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张芷嫣地事情。也该提到日程了,以前。萧统的生理年龄毕竟是八岁,有很多不便,而如今已经成年,如果不是战事,放其他君主身上,恐怕皇子都一大堆了,而衡量一个王朝根基是否稳固的重要因素,就是皇家血脉地传承,而无疑,萧统是目前赵家唯一地希望,天子无后,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不可轻呼的大事情。
这个年代,先上车后补票的事情,虽然不是不能办,不过萧统并不打算逾矩,再者,目前除了讨伐元廷,还有一个亟待解决地事情,只有把这个祸根彻底拔掉,萧统才好安心的举行大婚,治理已经控制的区域,积蓄实力,为与元廷的总决战做准备。
既然说是做准备,那就说明宋廷如今还没有一战推翻元廷的实力,毕竟先前三线血战,宋军受创也很惨重,有些军队甚至被彻底打残,重新补充兵力,整编,训练这都是需要花费很大力气的事情。
再说了,宋军给元军造成的杀伤虽然也大,但是盘踞在大都附件的宿卫军主力,并没有受到丝毫地损失,单是这一支军队,就足以让宋军倾国来拼,估计也只能将将惨胜,因此此时想要一战灭亡元朝,宋廷朝野上下还是都知道,不可能。
正式开始办公,萧统做的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封赏功臣,抚恤死伤。封赏的事情其实好说,如今宋廷的纸币早已有了坚挺的购买力和无远弗届的公信力,别说在宋廷控制区域,就是元廷很多地方,虽然地方官三令五申,甚至课以重罚,可是货币流通的巨大优势是不容置疑地,因此对于很多人,萧统可以大方地直接赏钱就可以了。
而对于中高层,则专门赏赐以金银,毕竟贵金属能屹立万年不倒,也有其真正价值,而至于加官进爵,自然有礼部操心,此不必赘述。
而对于战死的士卒,萧统则最是费心,来自后世地他当然晓得,拿死人来压活人,永远是最有效也最具正当性的,因此萧统不顾众的反对,在金陵开十一坛,祭奠战死的士卒,并且将他们的牌位收入祖庙偏殿,永享香火,不必说,十一坛的每一次祭祀,萧统都亲自前往,而且动员全城百姓前往观看。
这一招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效的,宋军大捷之余,天子却不忘这些战死的英灵,每日亲来祭祀,但是这一点就感动了无数百姓,而宋军士卒本就待遇甚好,一人当兵,就可养活全家,如今看来就是战死,也有死后荣光,官府还给予充分的照顾,这样的好事,谁不乐意呢?很快,短短一个月,宋廷单单在金陵,苏州,杭州三地便征兵近十万,大大补充了兵力。
对于伤兵,确实已经致残无法恢复的,萧统专门下诏,保留军籍,名册,并且在原有军饷基础上翻倍,确保下半生衣食无忧,而有希望治好的,萧统也明诏天下,不惜一切也要治好他们,一个老兵的价值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萧统算盘打得很精,而另一方面,萧统还下诏重金广求名医,这再一次震动天下,古往今来,又有哪一位皇帝能为了士卒的伤病如此费心呢?
第一百三十章 变徵(8)
而接下来,已经定了基调,要和平解决蒲寿庚问题,这样一来,三峡一东,淮河以南的大片土地,终于在将近十年后重新纳入玄龙旗下。
只是,在宋廷几百年都没有涉足的大理一代,萧统也明确说必须迅速夺取,并且不惜代价,这份手书已经送到了进入汉中的邱寻手上,无疑,萧统是要明示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华夏的土地上,不允许有一寸土地不属于大宋!
可是,一连串的胜利,总会让人冲昏了头脑,邱寻还在朝汉中进军,张世杰还在苦苦镇守着长安,高升和宋朝阳的军队还刚刚从火线撤下,还没有来得及修整,新兵们更是刚刚落实编制,而没有来得及训练,可是,一干人等,居然要求继续北进,以求一鼓作气!
刚刚从白莲教归附不久,目前官拜兵部侍郎的谢书,在大战后第一次朝会上便上书,慷慨陈词,要求进行二次北伐!
谢书的目标是山东,他的思路,是夺取山东,退可以保护淮北,切断运河,进可以威胁大都,形成北上的拳头!
出乎萧统意料的是,本来以为应该会很理智的朝臣,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谢书,连不少武将都是,应该说这打了萧统一个措手不及。
应该说,谢书的这份奏章,其实写的很好很有说服力,里面说道“齐州当四达之冲。南不得齐州,则无以问河济;北不得齐州,则不敢窥淮泗;西不得齐州,则无从得志于临淄;东不得齐州,则无争衡于阿鄄。是故山东有难,齐州常为战守之冲。”
接下来,他旗帜鲜明的提出“山东以自守则易弱以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就是这一句话,打动了大多数人,毕竟山东之地,易攻难守。足够富庶,战略地位足够重要,如今既打得下。也有必要打。可能性和必要性的问题都解决了,还有什么不能做的。
以山东为交点,有两条河道。分别呈东西和南北向流过。它们在古代分别是东西部之间和南北方之间的交通大动脉,也是山东地位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首先来说,夺取山东,可以控制整个南北交通干线,从某种角度来说,就像扼住了燕京的咽喉!毕竟目前江南已经在手,夺取山东,就像将那个绞索。彻底的套上了元廷地脖子。
打开地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渭河自陇山下流,流经关中,汇入黄河;黄河向东,穿越河南,经山东低山丘陵的边缘东流入海。渭河…黄河起着沟通东西的作用。在汉唐那个天下中枢在关中的时代。转输关中地漕运系统必须凭借这条线路。为东西部之间的一条大动脉。山东和关中分处这条大动脉的东西两端。关中山川环抱,诚为形胜之地;自关中东出。历崤函、嵩山之险,便可下临东部平原地带,无关山之阻;若再往东,便是山东低山丘陵,这是东部平原地带少有地可以凭恃地地利。古代称关中为“百二之地”,山东为“十二之地”,当有这方面的原因。
而杨广不惜一切的开凿了大运河后,大运河在东部地大平原上南北纵贯,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为南北交通的一条大动脉。在运河开凿以前,淮河支流泗水本来就发挥着沟通南北的作用。泗水在黄河改道以前自山东南流,汇入淮河,稍加开凿,便能起到沟通南北的作用。西晋时,杜预曾鼓励王直捣建康,一举灭吴,然后率大军“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可知汴、泗二水藉淮河而连通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应该是比较早的事。桓温、刘裕北伐,都曾开通泗水水道。山东所处的位置,正好监控南北水运交通的大动脉。
此外,这一次萧统之所以不那么坚决,而是有点动心的缘故,是因为富庶地胶东。胶东半岛为海上运输的一大中转地。三国时,孙吴联络辽东的公孙渊,便经由此地。刘宋时,被北魏俘虏的朱修之取道辽东,泛海经东莱而逃回扛南。隋、唐伐高丽,从海路发起的进攻都是以这里为前进基地。元代经营海运,转输东南财赋供给京师,这里又是其一大中转地。而如今,萧统拥有独步天下的水军,想要夺取胶东当不在话下,因此,由于对张世豪部还有期许,萧统也就一直让群臣继续讨论,不然他大可以乾纲独断,将谢书的奏请直接驳回。
而站在更高地格局上来看,山东地地位只能放在东部大平原的背景上才能体现出来。山东四周都是平原,不利于守,却利于四出以攻人。以此为根据地,纵横四出,足以有所作为。东汉末,曹操便是以充州为根据地,崛起于群雄之中,最终扫平群雄,统一北方。
山东既然处在监控南北之间地水路运输线上,其地形地势在东部大平原上又足以作为凭恃,因而在南北之间具有枢纽性地位。河北南面门户须依托山东,东南淮泗上游也须藉山东为屏蔽。南北对峙之际,山东常是争夺的焦点。这点,萧统也不是看不出来。
从历史上来看,东晋末,刘裕灭南燕,收复山东,既屏护了南方江淮防御体系,又保障了由江入淮、由淮入泗、由泗入河这样一条连通南北的运输线路的畅通,为他以后经略中原、北伐后秦打下基础。刘宋与北魏对峙,刘宋置四镇以守黄河,其中山东境内有。南北交兵,必在四镇展开激烈的争夺。山东若为北方所据,则南方江淮防线将承受很大压力。南燕据山东时,便经常扰掠东晋淮北诸州。刘宋泰始年间,北魏趁刘宋内乱,攻取山东,后更进逼淮泗,南方形势遂渐趋不利。
而当关中地位有所下降,华夏的政治中心渐渐东移后,南北关系变得更加重要。政治、军事重心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山东处在监控连通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动脉大运河的位置上,所以地位更是举足轻重。
第一百三十一章 变徵(9)
应该说,谢书说的字字成理,句句合情,而由于如今战役已经取得全胜,萧统也没有把很多数字保密,因此根据现今众所周知的敌我态势,确实此时进取山东,有较大把握。
而更让谢书的说法难以反驳的是,谢书并非简单的坐而论道,夸夸其谈,毕竟此人幼时进过学,在白莲教带过兵,理论和实践都有,而且在萧统让他说话时,他还提出了如何进取山东的具体措施,这就一下子把此次朝会的层次拉高了。
谢书提出,如果鞑子塞大岘之险,或坚壁清野,则大军深入,应该以火器为前驱,强行开路,杀开血路,这样一来,虽然说过程会比较艰难,但是如今的火器营锐不可当,此战一定可以胜,而一旦打开大岘天险,济南便是囊中之物,山东全境便可一鼓而下。*****可是经过缜密的考量,谢书料定鞑子最多进据临朐,退守广固,必不能也不敢守险清野。,做出这样的判断也很简单,毕竟目前江南已经在宋廷手上,山东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