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洋枭雄-第4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争时期的普通百姓,永远都是最为凄惨的,持续多时的金陵战役给奉皖双军造成了上万人伤亡的同时,却是给当地的普通民众造成了超过十万人的伤亡。
  为了躲避战火,无数的金陵以及周边的民众拖家带口离开家园,然后前往上海、杭州甚至渡江北上江北等地区,他们不管往哪里走,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离开战场,有多远就走多远。
  这些人用后世一个很时髦的名词来说就是:战争难民!
  只是和后世诸多人会关注难民不同,这年头哪怕是段祺瑞自己都是不怎么关注自己辖区的这些战争难民的死活,甚至还为了补充前线部队的战损,段祺瑞还派出了部队和官员在难民当中大肆强征民夫以及士兵。
  每天无数的壮年男子都是会被皖军强征,有些身体条件好的则是被经过简单训练后就是补充到前线,然后充当炮灰士兵,身体条件较差的那些人则是被当成了民夫,在枪弹的威胁下帮皖军运输弹药补给。
  这种事不仅仅发生在皖军,实际上还发生在每一支军阀部队里,哪怕是奉军也不例外。
  不过奉军强征壮丁一般都是不会把他们直接补充到部队当炮灰消耗,后方还有大量新兵的奉军实际上是不缺乏新兵的,奉军强征的壮丁一般都是被编入了军需部的各种民夫团,运输团里头。
  奉军在后方诸省拥有的数十万民夫是怎么来的,大部分都是强行征召来的,嗯,而且还是不给薪资的那种,甚至有些时候连吃的都需要这些壮丁民夫们自带。
  兴许后世的人们会看到这样的文字:苏系统治区的民夫踊跃支援前线,自行携带粮食,独轮车给前线浴血奋战的奉军运输补给,有力的支持了苏系的统一大业。
  但实际情况呢?这些民夫就没几个是自愿来给奉军运输补给的。
  也许有人说了,奉军为啥不雇佣大量民夫运输补给,一定要用强行征召呢?
  赵东云对此的回答就是:没钱!


第420章 明帅杨德明
  军需部下属几十万人民夫,一个人就算一月一圆的薪资,再加上吃喝之类,那每月还不得上百万的开销了,这钱都可以让奉军再养好几个师了。
  所以除了海运、河运的船长,水手们,马夫等技术要求较高的技术性人员外,其他普通苦力民夫是一毛钱都拿不到的。
  当然了,奉军对他们的征召也不会持续很久,一般只要干一两个月就可以走了,反正苏系统治区里人多,尤其是距离前线较近的河南,安徽,山东等省,人口多的很,足以让奉军保持轮流征召几十万人以支援前线部队的作战。
  这种事情也对对后世人来说显得很操蛋,对于一个正常现代国家来说也不合理,但是在当代的中国却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如果说赵东云非要抱着后世的普世价值观或者好人的思维,不征召民夫或者给钱雇佣民夫的话,那么他绝对脑子秀逗了。
  在军需部开始把大量的现役运输团拆分,然后补充到野战部队后,一方面是让野战部队获得了大量的辎重人员,另外一方面也算是简化了军需部需要管理的人员。
  别看军需部只是一个负责后勤的机构,但实际上军需部管理的人员是非常多的,之前军需部拥有十多个运输团,归属军需部管理指挥的现役辎重士兵高达三万多人,而非现役的民夫达到三十多万。
  现在把这些运输团交出去给野战部队后,军需部就只剩下各种名目的民夫了,这样管理起来也就简化了许多。
  大量的军需部所有的运输团补充到野战部队后,先是让第三师、第九师、第十师等部队扩编为了1908年型编制的部队,随后第一师、第十四师、第四混成旅、第一混成旅也是相继扩编为1908年型编制部队。
  而其他第八师、第十一师、第十三师、第十六师以及第十五师等部队则是暂时还没有扩充计划,因为这些部队并没有处于一线,同时军需部的运输团也是补充完了,给要上述部队扩充的话,就得新招募新兵,这可是一大笔的开销。所以在如今江南战略紧张的时候,赵东云只是打算给第十五师继续扩编而已,因为这支部队是当成主力师部队组建的,后续不久就会奔赴南方作战,所以扩编是需要的。至于其他部队则是先缓一缓,等以后军费宽松了再说。
  这样一来,奉军部队就是出现了两种编制,一种是1907年型的老编制,一种则是1908年型的新编制,这两种编制的区别不在于技术兵器和战斗人员,而是在于后勤人员上的差距。
  而这种编制上的差距有些像其他国家里的和平时期编制以及战时编制。
  在日本以及德国等国家里,他们的部队在和平时期里,实际上编制是没有和战争时期那么大的,以日本陆军这个和北洋陆军比较相似的部队作为例子,他们的一个常备师团在和平时期实际上只有一万多人,不会比北洋常备军的人数多多少。
  但是在战争时期,他们的一个师团却是能够扩张到两万多人,后世人知道的日本一个师团两万多人,实际上就是战争期间充分补充兵员,尤其是后勤人员后的编制。
  奉军的几个主力师在总兵力增加了许多,但实际上奉军在金陵前线的总兵力并没有任何的变化,唯一不同的就是把众多原来属于军需部的后勤人员直接划归给了那些野战部队而已。奉军的总兵力也并没有增长许多。
  然而总兵力虽然没有增加,但是简化了后勤结构,师级部队内设的后勤人员大大增加后,却是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奉军前线部队的战斗力,尤其是对第三师、第九师这种主力部队而言。
  以往的时候,他们受限于自身后勤人员的不足,在作战的时候往往和要军部或者军需部那边磨嘴皮,沟通,让他们提供前线的后勤支援,但是现在的话,他们自身的后勤力量就足以完成自身的前线补给任务。
  尤其是物资补给点到前线五公里内的这一段距离上,以往都是军部和军需部的运输团来完成,然而现在师级部队自身的辎重部队就足以完成这一段距离的运输任务了,这无形间提高了部队的补给效率,而补给效率提高了,前线部队的弹药充足,这打起仗来就更是顺手了。
  这种情况的改善在奉军对金陵城区发动总攻的时候体现的更为明显,以往后方囤积着大量弹药,但是前线的炮兵阵地上却是打了两发炮弹就没有炮弹的情况不在发生。
  补给通畅的奉军炮兵朝着金陵城区发射了大量的炮弹,在火炮的支援下,数以万计的奉军步兵们在军官们的铜哨声中,在军乐队的鼓点乐中猫着腰,快步小跑的朝着前面的皖军发起了冲锋。
  四月三号,奉军第三师、第十四师在金陵正南面发动了首次全面的进攻,在正面仅仅六公里的战线上,两万多的奉军士兵在炮火声从发起了冲锋。
  皖军的炮弹落在冲锋的奉军当中,爆炸后的弹片和冲击波掀翻了一个又一个奉军士兵,而在对面皖军的重机枪嗒嗒声中,无数的奉军士兵成片成片的倒下。
  尽管从一开始奉军就遭到了持续的大量伤亡,但是身为金陵战役的最高指挥官,第四军军长并没有下达任何的撤退命令,他和往常一样带着大量的军官登上小山头,然后用望远镜看着自己的士兵成片成片的倒下。
  此时他的神色就是充分体现了一将成万骨枯的残酷,面对数百甚至上千人的伤亡,孟恩远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怜惜,相反当他看到第十四师的一个团冲进了皖军阵地,并直接用刺刀肉搏战夺取了该段阵地后还露出了笑容。
  “好!第十四师此战之勇猛完全不逊于第三师这等老部队了!”孟恩远兴奋的放下望远镜,然后转身对身旁的军官们道:“此战后,我必定亲自为第十四师上下浴血奋战的军官们向大总统请功!”
  “明帅虽然是我军的新起之秀,但是作战之勇武不比玉帅差多少啊!”一旁的第四军参谋长顾奇志少将也是口口出声称赞。
  顾奇志也是奉军里的老人了,1901年的时候,他就是赵东云麾下任职武卫右军第二营又对队官,和赵东云一起参加过平定广宗叛乱,后来赵东云离开武卫右军统帅第三协,他虽然没有跟过来,但是后续赵东云到东北编练第三镇的时候,他再一次到东北投奔赵东云,后来历任营官带,标统,去年升少将衔,在统帅部任职半年后,今年调任第四军参谋长。
  由于他中间少了跟随赵东云的那几年,所以和当年同为队官的林永权等人相比,他在奉军内的地位要低得多,正所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遇,并不是说个人都能够从头跟随赵东云并一帆风顺的。
  而顾奇志口中的明帅自然就是说的杨德明,玉帅说的可不是后世就是顾蓝玉,按照当代奉军内的一些暗地里的称呼,下属对师长这一级别的高级将领一般都是尊称某帅,一般都是取名其中的一个字,而有些人则是取字中的一个字,不一而同。
  随着杨德明就任第十四师师长后,那些下属们自然也就按照这种习惯称呼他为“明帅”,不过这个明帅的称呼一般只有军衔地位低于他的人才叫,而地位相当差不多的师长,混成旅旅长之类的一般都是称呼他为“杨师长”或者杨将军,非正式场合也会叫他的字,而关系比较好的可能会称呼为“杨兄”之类的。
  至于地位比他高的,比如孟恩远有时候会称呼他为杨师长,有时候会直接叫他的名字“德明”。
  而“德明”这个名,在整个苏系里头除了赵东云这个统帅外,也就只有几个上将军长才能这么叫了,其他人都是没这个资格的。
  在这个时代,对人的称呼比较讲究,后世人很容易搞混。
  杨德明率领第十四师参与金陵战役以来,也是没有辱没“明帅”这个称呼,第十四师虽然在历次战斗中损失都比较大,但是战果却是相当大,打出来的战绩竟然和能够和第三师比肩。
  第十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