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窃明-第3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隐藏起来,偷偷摸摸地派一些人来和后金会师。

但皇太极相信只要这次能成功地掳掠大明最富庶地京畿地区,那么其他蒙古部落、甚至包括林丹汗在内,也就都会加入或者仿效后金。只要能得到足够的财物,皇太极也就有办法从几家晋商那里购买急需的粮食和其它各种物资。大明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皇太极相信他总是能找到一些黑心商人的。

“只要我们这次能够成功,以后大明边墙以外尽数皆是敌国。大明上万里长的边墙。他们如何防备得过来啊。”皇太极感慨地看着地图,打量着明帝国这么大地一个庞然大物。后金政权苦苦挣扎多年,但土地旋得旋失、人口不断减少。他们几位贝勒看上去还算风光,但实际却过着如履薄冰的日子:“终于,我们就要出头了,以后就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

“黄石呢,黄石还是会回来的啊。”虽然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但莽古尔泰还是无法抑制自己心中那份恐惧,明明知道八弟眼下兴奋,但莽古尔泰还是忍不住泼冷水道:“如果形势太坏,黄石还是会被调回来的。”

“这次破口以后,就是黄石回来也没有用了。”皇太极轻笑起来。他随手指了指地图上一望无际的蒙古草原:“他一个都督总兵,手下撑死能有一万战兵吧。以前我们地不过数千里,被困在辽中平原这么一个小笼子里,暂时容他猖狂一番。等这次破口大掠之后,漠南蒙古尽入我大金掌握,他一万步兵能做得了什么大事?这关山万里,我们随处都能直入大明腹地,他靠着一万步兵就能都堵住不成?”

“嗯,八弟你说地是,等我们拉拢了蒙古各部,隐隐就有了和明国分庭抗礼之势了。”莽古尔泰看着地图憧憬着未来,心中也被巨大的喜悦所充满,这苦日子终于就要到头了。

“不过这是我们第一次拉上蒙古人,所以还是不要打什么硬仗为好,人也是死得越少越好。”皇太极担心损失太大会让蒙古人心寒,这次入关一定要起到一次模范作用,以便让盟友更加死心塌地跟随自己干下去,也能让另一些保持观望态度的蒙古人加速投入后金的怀抱:“两万到三万兵力,一万的披甲,说多也不多,但说少也不少了。只要能应用得当还是大有可为的。”

莽古尔泰赞同地点了点头,跟着又问道:“喀喇沁那里的粮草准备得怎么样了?”

过去后金根本无力占领辽河以西地土地,攻破广宁之后也就是把东西搬运回辽阳,因为他们的粮食已经快不够吃了,所以更加无法维持大军在外。以往宁远、宁锦两战他们都是从右屯吃起,而大凌河、而杏山,一路靠的都是关宁军的军粮。后金的战术和毛文龙相同,只带上最开头的一部分粮草。然后就是把敌人的东西往自己家里搬了。

所以等到阎鸣泰执掌辽事后,阎鸣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锦州等地的东西都搬运回宁远,阎鸣泰地理论就是要让后金“野无所掠”,结果后金立刻就丧失了去抢劫关宁军的能力。而天启七年和崇祯元年这段时间内,后金军对东江军和蒙古的进攻也非常无力,因为这哥俩都是穷鬼,后金不可能靠抢他们两地发财致富。

在黄石原本的时空里,这也是东江镇地盘最大的一段时期,毛文龙背后好歹有个大明。后金军也对进逼到海州的东江军也没有什么反应,实在是因为和东江军死磕什么好处都没有,白白消耗粮食和人命。正是在这种局面下,朝臣们在崇祯元年时纷纷主张把毛文龙移镇盖州。

现在毛文龙死了,东江镇也放弃了海州、盖州、复州、金州,一路退回到旅顺去。但这并不意味后金军不需要考虑粮食问题。第一、辽阳也没有余粮;第二、以现在后金政权的经济能力,把粮食转运两千里送去喀喇沁蒙古那里也不是它能做到的大工程。

从漠南蒙古征集粮食更不可能,因为崇祯二年漠南草原又遇到了大旱,蒙古各部把小羊羔都吃了,还是有大批的人饿死。所以皇太极只好另想办法筹备军粮,他的计划就是向袁崇焕购买明军的储粮。这个计划非常具有可行性。因为崇祯为了保证袁崇焕能实现“五年平辽”,所以就把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大批粮食运到宁远。现在袁崇焕手里拿着明帝国一半以上的国库存粮。

喀喇沁蒙古旁边就是蓟镇,把军粮放在那里的话,等后金军队入侵明朝腹时候就直接可以用了,真是再方便也不过。自打开始议和以后,皇太极就派了几百人去喀喇沁蒙古那里,这些人和喀喇沁蒙古一起到袁崇焕那里去购买明军的军粮,然后储存起来,以备入侵时提供给部队使用。

“以前购粮的事情一直进行得不错,最近还没有派使者来报告情况。不过有袁崇焕在,应该没有什么好担心的。”皇太极淡淡地说道。

……

崇祯二年六月二十五日。霞浦。

现在福宁镇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原本江南一石上好大米的价格大约是三钱银,一石粗米的价格大概是两钱银左右,而杂粮一钱银就可以买一石。所以黄石原来定下的指标是每个搬迁的渔民,包括家里的婴儿每月都有一钱银地补贴,这样他们在内地随便再干点零活,生活就不会有大问题。

但随着福建几次大借款后,粮价不断上扬,现在价格已经接近翻番。除此以外,随着长期禁海,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黄石给的补贴也就只好节节提高,现在已经超过每人每月两钱了。因此黄石不得不去朱一冯商量,两个人遂又借了五十万两白银,现在他们已经欠下了五百万两银子地债。

看到平蛮大借款的偿付工作基本顺利后,柳清扬就被黄石调来福宁,全权负责对闽商的工作。自从福宁军再次宣布重建水师后,闽商集团对福宁镇也变得更加热心起来了,据黄石看来,他们的出发点和那些小民不同。

淳朴的普通百姓只是简单地认为朱一冯是个为百姓作主的青天大老爷,所以他们就要响应一个为民做主的好官的号召,但闽商则彻底看明白了,只要官兵一天不把郑一官消灭,那他们就永远不要想做海贸了。

所有人都看到经过二次海战失利,朝廷还在支持福建布政司和福宁镇,大家也都明白对朝廷来说。招安不过是能节省一笔军费、并能避免乱事扩大罢了,所以只要黄石一天还稳稳地控制着大陆、只要朱一冯一天还能自己解决军费问题,那朝廷对福建政军的支持就不会改变。

而只要朝廷一天还在死挺朱一冯和黄石,那他们俩就能一次次借来军费重建水师。黄石所说地重建一百次的确有点夸张,但重建个几十次还是没有问题地。而且按照这个势头下去,整个福建省的民生、经济难免都会被绑上朱一冯和黄石的战车,这哥俩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也肯定会一条路走到黑,那么万一黄石真的被罢免了。闽省的经济也会瞬间崩溃。

闽商看明白这点以后,就彻底抛弃了幻想,他们绝对不能让黄石被罢免这种情况出现,必须全力支持黄石打败海寇,而且越快越好。所以第三次重建水师后,不少闽商就前来购买靖海债券,等到黄石正式开始重建水师后,更多的闽商就跑来要求给福宁镇助饷,他们一致表示愿意全力支持官军早日消灭海寇。还闽省父老一个朗朗乾坤。

今天柳清扬召开了一个大会,邀请前来助饷的商人全来参加。他首先领着商人们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战舰,然后又带着他们参观了大炮工厂、炼钢、炼铁厂和大批附属工厂,比如铁钉、榔头、锯条等。

柳清扬领他们参观福宁镇军工司地第一个目的,就是强化闽商集团对黄石的信心。让他们意识到福宁镇的强大和福宁军决不妥协的战斗意志,这个目标得到圆满完成,参观的闽商都对福宁镇的军备赞不绝口,甚至还有些人想买几个工匠走。

这个条件当然不可能被满足,黄石竭尽全力地想打破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可是商人提起这个话题让柳清扬很高兴,因为这可以通向他今天想要达成的最主要目标。

在几百万两银子地催肥下,福宁镇军工司已经膨胀成为一个可怕的怪物,现在工匠总人数已经超过了两万,正向三万奔去。他们一个月就要拿走黄石几万两的工资,这真有点让他不堪重负。因此黄石急于找人来帮他背这个大包袱。

柳清扬又一次表示福宁镇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捐款,因为来帮助福宁镇的商人都是“义商”,帮助“义商”获利是福宁镇应尽地本分,所以福宁镇绝不会白拿他们的钱。当然,福宁镇现在确实很需要帮助,所以柳清扬抛出了一个叫“租借法案”的东西。

“简单地说,就是想请各位义商租借我们福宁镇的工匠,每月付给他们工钱,然后生产我们需要的货物。无论是船板、船帆,还是钢铁、玻璃、望远镜。我们都需要。”

柳清扬耐心地解释福宁镇的意思,商人们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听明白,黄石要求他们优先雇佣福宁镇的工匠,建立起符合福宁镇标准的工厂来,然后生产福宁镇需要的货物,福宁镇也会因此向他们的产品付账。

黄石不介意商人把福宁镇工匠的薪水打在商品成本里,此时黄石想扮演工会地角色,从而避免封建壁垒再把工匠圈起来。这些工匠们都是福宁镇的军籍,那么他们也就可以在这些企业里流动起来。

除此以外,黄石还打算趁机收个人所得税,让租借出去的工匠上缴一部分工钱充做福宁镇的军费,这不也是一笔财源么。这些商人不可能只为福宁镇生产货物,只要他们雇佣的都是福宁镇训练出来的工人,那黄石就开辟出了一块新的税源。

最妙的是收这笔税还可以轻松地绕过大明律。从理论上说,福宁镇的军户本来就是福宁镇的财产,黄石把他们租借出去的所得当然是军镇所有,根据黄石设计出来地条例,工人的所得税平均下来大概会在百分之四十左右,但谁不得称赞一句“黄帅厚道,把租借费的六成都赏给工匠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