人却不放心。老徐的观点肯定对,这是毋庸置疑的,一旦证明老徐是正确的,周胤等人保不齐给小朱添乱子,赶紧先把丑话撂在头儿里。
“臣等遵旨!”
呵呵,小朱的心情忽然好转了许多许多。
不用行政手段来干涉文化与科技,这才是小朱今天的最大收获。百家争鸣,才可以量变到质变,如果因为对方的学说是错的,又反对过自己,就把人家给灭了?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