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年前。宋方还只是个十岁地孩子。可怜他父亲临死托孤。却把自己地宝贝独苗托给了一个禽兽。本来我还鄙薄宋方地为人。现在却觉得太快人心。宋方若一直为了一点所谓地私情固执地助纣为虐。那才是要鄙薄呢。
不过。仔细想来。宋方到底是个没有德行操守地人。早年被主上或引诱或强迫变成了娈童。从而依附于他。甚至眷恋他。为他誓死效忠。这还可以说是因为从孩提时代起就跟着一个人而形成地心理定势。但后来又为了皇上背叛他。而且并非出于国家大义。依旧是为了个人私欲。每次看宋方提到皇上名字时那种兴奋劲。就知道这段意外地隐秘之情带给他多大地震撼与惊喜。
传闻中的宋方是个非常耿直孤傲的人,不知是琰亲王有意吹捧还是他真地有些本事,在本朝一向知名度很高。连先帝都慕名下诏,征他到朝廷为官,他居然毫不在乎地推病辞谢了。
如此一来,外界的风评更是好得不得了,简直成了仙风道骨的隐逸高人。
就是这样一个不能以高官厚禄收买的孤介之士,却被皇上略施小计以“感情”收买。真是滑稽啊。
所谓地高风亮节。只是不曾投其所好罢了。所谓的高人,只不过他的弱点跟一般人不同。一旦点中死穴,照样土崩瓦解。
先帝以为高官厚禄是无往而不利的,殊不知人家不稀罕,若先帝与皇上一般地鬼灵精,弄个美男去勾引他,只怕宋大人早就“弃暗投明”了吧。
我在心里替宋方默哀,琰亲王固然不是什么好人,对他还是有几分真情的。皇上却是个有心理洁癖的人,为了江山社稷不得不出此下策,以换取宋方的投效,内心肯定觉得十分屈辱。所以,琰亲王覆灭的那一日,也就是宋方的死期,皇上决不会留下他地。
“刚才,浩然没跟你说什么吧?”琰亲王一面喝茶一面状似无心地问。
我答道:“也没什么,一开始就是替王爷叫屈,说王爷随先帝征战了十几年,为皇朝的建立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等到天下太平时,却被先帝发配到西京当包工头,而且一当就是十年!后来不知怎么就说到了王爷和他的关系,以及王爷对我的打算,然后就气得把杯子砸了。”
“他说本王对公主有何打算?”琰亲王含笑问,显然对这个最感兴趣。
我避而不答,催着他说:“王爷,您明天还要上前线,早点回去歇息吧,这会儿差不多到酉时三刻了。”
“不急,本王的问题公主还没回答呢。”
“宋大人也只是瞎揣测,一个打翻了醋坛子的人,能说出什么好话来呢?”
“公主认为那不是好话吗?”琰亲王笑得越发暧昧。
我很配合地低下头,小声道:“纯粹就是瞎扯嘛,怎么可能。”
琰亲王马上说:“公主错了,浩然是最了解本王心思地人,他说的,即便是揣测,也八九不离十了”说到这里,略微停顿了一会儿,然后,像下了很大的决心一样,郑重其事地看着我说:“公主如肯下嫁,本王他日得了天下,必以公主为后,并仿前朝故事,尊太后为圣母。”
前朝亦曾以弟代兄,皇弟继位后,因为毕竟是同辈,不便称皇嫂为“太后”,故尊为“圣母”。
看来他现在连遮羞布都不想蒙了,直接告诉别人他要和皇上争夺天下。只是,把主意打到我头上,想以此来收买太后,未免太小瞧我。我很稀罕当他的“皇后”吗?说句不该说的话,这又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买卖。
于是我笑道:“王爷,这辈分恐怕有点问题呢,太后是您的皇嫂,我是太后的女儿。如果我下嫁王爷,按王爷那边算,太后是皇嫂;可按我这边算,太后又是岳母了,恐怕天下人会耻笑。”
“耻笑什么,天下人只知道公主是太后的义女。”
“义女也是女儿啊。”
他很有气势地一摆手:“不碍事地,真等万事底定,本王正式下诏立你为后,看有谁敢说一句不好听地。皇帝的家事,皇帝自己认为没问题,就没任何问题。若说辈分,皇帝地嫔妃中,还尽有姐妹、姑侄同时下嫁的呢,那要怎么算呢?按姑姑算,是大舅子;按侄女算,又是岳父了。”
我想到之前宋方说过的话,琰亲王在明知道我不能生育的情况下还求婚,打的算盘多半也跟宋方一样吧:先许诺着,真等我夺得了江山,就翻脸不认账又如何,你一个没有生养的下堂妇,还敢肖想皇后之位,本来就是异想天开,自取其辱。
既然他可以信口开河,把我当傻瓜一样的许些不可能兑现的承诺,我有什么不敢答应的呢?故而“含羞带怯”地说:“难得王爷如此抬爱,音音真是三生有幸。只是现在说这些还为时尚早,王爷还是赶紧回去歇息吧。”
他立刻伸手过来想抓住我的手,被我躲开了,他有些尴尬地给我添上茶水道:“公主对本王没信心是吗?”
我也不怕承认:“是,如果王爷和皇上继续敌对下去,这大好河山很快就会落入匈奴人之手,到时候连天佑皇朝都会成为历史的陈迹,皇上和王爷也随之成了历史人物,什么都无从谈起了。”
“公主还是认为,只有本王跟皇上联手,大家才有出路?”
“这一点,王爷肯定比我看得更清楚,”我抬头看向窗外的雨幕:“这雨比下午更大了,渭河水位已经快涨到警戒线了吧。”
虽然他并未明确回话,但看他皱眉紧锁的样子,也知道答案了。我趁机说:“西京现在如此情形,王爷只怕还不能离开。匈奴人现在全力攻打皇上的地界,王爷这边既有约定,他们暂时应该不会加大进攻力度。王爷还是守着西京比较好,这里才是王爷的大本营,根丢了,什么都没了。”
琰亲王摇了摇头道:“匈奴人信不得的,他们是野蛮人,从未受过孔孟之道的熏陶,不懂得什么是仁义礼智,什么是言必信,信必果,他们只问怎么做对他们有利。
我几乎大笑出声,居然还好意思说别人“不懂仁义礼智”,你倒是懂,可又做到“言必信,信必果”了吗?宋方的父亲临死托孤,你把宋方变成什么人了?先帝驾崩之际也等于把皇上托孤给你,结果你在做什么?
他这样说,也等于默认了他跟匈奴人之间的确有勾结,并达成了和约,匈奴人在这边只是佯攻,皇上那边才是来真的。只不过他自己多疑,对匈奴人信不过,所以才一直守在前线严阵以待。
第九十二章 真假殊难辨
宋方要我想办法把琰亲王留在西京,不管他是敌是友,我都准备照他说的试试看。拖住了琰亲王,让他派宋方上前线,说不定战场上的情势能有所改观。
可是对付琰亲王这样的老狐狸,必须非常小心才行,若被他看出企图,就很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我在提了两句雨势和水位,建议他留下来之后,就没敢再继续往下说了,而是催他回去休息,因为按他本来的计划,明天是要去嘉峪关的。
“王爷……”长乐在门外喊了一声,似乎碍于我的存在,有些话不便开口。
琰亲王会意地站了起来:“那本王就先告辞了,公主也早点歇着吧。”
“好的,王爷请慢走。”
站在客厅门口,目送着他们一行人消失在回廊转角处,我暗自思忖:这么晚了,会有什么事呢?若是臣下求见,直接说某某求见就完了,没必要遮遮掩掩。看长乐的样子,又不像出了什么紧急情况,只是不方便在我跟前说而已。
莫非是匈奴那边派人来了?
如果长乐不出现,看琰亲王的架势,是准备再坐一会儿的。我估计他还想继续下午的谈判,渭河水位一直在上涨,整个西京以及下游地区都笼罩在洪灾的阴影中,琰亲王表面上镇定,心里肯定早就慌了。在即将到来的大洪水面前,没有人不慌的,何况关外还有强敌环伺。如果因为他的固执狭隘,让匈奴趁国内天灾横行之际大举侵入,整个中原沦落敌手。国人不会原谅他,他会成为民族的罪人,他地皇帝梦也会彻底落空。
对琰亲王来说,这半生的布局,到底是成是败,成王成寇,就看这最后的关口如何取舍了。
人生的棋局,只能下子无悔。若一步错,步步错,弄得全盘皆输。半生心血只落得一场笑话,千古骂名,叫他如何甘
相较于我贵宾待遇的人质生涯,他才是最受煎熬的那个人,虽然他也是咎由自取。
正低头想着心思。有人出现在我面前道:“公主。王爷请您过去。”
我暗暗纳闷。长乐鬼鬼崇崇地隐瞒我。琰亲王却叫我过去。这是怎么回事?
还没走到琰亲王会客地地方。一个带着哭腔地声音就远远地响起:“公主。奴婢总算见到您了。”
“小莲?”我也惊喜异常。
“公主。您受苦了。小莲对不起您啊。”小莲扑倒在我脚下痛哭失声。紧跟在她后面地刘嬷嬷也掏出手绢拭泪。
走进客厅。一个官员赶紧过来见礼。是曾有过一面之缘地兰台御史章景淳。这个职位在本朝属于从一品。相当于副丞相。官位虽不算最显赫地。但章景淳素以口才著称。是公认地最有外交才干地人。所以太后特意派他过来交涉。
见礼归座毕,琰亲王一脸遗憾地地说:“章大人非要亲眼见到公主才安心,本王的信用竟致如此,可悲可叹那。”
章景淳拱手作谢罪状:“这是临行之前太后在病榻上亲口交代的。太后爱女心切,还望大人谅解。”
我一听急了:“母后病了?”
章景淳无言地点了点头,小莲冲进来跪下哭道:“公主,章大人和刘嬷嬷一路上叮嘱奴婢,叫奴婢先别跟您说,怕把您吓着了,可奴婢怕再不说就来不及了。”
有如晴天霹雳,我蹭地站起来问:“什么来不及了,你快给我说清楚!”
小莲却只是哭。哭得气粗声喘。一句囫囵话都说不出来。
我只好转向章大人和刘嬷嬷,还是刘嬷嬷告诉我道:“太后听说公主失踪了。当时就口吐鲜血,人事不省。后来打听到是被王爷派人请了来,才稍微好了一点,但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