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三国当军阀-第5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船已经重重撞上了一艘横向停泊的靶战。

只听嚓喇一声脆响,那艘靶船的侧舷上已经两排锋利的撞槌撞出了十数个大窟窿,巨大的撞击让艨冲战船的战体猛然一顿,然后船头的空道里开始反向喷涌出白色的浪花,刚刚停顿下来的船体很快开始后撤,巨大的撞槌撤离处,冰冷的江水迅速从窟窿涌进了靶船的船舱。

不到片刻功夫,靶船便沉入了江底。

凉太祖马跃再次御驾亲临,率领文武百官再场观摩十架投石机齐射,十架投石机齐射所产生的视觉冲击效果自然要比一架投石机壮观得多,不过马跃却忽然隐隐觉得哪里有些不妥,似乎,眼前这群投石机的发射场面与自己脑海中回忆起来的投石机发射场面有着微弱的差别。具体在哪里,马跃却一下子想不起来。

这时候太子马征忽然无意中问了陈群一句:“陈尚书,为什么不把杆臂做得更长些呢?”

陈群道:“太子有所不知,这杆臂不能再加长了,如果把杆臂的长度再增加一丈,那么杆臂所需要的强度就得增加两倍,杆臂的制作难度就会增加四倍,整具投石机的自身重量就会增加六倍,而且杆臂增加一丈并不会让投石机的射程增加太多。”

马征问道:“现在的最大射程是多少呢?”

“最大射程为一百八十步。”陈群答道,“下官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六丈是最理想的杆臂长度,杆臂长度短于六丈时,射程会明显减小,而杆臂长度超过六丈时,再增加长度也不会促使射程的明显增加,另外,吴、楚弓箭的射程只有一百二十步左右,我军投石机的射程已经足够远程压制了。”

“不对!”马跃终于想起问题出在哪里,拍案叫道,“这群投石机的射程至少还可以再增加一百步!”

“什么!?”陈群愕然道,“再增加一百步?这得把杆臂的长度加长到多少才行?”

“不。”马跃摇手道,“朕的意思是不加长杆臂的长度,就能使这些投石机的射程变得更远。”

陈群道:“这怎么可能?”“为什么不可能?”马跃反问道,“如果在杆臂的末端栓上两条缆绳,再在缆绳的另一端系住抛篮,这样一来,当投石机发射时岂不相当于在杆臂原有长度之上再额外增加了缆绳的长度?有了这额外增加的长度,投石机的射程岂不是要大大增加了?

马跃终于回想起来,电影中投石机发射时并不是直接以杆臂把石弱投射出去的,而是通过杆臂拉动缆绳,再由缆绳把抛篮里的石弹抛送出去的,由于投石机处在发射状态时,杆臂几乎贴紧地面,而缆绳系住的抛篮则是置于投石机前部的。

所以当杆臂往上弹起时,就会牵动缆绳,给抛篮一个方向朝后几乎与地面平行的初始牵引力,在这个初始牵引力的作用下,抛篮会以杆臂末端为圆心以缆绳长度为半径做切线方向的摆动,而这时候杆臂也在往上弹起,这两个运动是同时进行的。

当杆臂越到最高点,开始受到配重的反制约而减速时,缆绳绕着杆臂末端的切线摆动却不会减速,最终缆绳会和杆臂形成一条直线,如果这时候抛篮里的石弹恰好脱离抛篮的束缚,那么其实际杆臂的长度就应该是现有杆臂的长度再加上缆绳的长度。

实际杆臂的长度增加了,其射程自然也就增加了,中间唯一需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如何确保抛篮里的石弹会在杆臂与缆绳呈直线时飞离。

陈群显然不懂得这个物理学原理,愣头愣脑地问道:“在杆臂末端系上缆绳,让缆绳来牵引抛篮?这样一可以增加射程?”

“当然。”马跃笃定地答道,“你试试就知道了。”

PS:对不起啊,有点事情出去了,回来时已经凌晨了,到现在才更新,说声抱歉。

第361章 运筹帷幄

太平九年(210年)六月。

待一切准备就绪,马跃正准备起兵南征时,裴定(裴元绍长子)、沮鹄(沮授子)忽然一身重孝前来洛阳见驾,具言平北王裴元绍、朔州刺史沮授竟在一月之内先后病逝,马跃闻讯竟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失声痛哭起来,贾诩、管宁、傅燮、法真等旧臣也唏嘘不已。

马跃遂令裴定承袭平北王爵,与周仓、管起统率三部万户共计十五万漠北骑兵南下中原,又令征东将军高顺起关东兵十五万,令征西将军方悦起关中兵十五万,征北将军许褚起河北兵十五万,镇西将军张绣起西川兵十万先后奔赴江陵,与征南将军徐晃所率的十五万荆州兵汇合。

马跃则亲率十万精锐铁骑,与十五万漠北铁骑合兵一处汹涌南下。

太平九年九月,各路凉军齐聚江陵,计有马、步、水军一百余万,号称三百万众!

马跃更是谴使传檄吴、楚,欲与孙权、曹真会猎于赤壁,消息传出,荆、扬震动。

“陛下!”司徒张昭出班跪倒在丹墀之下,痛哭流涕地进谏道,“今北凉举三百万众大举南下,吴、楚联军兵不过三十万,恐无力抵挡!如欲顽抗无疑于螳臂当车,何不早降以求保全百姓?若一意孤行则恐玉石俱焚、生灵涂炭哪。”

“陛下。”

“陛下。”

“陛下。”

张、步骘、虞翻等人也纷纷出班跪倒在丹墀上,极力劝谏孙权举国投降北凉。

“列位大人此言差矣!”孙权心中怒极,正欲发作时,忽见水军都督吕蒙出班奏道,“我吴国尚有水军将士五万众,大小战船近万艘,北凉举三百万众南下,乃涉远而来,必难持久。我军只需据长江天险以求自守,彼久战不力必自己退去,又岂能不战而降?”

骠骑将军太史慈亦出班喝道:“除了五万水军,我东吴也还有十万精锐步卒,何谓无力抵挡?”

“对。绝不投降!”

“陛下。不能投降

“臣等誓死不降……”

太史慈话音方落,其余贺齐、祖郎、全琮、朱然、吕岱等武将也纷纷出列,要求与凉军决一死战。

孙权神色阴睛不定,忽然之间想起了周瑜,如果有三军大都督周瑜在此。只怕就不会有这场战、降之争论了罢?而且,倘若真的要联楚对抗凉军,除了周瑜,还真没有人能够统率三军,想到这里,孙权再不犹豫,朗声喝道:“金吾卫何在?”

执金吾宋谦急出班奏道:“臣在。”

孙权道:“刻即派人前往柴桑,召大都督周瑜前来。”

“臣遵旨。”

宋谦答应一声。急领命而去。

孙权这才向群臣道:“是战是降,等大都督回朝之后再议。退朝。”

相比较吴国文武分裂为主降、主战两派。楚国的君臣就显得团结得多了。事实上自从南迁之后,在诸葛亮的连消带打之下。以蔡、黄、王诸姓为首的荆襄士族已经逐渐淡出了权力中心,现在楚国的权力已经高度集中在曹真、诸葛亮君臣手中。

凉军三百万大军压境,楚国君臣竟是空前的团结。

凉太祖马跃谴使传檄,曹真急召丞相诸葛亮、大将军张辽、骠骑将军张,以及魏延、文聘、程昱、贾逵、王粲、刘晔等文武大臣商讨对策。

“陛下,凉军虽号称三百万,然臣以为最多百万。”

皇宫大殿上,诸葛亮正侃侃而谈,经过将近十年的磨练,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显得稳重成熟多了。

曹真道:“丞相何以如此肯定?”

诸葛亮道:“这可以从凉国各处大营地兵力分布得出结论,马屠夫治下的凉国总共有七处屯兵大营,其中洛阳大营驻扎着最精锐的西凉铁骑,总兵力在十五万左右,漠北有三部万户的骑兵,总兵力也在十五万左右,除此之外还有河北、关东、荆州、关中、西川五处屯田大营,每处屯田大营的兵力也在十五万上下,除此之外襄阳大营地水军可能还有十余万,也就是说,凉国地总兵力当在一百二十万左右。”

大将军张辽道:“就算只有一百二十万,其兵力也远远超过我国啊!”

“是啊。”骠骑将军张附和道,“我军只有六万步军,四万水军,总兵力不过十万人,就算与吴军联手,两国兵力相加也不过二十余万,尚不及凉军兵力的四分之一啊。”

“两位将军完全不必担心。”诸葛亮自信满满地说道,“凉军虽然兵力众多,可大多都是骑兵和步兵,其水军不过十万左右,而楚、吴水军兵力相加也有九万之众,单就水军而言,双方在兵力上可谓不相上下,更何况楚、吴联军还有周瑜、蔡瑁、吕蒙、陆逊这样的优秀水军统帅,而凉国除了甘宁还有谁?”

“马屠夫传檄要在赤壁与楚、吴会猎,臣以为他这是在找死!”王粲也附和道,“凉军骑兵和步兵固然骁勇善战,可如果这百万大军过不了长江,那跟没有又有何区别?臣以为赤壁之战的关键还在于水战,也就是说吴、楚联军真正需要面对的敌人其实只有甘宁地十万荆州水

“原来是这样。”这下明白了。”

经诸葛亮、王粲一番分析,张辽、张恍然点头,有种拔云见日的感觉。

事实上,诸葛亮、王粲的确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赤壁之战的关键。

赤壁之战的关键就是水战!如果吴、楚水军能在赤壁之战打败甘宁的荆州水军,那么凉军的大举南征就只能以失败告终,反之,如果吴、楚水军反被甘宁水军所败,长江天险最终失守,则吴、楚纵有同等兵力的骑、步大军亦恐无法阻挡凉军铁骑地南下了。

“明白了!”曹真拍案而起。朗声道,“此战地关键就在于楚、吴水军能否消灭掉甘宁地十万荆州水军,为了达成这个战略目标,朕以为有必要将楚国的水军交给东吴三军大都督周瑜一并指挥,以期同心协力、共破强凉。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诸葛亮肃然道:“陛下胸襟令人叹服。臣以为可以。”

张辽、张、程昱、贾逵等也纷纷附和道:“陛下英明。”

曹真地这一决定看似孟浪,其实却极为英明,若论统兵,当世无人能出周瑜之右者,就算是凉太祖马跃也自认略逊周瑜一筹。昔淮南之战周瑜虽败,却不是输在他地统兵之能上,而是输在吴军实力不济,周瑜纵有通天彻地之能,实也无力回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