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仲谋天下-第16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这个结果,他接受了下来。

朱治,朱君理,这个当年孙权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收复的第一个心腹大将,接替了张昭的首辅位置,成为了大吴朝内阁第二任的首辅。

接下来就是内阁大洗牌。

内阁和军机处不一样,军方的力量还是单纯了一点,无论是补缺还是换人,都很好梳理,但是内阁相对来说,就错综复杂了。

朝廷八部,除了兵部和参谋部属于军机处统帅的势力之外,内阁直接统帅的就有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商部,刑部,工部。

在加上如今朝廷疆域足足有五十八州疆域,每一州的总督都是封建大吏,这一次的动荡,几乎把中原半壁江山的总督都牵涉其中。

内阁立十五内阁大臣,候补席位更是有十八位之多。

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大洗牌八

最关键的是十五席的内阁大臣。

内阁首辅朱治,内阁次辅鲁肃,内阁次辅荀彧,内阁长史钟繇,内阁主簿蒯良,宗人府宗正孙静,御书房左参谋诸葛瑾皆然顺利入围。

内阁前任首辅张昭,虽卸去了首辅位置,但是无论是朝议大臣,还是内阁大臣的位置,目前都没有撤掉,所以他依旧还是朝廷内阁大臣之一。

接下来就是各部尚书。

吏部尚书顾雍,商部尚书糜竺,工部尚书刘晔,礼部尚书伊籍,刑部尚书高名。

十三席位的位置已经确定。

接下来应该商议的有两席。

“户部尚书吕范已经被罢免,他空缺下来的内阁大臣位置也需要补缺,谁愿举荐英才!”孙权目光扫过,淡然问道。

吕范已经被处决了。

他空缺下来的位置,需要立刻补上。

“臣认为冀州总督荀湛这些你来兢兢业业,为朝廷建立河北大粮仓,功不可没,可提拔为户部尚书!”开口说的是钟繇。

“还有何人举荐?”

孙权在看了看。

众臣左看看,又看看,想了在想,却没有继续说话。

“既然如此表决吧!”

孙权嘴角扬起一抹玩味的笑容。

结果很快就出来了。

孙权没有投,但是已经是七比四的结果,七票赞同票,四票反对,一票弃权。

这倒是有些出乎孙权意料之外。

不过他看了看鲁肃等人的闪烁的目光,顿时也明白了。

之前在你内阁首辅的位置上,他们压制曹魏系,压制荀彧的上位,所以现在就变相的补偿一下。

最重要的还是荀湛的身份本来就不属于曹魏系的人。

荀湛虽为颍川荀氏族人,但是他并非曹魏旧臣,他是当年晋国降臣出身,这些年也算是对朝廷尽心尽力。

虽说他有可能会成为荀彧的得力帮手,但是在某种意义来说,他不属于曹魏系,他应该比较忠心朝廷,因此鲁肃李儒等人还是投了赞同的票数。

户部尚书荀湛,占据一席内阁大臣的位置。

接下来就剩下一席。

第二席要商议的是大吴钱庄苏双。

之前因为大吴钱庄的规模已经迅速膨胀起来,在各城基本上都设立了钱庄,掌控整个帝国钱币命脉,苏双已经和商部尚书糜竺并肩,位列内阁大臣位置。

但是这一次孙策登基,苏双却没有能稳得住,鼎力支持孙策,如今自然要被秋后算账。

“陛下,臣举荐一人!”

李儒拱手说道。

“说!”

“雍州总督诸葛均颇有能力,近年来开拓商机,以丝绸之路为根基,为朝廷铸造了一个商业极致繁荣的长安城,于朝廷有功,于百姓有功!”

李儒声音沉沉,言语平静。

他的声音一落,大殿之上都有些寂静起来了。

提出诸葛均的名字,一点都不奇怪。

但是李儒提出来的,就有些奇怪了。

李儒作为锦衣卫大都督,他向来步伐保守,孑然一身,绝不攀上各派系,也是不管朝内阁的争锋,这时候突然为诸葛均出头,多少有些可疑啊。

“诸卿认为如何?”

孙权眯着眼睛,目光迸射出一抹碧绿萧冷的眸光,一扫而过,沉声的问道。

诸葛均是曹魏旧臣。

如果是钟繇他们提出,张昭他们就很快就会反驳。

但是李儒提出,那问题来就来了,谁都知道李儒是孙权的最阴险的一把刀,这是不是孙权的意思。

“臣赞同!”钟繇大声说道。

“臣赞同!”郭嘉也很直接的开口。

“臣赞同!”

诸葛瑾是绝不会为了自己的名声挡住弟弟诸葛均的前途,所以也顾不上会给人留下任人唯亲的把柄,直接开口助攻。

一下子四票赞同,这上位的有些势如破竹。

“我赞同!”鲁肃沉思半响。

他想的比其他人多一点,诸葛均进入内阁,可不仅仅只是一个人员的变动,更隐藏了一层深刻的寒意。

迁都。

一旦接纳诸葛均进入内阁,那就代表迁都已经是势在必行。

现在他算是看明白了,迁都恐怕不是曹魏系的鼓捣,更多的可能是孙权早已经策划多时的事情。

孙权心思之沉,哪怕他追随多年,恐怕都摸不透。

但是作为孙权嫡系,他是绝不会违抗孙权的意思。

“我赞同!”

鲁肃能想到了,赵云能也想到。

“我赞同!”黄忠看了看赵云,在看了看鲁肃,眸光一动,也表决了意见。

七票赞同。

大势已成。

张昭他们面容阴沉的有些发黑,却无可奈何。

最后一致弃权。

诸葛均将会接替大吴钱庄大掌柜,并肩八部尚书的地位,进入内阁,为内阁大臣之一。

十五席内阁大臣的位置彻底的稳固。

……

第四天的朝廷会议继续进行之中。

大洗牌已经初步完成。

内阁大臣和军机大臣基本上已经定局了,但是大乱之后就是大治,所以还有很逗战略方阵,民生大事需要商议。

“陛下,臣提出迁都!”

“我反对!”

“大吴帝都,乃是关乎天下安稳之根本,岂能轻易迁动!”

“我也反对,金陵城乃是耗费了朝廷无数钱财人力才建立而成的都城,试问普天之下,还有那一座城池能比得上金陵城之雄伟壮阔,能代表朝廷之里面,能让天下子民为之敬仰!”

“……”

第五天朝廷会议也是在吵吵闹闹之中渡过了。

“陛下,臣认为,当今天下,国富民安,朝廷却因为征战数年,国库已空,粮仓空缺,当提高农税,增强朝廷收入!”

“农税为天下安稳之根源,贸贸然提高农税,会让朝廷失去民心!”

“那就提高商税!”

“商业税赋早已经繁重不堪,多少行商之户抱怨不宜,若是继续提高,岂不是让商户埋怨朝廷!”

“……”

“陛下,养军数百万,国力不堪重负,臣提议裁军!”

“臣反对!”

“可笑,若无数百万的将士镇守四方,我大吴何来今日之太平盛世!”

“裁军之商议,乃是有违朝廷之威,乱军心之议,决不可用!”

“……”

龙策元年举行的朝廷会议足足进行的五天的时间,第五天的日落,漫天火烧连云的晚霞光芒映照,才算把这一次议会拉下的一个帷幕。

最后的决议很快就下来了。

当大局已经安定下来之后,接下来就是的更彻底的清洗。

这一次的清洗不仅仅是京官,还有各地方的总督,副总督,总督长史,总督府主簿,不仅仅牵涉二三品的官吏,甚至已经牵涉到了五品,六品阶级的官吏。

有人一飞冲天升职加爵,有人被降职定罪甚至贬谪下狱。

……

大雪纷飞之下,时间进入十二月的寒冬。

冬日飞雪,今年的金陵城特别冷。

朝廷依旧处于一个人心动乱之中,随着朝廷议会奠定的局势,从京城到各地的清洗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

十二月七日。

已经失去内阁首辅位置的张昭,正式上奏,告老还乡,辞去朝议大臣,内阁大臣,等等的朝廷一切职务。

这一次君臣之间做足了戏码。

孙权驳回了张昭奏书,言之,老当益壮,当为朝廷继续效命。

十二月九日,张昭再次上奏,以身有寒疾,无法继续办公为理由,辞去了一切朝廷的职务。

孙权再次驳回。

十二月十三日,张昭第三次上奏。

这一次孙权在无奈之中同意的奏书,同时加封张昭次子张休为四品爵位,无回侯,举荐为禁卫军团长。

十二月十八日,张昭通过宗人府的文案,正式把一品王爵景王,以及在巴比伦之地的景国封地交于长子张成承接继承。

十二月二十一日,这一天,天上是下着雪,名誉京都的四大码头之一,南市码头之上人来人往,一艘一艘的官场,一艘一艘的商船,在人潮之中停泊。

张昭也率一家老小,除了已经赶赴西域接替景国国王的长子张承之外,一百多口基本上都已经在这里,正等着上船返回故乡徐州彭城。

“父亲!”

张休一身戎装,英气勃然,站在有些苍老的张昭面前,眸光红润,有些不舍。

“明封,你怎么来了?”

“我来送送你!”张休沉声的道。

“你不必为为父担心!”

张昭微笑的道:“你兄长日后将会是景国的王,景国虽远在西域大地上,但是为父相信你兄长的能力,能官管理好,为父最担心的还是你,为父日后不能照料你了,在军中你需小心,脾气不可暴躁!”

他的次子,张休,已及冠,取去明封。

当年是金陵城的一个名声远播的纨绔子弟,去年才从金陵讲武堂爬着及格的分数线毕业,因为他的关系,亲自被孙权举荐进入新整顿的禁卫军之中,一团之长。

“父亲,陛下也来了!”

张休指着远处那个站立的身影,低声的道。

“你先去和你母亲告别,这一别恐怕要很多年才能再见了!”张昭抬头,看了看远处的一个翩翩公子,长叹一声。

“是!”

张休点点头,向着已经等上官船的张府家属走上去。

张昭想了想,向着远处的身影走了过去。

“臣……草民张昭,拜见陛下!”张昭看着杨柳树下站着的孙权,拱手行礼。

“心中可怪朕?”

孙权穿着一席白色儒袍,双手背负,气质翩翩,犹如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