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负责西域事物的裴世矩在《西域图记》中说:“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鲁番),鄯善(今若羌),亚西域之门户也。总溱敦煌,是其咽喉之地。”隋炀帝要畅通丝绸之路深知占据吐谷浑之地的重要性。大业三年派遣吏部侍郎裴世矩引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入朝,炀帝亲自与他们积极策划打击共同西域贸易的竞争者吐谷浑。
大业四年,隋炀帝再次运用“以胡制胡”之战略,派裴世矩游说铁勒诸部,使他们攻击吐谷浑,吐谷浑被突袭而大败。吐谷浑可汗伏允向东逃走,逃入西平境内,遣使向隋朝请降求救。炀帝派遣安德王雄领兵出浇河,许国公大隋名将总领军事的宇文述率军出西平“应降”。宇文述率军浩浩荡荡的抵达临羌城,吐谷浑可汗伏允面对隋朝大军心惊胆战不敢投降,率领残部向西逃窜,宇文述统领鹰扬郎将梁元礼、张峻、崔师等引兵追击,接连攻下曼头、赤水两座城,斩三千余级,俘获吐谷浑王公以下二百人,虏男女四千口而回师。
大业五年,炀帝总领六军亲征吐谷浑,命银青光禄大夫刘权率军出伊吾道,与吐谷浑军相遇,吐谷浑人被痛击狼狈逃跑。隋军追至青海,虏获千余人,乘胜攻下吐谷浑国都伏俟城。炀帝命令刘权继续率军进攻占吐谷浑,曼头、赤水两座重要城池,并在赤水大破吐谷浑,击溃吐谷浑军主力。伏允率众保覆袁川。炀帝分命内史元寿南屯金山,兵部尚书段文振北屯雪山,太仆卿杨义臣东屯琵琶峡,将军张寿西屯泥岭,四面围之。吐谷浑可汗伏允仅仅率数十骑潜藏于泥岭之中而逃走,吐谷浑仙头王率男女十余万来归降,其中六畜有三十余万。吐谷浑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数千里。吐谷浑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皆为隋有。炀帝在吐谷浑故地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西海郡就设置在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炀帝命令把隋朝天下所有犯轻罪的人移居到吐谷浑故地居住戍边,并西方诸郡运粮以供给之。命刘权率军镇守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大隋在吐谷浑故地置州、县、镇、戍,实行郡县制度管理,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此时大隋在炀帝的统治下达到极盛。《资治通鉴》说:“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隋炀帝的此次亲征,彻底的征服、占领了吐谷浑。彻底的打开丝绸之路,畅通了中国与西方的联系。震服了西域各国,从此西域各国对中国朝贡不断。隋书赞曰:“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
'编辑本段'
经济
手工业的展
隋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的重要展阶段。其突出的表现是,在河南安阳、陕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沼帔白瓷,胎质坚硬,色泽晶莹,造型生动美观,这是中国较早出现的白瓷。隋代青釉瓷器的生产则更广泛,在河北、河南、陕西、安徽以及江南各地皆有青瓷出土,并现了多处隋代窑址。
商业和外贸
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城市。长安有都会、利人两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通远市临通济渠,周围六里,二十门分路入市,商旅云集,停泊在渠内的舟船,数以万计。丰都市周围八里,通十二门,其中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招致商旅,珍奇山积”。像这样规模宏大、商业繁华的都市,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罕见的。
'编辑本段'
科技
赵州桥1。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oo多年
2。刘焯制定的《皇极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3。明世界最早的整体雕版印刷
4。京杭大运河的贯通
5。大兴城的修建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大兴城乃当时的“世界第一城”
'编辑本段'
政治制度
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先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废除北周附会《周礼》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职官制度:“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监,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府。”以强化中央集权和恢复汉族王朝官制的传统。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制是隋代中央官制的核心。三师、三公虽然地位崇高位居一品但实际上只是荣誉职务。隋代尚书省的地位很高,《隋书·百官志》说“尚书省,事无不总”,反映了它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地位与权力。
地方官制
隋代地方上分为州、郡、县三级,后于开皇三年废除郡的行政设置,以州直接统县。隋代州的长官每年年底都要进京述职,称为朝集使。朝廷则派司隶台官员或别使巡省地方。
'编辑本段'
隋朝的衰落
隋炀帝大业年间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终因其暴政引致严重的统治危机。
此外,隋末期间,劳役不息,天下死于役,导致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隋朝也随之很快灭亡。但是,历史上有很多类似隋朝的大一统王朝,如汉、唐、宋等,在王朝末期也经历了隋末的残酷腐朽统治,但是大都能够依靠惯性苟延残喘很长时间。隋朝一度海内一统,繁荣昌盛,却“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原因何在?
回顾历史,隋末,天下地主武装纷纷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权为根据地的关中地区最多,关中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阶级上层人物,在地方上势力强大,在社会上声望卓著,在政治上能量很强。李渊在《授三秦豪杰等官教》一文写到,“义旗济河,关中响应,辕门辐凑,赴者如归。五陵豪杰,三辅冠盖,公卿将相之绪馀,侠少良家之子弟,从吾投刺,咸畏后时,扼腕连镳,争求立效”。说明了关中豪强的数量、质量很高,势力强大,在受到朝廷的压迫后,反心尤盛。所以,在统治集团变乱时期,这些豪强,借机起事,纷纷而起。
再看江淮到岭南地区,这些地方原来都是南朝的统治地区,有众多支持南朝的豪强地主,隋朝建立之后,它们大都成为隋朝的异己力量。所以,后来在南方地区爆了大规模武装反抗隋朝的叛乱,其时,陈之故境,大抵皆反。隋文帝虽然平定了这次大暴动,但是采取的是镇压和妥协结合的方式,很多叛乱头领后来成为了州郡的刺史、县令,所以这股强大的势力并没有被根除,一旦天下有变,这些潜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
还有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今河南、山东一带地主起兵的数量也很多。中原矛盾素来复杂,妄起风波,旧号难治(三国时期,曹操为稳定河北曾经建都于邺)。隋征吐谷浑后,国家马驴死者十有**,后征高丽,隋炀帝诏征马匹十余万,主要出自中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如此激化,隋政权的根基已经摇摇欲坠。
于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三股势力,以李渊、杨玄感为代表的隋朝高官显贵,以萧铣、沈法兴为代表的南朝残余势力,以梁师都、刘武周为代表的地方大族豪强群起反隋,锋镝鼎沸,星离棋布。史家有论,称割据叛乱为〃土崩〃,农民起义为〃瓦解〃,顷刻间土崩瓦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可见,隋炀帝实施苛暴的徭役、兵役,毫无限制地压迫劳动人民,甚至贵族地主,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固然是隋政权灭亡的直接原因。但是,隋朝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其情况颇似秦朝,外表强盛至极,在大一统的表面下却涌动着各种割据势力的暗流,统治阶级内部埋藏着深刻的不安定因素,统治基础很不稳固,这种隋政权本身固有的缺陷,才是隋朝在强盛之际,转而迅灭亡的根本原因。
灭亡原因简而言之:改革削减了旧贵族的利益,内部门阀政权与皇权竞争,门阀倾轧内部叛乱,且与外部恶势力勾结。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简介
隋朝行政区划,生两次重大变化。隋文帝基本统一天下后,鉴于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州郡县三级隋朝行政区划图制已经混乱不堪,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隋炀帝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全国19o个郡,1255个县。隋朝时把洛阳为东都。
古今地名参照
江都(扬州)、余杭(杭州)、巴陵(岳阳)、新安(歙县)、彭城(徐州)、梁郡(商丘)大致位置,并不完全重合,仅作参考。
郡名
古雍州地:京兆、冯翊、扶风、安定、北地、上郡、雕阴、延安、弘化、平凉、朔方盐川、灵武、榆林、五原、天水、陇西、金城、抱罕、浇河、西平、武威张掖、敦煌、鄯善、且未、西海、河源
古梁州地:汉川、西城、房陵、清化、通川、宕渠、汉阳、临洮、宕昌、武都、同昌河池、顺政、义城、平武、汶山、普安、金山、新城、巴西、遂宁、涪陵巴郡、巴东、蜀郡、临邛、眉山、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