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装备,作战时需要注意什么事项,大到迫击炮和步兵的协同进攻战术理论以及迫击炮和传统野战炮之间的配合作战问题。
如果那教育处的各种论证汇集起来,估计能够遍一本几百页厚的迫击炮应用书籍了,林永权手中的文件只是汇总后的总计划而已。
“我军装备的迫击炮的计划,考虑到前期迫击炮军官以及射手的缺乏,将会尽可能的做到集中训练,同时考虑到迫击炮对弹药的消耗非常大,而我军基层部队后勤供应能力较差,所以原则上尽可能的把迫击炮上调运用,不过又考虑到必须让前线指挥官能够实时指挥迫击炮作战,所以我们教育处制定了一系列的装备计划。
步兵营将辖一个迫击炮排,内有四门六十毫米迫击炮,两门八十毫米迫击炮。
步兵标再直辖一个迫击炮排,内辖四门八十毫米迫击炮。
镇属炮兵标辖迫击炮一营,配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十六门。
骑兵部队则在营辖两门六十毫米迫击炮,在标辖八十毫米迫击炮四门。
工程队、辎重队各在营部辖两门六十毫米迫击炮。
如此全军共有六十毫米迫击炮六十门,八十毫米迫击炮四十门,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十六门。由于迫击炮集中到营级以及标级部队,由此同时也拟将进一步增强营部和标部的后期人员。”
实际上,这个装备数字依旧是比较夸大的,已经超出了第三镇的后勤供应能力,同时也会造成第三镇的军费紧缺,但是赵东云之所以会批准这个耗资众多的计划,主要还是考虑到自己手下就这么一个第三镇,只要战斗力能够提升来,赵东云并不在乎花多少钱。
当然更加重要的是,前段时间剿匪顺利,而且未来预期也还会有不少剿匪的收入,所以这经费来算不算太严重,所以趁着有机会有时间就一次性把迫击炮装备到位。
如果不是迫击炮刚装备没有足够的军官和射手,他还打算直接把六十毫米迫击炮下放到队一级呢,而不是集中到营级部队中去。
听到林永权的这个计划,众人一时间都没怎么说话,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先前所争都白争了,孟恩远的骑兵也有迫击炮,刘廷贵的炮兵也有一百二十毫米的迫击炮,而那些步兵部队更不用说了,六十毫米和八十毫米的几乎都被他们占去了。
一时间可谓是人人满意,尤其是陈光远为首的步兵军官们,一个个露出满意神色,而随后林永权的下一句话则是让他们更满意了。
第105章 舆论压力
林永权说完了迫击炮的装备计划后又道:“考虑到迫击炮即将大规模装备营级部队,同时营级以及标级部队也将会大规模提高后勤供应能力,所以教育处的诸多同僚们觉得同为步兵支援武器的重机枪也可以适当的下放营级部队!”
“辛丑年我北洋大批量装备重机枪之初,为了快速培养相应的技术军官以保证尽快的形成机枪的战斗力,采取的是集中制度,然而如今数年过去了,我军中的重机枪装备已经成熟,这种时候已经是可以考虑效仿西方诸多部队,把机枪下放到营标级!”
“根据这一计划,我教育处的诸位同僚们制定了重机枪的新装备计划,初定于在各步兵营装备两挺重机枪,另外在步兵标再配属六挺重机枪。”
“迫击炮和重机枪的下放装备,旨在加强我军营级以及标级部队的独立作战能力,使之具备独立的进攻以及防御能力!”
林永权的话刚落下,那陈光远就是立马表态:“这是好事,我军的重机枪应用早就该跟上泰西诸国陆军的步伐了!”
陈光远还有一句没有说出来,那就是重机枪的数量早就该增加了,从1901年开始,北洋新军受限于经费的限制,制定的是一个镇配属一个机枪营二十四挺重机枪的装备计划,而随着重机枪在北洋新军体系内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有着赵东云等一批少壮派军官的推动,导致重机枪的战术应用越来越明确,而要求增加装备重机枪的呼声也是越来越大。
前几个月孟恩远手下的骑队第三标装备一个机枪队就是这样背景下的产物,导致当时的第三混成协的重机枪数量从二十四挺增加到了三十挺。
同样的情况还是出现在北洋新军的其他部队中,袁世凯这几年来可是一直在持续购买重机枪,前后都已经购买了一百多挺重机枪了,不仅仅装备了北洋常备军,同样还装备了武卫右军,武卫右军先锋队,自强军。
甚至北洋新军大规模装备的行为已经影响了其他各省新军,为什么?因为练兵处成立后要求全国各省的常备军编练都必须效仿北洋常备军的编制,而如今北洋常备军的正式编制里,可是有一个一个机枪营的。
北洋常备军的大规模装备重机枪的行为也是影响到了国内兵工厂的生产,湖北枪炮厂据说已经开始试图仿制马克沁机枪了,而作为湖北枪炮厂的主要竞争对手,福元机器厂的方法更加干脆和快捷,也不埋头自行仿制,而是采取了国际上的标准商业做法,直接从德意志武器公司引进技术并从马克沁手里购买相关专利,然后购置机器进行专利授权生产。
这里得说一说,福元机器厂是一个纯商业的企业,和国际的数大兵工厂都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而且管理层都是由洋人组成,而且非常多的原料都需要进口,同时时不时也需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所以对于专利技术这些还是比较敏感的,一般想要仿制某种武器的时候并不会自己直接捣鼓出来,而是会选择购买专利技术然后授权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福元机器厂的迫击炮相关设计也已经在国外诸多国家进行了专利申请。
当然重机枪这玩意就是要玩来料加工组装,但是难度依旧不是制造步枪那么简单的,更别说福元机器厂瞄准的是当今国际武器市场上最先进的MG01型马克沁机枪。
仿制过程里虽然比湖北枪炮厂自己捣鼓要强得多,但是一时半会也是弄不出来的。
国内的兵工厂开始仿制生产,同时国内的新军也开始注重并装备机枪,也是从侧面可以证明中国的重机枪应用已经到达了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赵东云也是开始尝试把重机枪下放到营级部队,以进一步加强重机枪在部队内的战术作用。
如果林永权所说的这个计划成功执行,那么就代表着第三镇的机枪装备数量还会进一步提高达到四十六挺。
迫击炮的装备和重机枪的持续增加,表明的是赵东云对第三镇战斗力增加的迫切需求!
因为能够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算多了,东北的局势已经可以说到了一触即发的态势,战争随时都有可能会爆发。
而作为代表中国一方在东北的武力所在,赵东云也是感到压力非常大,近来国内的诸多报纸频繁提起他的名字,赫然是把他当成了袁世凯在东北的直接代表,他的一举一动也是关乎到了东北局势的进展。
甚至他受到了一封由上百名到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的请愿书,上头要求他出兵辽河以东收复东三省。
甚至有不少过激的人公开指责赵东云到锦半年毫无作为,坐视东北局势持续败坏,就差直接骂他是卖国贼了。
普通人那里会知道他赵东云到锦州的任务并不是收复东北,他的主要个任务是保障辽西走廊的安全,如果中俄爆发战事,他就得守住辽西走廊,好给北洋进行总动员留出时间,这才是他来锦州的根本原因,也是袁世凯持续让他扩军的原因所在。
至于什么收复奉天、进军辽河以东都不是他的主要任务,至少从北洋体系的利益角度来考虑,那不是他的任务。
尽管赵东云并不认为自己会参与到未来的那场日俄战争中去,但事情谁能说得清楚啊,毕竟现在的东北局势和历史已经大为不同。日俄两方倒是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中国这边或者说北洋这边却是变化相当大。
现在的北洋兵力比历史上要强得多,北洋常备军四镇、武卫右军、武卫右军先锋队、自强军等袁世凯手下的嫡系部队加起来,新军兵力已经是超过了五万人,同时还在快速扩张大,预计不用三个月,北洋新军就能够拥有超过七万人。
而且北洋的扩张势头并不会就这么停下来,至少赵东云就知道在筹建了北洋常备军四镇后,袁世凯已经是就整编武卫右军、武卫右军先锋队、自强军的事情询问过赵东云,赵东云在密电中回复并赞同了袁世凯的意见,称以上三军编制和战力已经远不如常备军,应当进行适当的整编。
按照赵东云对袁世凯的了解,那么以上这三支北洋新军的整编工作应该在明年上半年就会进行,届时最少也能够再编两个镇。
历史上的北洋六镇会比历史上提早好几年成型!
赵东云来到这个世界,虽然并没有带领北洋去打一场什么大规模的战争,表面上看他甚至都没有改变北洋,改变中国多少东西,但实际上他给北洋带来的改变是极大的。
没有赵东云,北洋根本不会提前那么多年装备机枪!
没有赵东云,北洋根本不会出现第三混成协,也就不会导致历史上的北洋三大常备军变成了北洋四大常备军。
而且因为赵东云导致北洋扩军步伐加快许多,同时也导致了整个中国新军的编练提前许多,练兵处提前成立就是最为明显的标志。
反过来练兵处的提前成立,也进一步促进了北洋新军的扩编,由此形成了一个循环!
而赵东云,就是这一系列循环的起始点!
赵东云给中国给北洋带来这一系列变化中,除了实力上改变,也有锦州驻军这么一点,历史上北洋虽然派兵东进,但那是在1904年的时候才派兵进驻山海关,但是并没有离开山海关继续东进,主要原因历史上的北洋并没有那么多的兵力1904年初的时候不过一镇多的常备军而已,第二镇和第三镇都刚刚编练,根本没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