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逸这番评论让那书摊老板转忧为喜,说自己一开始也没打算喊价三万的,是气不过那些不识货的人胡说,这才喊的高价。如今被林朋友鉴定了,就足以证明这本书的实际价值,自己也心满意足了。
说完这些,这位书摊老板也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毛笔,希望林逸能够在这本手抄本上面题上“林逸鉴定”四个大字。
林逸实在不愿意用自己的字迹破坏这本书原本的古雅,不过耐不住书摊老板的恳求,最后只得提笔在扉页上面写了“林逸鉴定”何年何月何日,一行字。
得了林逸的墨宝,书摊老板狂喜不已,当场,书摊老板向林逸表示万分的感谢。
因为有了林逸这对“慧眼”帮忙做了鉴定,很快就有几个藏家向这位老板抛出善意的购书意向,希望能够用一万块买下这本有林逸题字的武林秘籍。
书摊老板则嘿嘿一笑,这可是林朋友鉴定过的,并且题有他的墨宝,俺就算是藏在家里当宝贝也不卖!
对此,林逸更是莞尔,没想到自己题字不仅没破坏这本书的价值,反而帮忙升值了。
……
见林逸为人这么和气,此时一些喜欢淘书的淘书客更是壮起胆子向林逸讨教“书摊淘宝”的诀窍。
林逸微微一笑,回答是:“多学多看,只要你喜欢书,那么迟早会和我一样。”
这些人中不乏一些古籍爱好者,对于他们来说,林逸在金陵可是有两座庞大的古籍善本博物馆,一家是蒋清平古籍博物馆,一家是陆氏古籍博物馆。
两家博物馆藏书万千,全都是林逸独自掌管,据说现在的古书界,林逸已经是当仁不让的六品藏家,也是最年轻的藏家。
六品藏家是个什么概念?
对于很多不是专业玩书藏书的人来说很模糊,但是对于那些大藏书家,还有书林大豪们来说,这个六品就代表着你在古书界的地位,代表着你在藏界的能力。
六品,就是个分界线。
据说凡是能够在古书界达到六品地位的,未来都可能做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去想吧,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状况。(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章。学识
林逸怎么也没想到简简单单两件事儿,算是让他在这财神庙真正露脸。
捡漏上千块的网格本。
鉴别八千块的手抄本。
一个说明了他眼力独特,另一个说明他学识渊博。以至于围着他的人越来越多。
这时候,一名从安徽来的藏书家,难得遇到林逸这样的贵人,就主动凑到前面,用虚心求教的态度告诉林逸,自己姓苏,刚入行不久,是一家乳品公司的小老板,从小没怎么读过书,退了学就给人家送牛奶,所以特别羡慕那些读书人。
后来他发愤图强,从送牛奶,到建立牛奶厂,开发属于自己公司的乳制品,如今资产七八千万,也算是小有成就。
事业有成后,他就想圆了儿时的梦想,不过却半路迷上了藏书,尤其喜欢收藏那些古色古香的线装书。不过因为不懂书,在淘书买书的过程中打眼许多。往往人家拿了一麻袋的破烂线装书,他全都统统一枪打,给出的价码基本上是一本一百块,在他看来,这些书都上百年的岁数了,一百块给的也不多。后来遇到了同行才知道,像那种品相差,又没啥内容的线装书,市场价顶多三十块一本。
苏老板向林逸倒了一肚子的苦水,说自己在这线装书收藏上都折腾掉了差不多三百来万,满打满算,有价值的顶多三十几万,其余的几乎都是废纸。所以他就搞不懂了,线装书收藏到底有没有诀窍,还有这线装书到底哪些才值钱?
苏老板在一旁诚信求教的时候,旁边其他人也深有同感,并且拿了手机对着林逸开始录制视频。凡是玩旧书的,玩的一深,就会从一般书籍过度到线装书,以及古籍善本上面。这上面的学问就大了,投资的钱也就多了,不再是一般淘书中的小打小闹,倒有点像是买卖古董,“水”深的很,也很容易“淹”死人。
林逸原本不想在此说的太多,不过苏老板的模样很是恳切,再加周围众人的热情,于是就解释说,古籍收藏首先要看书籍的品相,品相糟糕的,有了虫蛀的,破破烂烂的,立马价值就打五折。其次再看内容,四书五经常见的,经史子集常说的,这些都归为普通书,即使上百年,价值也不大。最后要看版本,属于刻本,铅印本,还是石印本,亦或者是属于哪个书堂的牌记,这点很重要,甚至还分为殿本,官本,作坊本等,这些就需要你具备一些知识才能去了解。
说白了,古籍收藏就这三点最重要,品相,内容和版本。
周围人听完,似懂非懂。那位苏老板也是皱着眉头。林逸也知道,自己说这么多对于他来说估计影响不大,毕竟他学历不高,不可能接触太多的古籍版本知识,就算现在去埋头苦学,估计也摸不出道道来。
不过紧接着,林逸点拨了一下这位爱学习藏书的苏老板,那就是不是所有古代的书籍都是线装书,要把目光放开一点。
话说如今的很多古装戏中,但凡书生读书,不管是哪个朝代,手里拿着的总是一本线装书。事实上,古代的书并不都是线装的,纸质书的装帧主要分为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多种形式。
最初出现的装帧方式是旋风装,就是用一张比书页稍宽的长条厚纸作底,再把写好书页的第一页全幅粘裱在卷端外,其余所有的书页均要将右端无字窄空白处,鳞次相错地粘裱在首页末尾的空白卷底上,打开翻阅时,可以逐页翻检;不用时,又可以从头到尾卷起。这种装帧形式遇到刮风时,纸页会随风翻飞,宛如旋风,故称旋风装。细看起来,旋风装并没有脱离之前竹简和帛书卷轴装的遗韵,不过在保护书页及读者检索方面有了很大进步,是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最初形式。
和旋风装同一时代出现的装帧形式还有经折装。当时人们在一张长条纸上写字,书写完毕后,左右反复折合,折成长方形的折子形式,折子的最前和最后一页分别为书的封面和封底,糊以尺寸相等的硬板纸或薄木板。由于唐代佛经、道经长期使用这种形式,因此人们将其称为经折装。这种装帧方法彻底改变了竹简、帛书的卷轴装形式,在翻检、文字保护及书册保存上比卷轴装更科学,是正规的册页装帧法。
《明史艺文志》记载:“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此文说的是一种名为蝴蝶装的书籍装帧形式。蝴蝶装的出现与雕版印刷的发明和广泛利用密不可分,这种装帧法一直沿用至宋代。其工序为:将每张在雕版上印好的书页,以有字的一面为准,面对面对折起来,按文字顺序叠成方形的一叠,戳齐后,在书页反面版心处用糨糊逐页粘连,然后用一张硬厚纸作为前后封面。这样装帧出来的书,翻开摊在桌上就像蝴蝶展翅,故称蝴蝶装。
蝴蝶装也是有缺点的,一是因为书页是有字一面对折,读完对折的两面翻过来,便是两面空白,还要再翻一次才能继续读下去,给阅读带来了一些不便;二是粘贴书背的胶,时间一久难免脱落,此时书页散开,也给使用带来不便。到了元代,人们将这种装帧方式进行改进,变成包背装。包背装与蝴蝶装最大的不同在于将有字的书页折在外面,并将蝴蝶装的书口作为书背,折缝作为书口,然后用一整张纸绕书背粘住,作为封面和封底。这种装帧形式一直沿用到明代,如著名的《永乐大典》就是采用了包背装的装帧形式。
明代中叶开始盛行的线装书可谓有史以来最先进的一种书籍装帧技术。线装在折页上与包背装相同,但在装订上与包背装有所区别。它是把封面裁成与书页大小一致的两张厚纸,前后各一张,与书页同时戳齐,并合在一起固定齐整,然后打眼用线装订。线装书既便于读者翻阅,又不易散落,不仅外形美观,又经济实用。因此,它一直盛行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即使是现今的影印古籍,也常用这种装帧方法。
……
林逸的这番话就“专业”的多了,那些对古籍知识有所认识的,当然明白林逸这番话的具体意思,至于像苏老板这样懵头懵脑,拿了钱就一头扎进古籍市场,逮着线装书就狂买的新手,则更是听不懂。不过越是这样,大家伙越觉得林逸学识渊博,看看,人家讲的话咱连听都听不懂。于是掌声再次响起。
林逸见此,也知道自己说的太多了,对方怕是消化不了,正不知该如何“退场”时,就听一声招呼道:“林兄弟,原来你真在这儿啊,我们找你好苦!”
看去,却是大光头曹一刀,还有黄教头,郭子兴三人兴冲冲地找了过来。
作为林逸身边不多的朋友。老曹曹一刀属于那种赖皮货,嘴巴一天到晚能说个没完;郭子兴属于那种老于世故者,有情有义,却也讲究利益;黄教头就是典型的退伍军人,闷声葫芦,不爱说话却很讲义气。
对于这三个朋友,林逸是从打心眼里看重的,所以不管老曹有多龌龊,他也能忍。
实际上,和林逸接触多了,像老曹这么龌龊的人,也能免和林逸产生了感情,要不然也不会在遇到劫匪的时候替林逸脑袋上挨一棒。说白了,老曹属于那种嘴巴很臭很贱,心里却还是很讲义的那种人,要不然不说林逸,单单黄教头就把他给揍扁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一章。去宝岛
再说老曹,老郭还有黄教头三人,兴冲冲地来找林逸,也是有急事儿;此时,见林逸被一大群人围着,老曹就咋咋呼呼地嚷嚷:“让开,都让开!大中午不张罗着喝酒吃饭,学人家追什么星”说着就扯了林逸的胳膊就走,嘴里说:“我仨找你好辛苦,今天你请客!”
众人见林逸离开,还依依不舍地跟在后面拿了手机狂拍照,更有甚者,直接发消息给亲朋好友,“知道我见到谁了吗?大名鼎鼎的藏书界大腕林逸!”
俗话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