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则,在很多淘书客眼里的“旧书”,当是指不带条形码的书,应是1992年以前出的书,1992年后尽管还有个别不带条形码的出版物,但也越来越少了。
当然在每个爱书人眼中都有自己的旧书标准,比如按品相的新旧程度,是否“二手书”等等,应当说都有一定道理,但按出版时间来划分可能是多数人的判别依据,就跟一提到民国时期的出版物,尽管品相完好,也会划到“民国旧书”的范畴。
林逸以为建国后图书出版大概可以划分为几个重要时期或阶段,一是建国后至文革前的出版物,二是文革期间的出版物,特别是各种版本的“红宝书”,塑料皮的不少,直接影响到文革后的一些出版物,再以后就是贴膜,现在贴膜的书也少了,新书多带有塑封,只要是没有拆封,就不能说是“旧书”了。三是改革开放后的出版物,至今也有三十八年了,是否都叫“新书”,怎么划分不太好说。似可按印刷方式的改变做为标志,即1987年5月用激光照排技术印出第一份报纸为起点,这之前都是铅字印刷,之后逐步实现了以激光照排为主,最终彻底淘汰了铅字印刷出版物。
综上所述,林逸现时对旧书判定是按一没有条形码,二是铅字印刷,甚至可以说两者缺一不可。另还有一个可参考的就是不带贴膜,但可适当放宽,因为八十年中期开始就有不少书封面贴膜,都放弃了有点可惜。
为什么要买旧书,原因很简单
首先,图便宜。现在新华书店的书太贵,即使有时也推出些特价书,能半价就很不错了,还是在旧书市场,同样的一本书而且崭新,大多时候是低于五折就能拿下的。
其次,图正版。可以说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旧书,盗版书是少之又少,特别是文革及之前的书基本上就没有盗版,如有也是文革后盗版的,那时要发现有人敢盗版,估计是要蹲大狱的。八十年代以后的书就不好说了,总有一些人想不择手段的先富起来,“跑马书”就诞生在这个时期,出书真的没有以前那么严谨、严肃和严格了,最常见的就是盗版武侠和言情小说。
最后,就是图结实。旧书不管是精装还是平装基本上是要锁线的,即便是“小人书”老一点的也要扎上一道线,您就死劲地翻看吧,散不了架的。不象后来的书除精装的还算结实些外,平装的用强力胶一粘就得活了,是不是好胶也无法判别,有时一本书还没看完就散了架,成了典型的残书。旧书旧是旧了点,品相也弱些,但极少有看着看着就散了架的情况,“新书”的概率要高一些是不争的事实。
……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会有更多的淘书客不断地加入淘旧书的队伍,相反,那些好的旧书却被淘的越来越少。以至于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买旧书的人越来越多,卖旧书的人却越来越少,准确地说,是真正好的旧书越来越少。
就在林逸一边转悠着附近的旧书摊,脑海中不断思忖着的时候,忽然就见一个老头提着一包旧书正在和一个卖书的商量价格。
这种事儿林逸见多了,很多时候,那些年纪大的人都会很珍惜自己的藏书,不会轻易让家人卖给收废品的,而是自己装了袋子提到这种旧书市场,直接卖给那些卖书的。一来可以看见自己收藏的旧书有个好归宿,甚至落到另外爱书之人手里,二来也能多卖一点钱,替补一下自己年老的生活。
当然,这时候最吸引人的就是收书的摊主和这些卖书老大爷的“交锋”了。因为很多时候,这些老旧的藏书都会有宝贝出现,就看收的时候是捡漏,还是打眼。
林逸也是个好奇心很重的人,见此,就忍不住走了过去。(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四章。评书大缺本
话说这位收书的人并不认识林逸,林逸也不认识他。不过这位收书的书摊老板如今在财神庙蛮有名气,绰号叫做“张八两”。为什么是这样的绰号?因为他每次去废品站收书,都会自己带一杆秤,秤好了就交钱收货。一开始人们也没在意,后来才知道,这龟孙用的秤竟然是传说中的“八两秤”,一斤的东西,给他一称却是八两,为了占便宜算是坏了良心。
如今这张八两靠着这手玩秤的手艺,算是在财神庙旧书市场站稳了脚,从废品站八两收回来的书,他一本均价四五块卖出,倒也没少赚钱。
此刻,张八两正在用自己三寸不烂之口条与老大爷讨价论价。
那大爷显然不是张八两的对手,最后一大袋子的旧书,竟然均价30块钱都卖了。
按照大爷的计算,这些书要是卖给收废品的,顶多十块钱,这里还赚20,可以了。
张八两嘴里说着吃亏了,吃大亏了,心里却美得冒泡,只等那大爷离开后,就开始拾掇自己的战利品,在他看来,这次收书最少能赚上百块钱。
林逸是懂得规矩的,虽然不齿这个张八两的为人,却也耐着性子等他和大爷讨完价,这才上前看一看那些被他收来的那些书。
张八两贼眉鼠眼地看了林逸一眼,面生的很,不认识,看他模样似乎对这些书感兴趣,就说:“看看吧,都是好书,相中哪几本我便宜给你。”原本张八两还准备用手机上网查一查这些旧书的卖价,免得自己卖掉了,不过在他看来,这些都是评书而已,估计也不值几个钱,所以就招呼林逸先看看。
林逸笑笑说:“我看看先。”
林逸怎么说也是老行家了,什么旧书一眼就能看出真实的价值来。还别说,在这堆旧书中他眼睛一亮,很快就发现了几本不错的书。
看起来刚才卖书的老大爷是个评书迷,所卖的旧书大多数都是评书,像什么《兴唐传》,《大八义》,《小八义》,还有《施公案》,《彭公案》等等,基本上都是评书之类的。
林逸清楚地知道,评书也是一种很时兴的收藏品种。很多人喜欢收集这类书籍,因此这类书籍一般都很好卖,不过价格方面就高低不齐了。为什么?因为在评书中有很多缺本,甚至是大缺本,这些就都很值钱了。
林逸眼尖,很快就挑出了几本,
其中“三国评书”系列13集《兵伐东川》和14集《水淹七军》属于大缺本,1988年上海文艺出版的,张国良编写,九品书,收藏市场售价大约在每本2500元左右。
《五虎闹金陵》,评书大缺本,黄河文艺1989年出版,作者是郝艳芳和邱连升,九品书,收藏市场售价大约在2000元左右。
《逍遥王》,评书大缺本,仅印12000册,工人出版社1989年出版,作者是连丽茹和贾建国,九品书,收藏市场售价大约在1500元左右。
《蓝海剑》,“金马女侠续集”,评书大缺本,南海出版社1990年出版,作者是刘林宝,九品书,收藏市场售价大约在1400元左右。
……
林逸一看到这五本书,就知道这批评书价值很大,因为仅仅这五本书就差不多价值一万块了,顿时心里一阵欣喜。不过他是惯于捡漏的高手,丝毫没把自己的惊喜流露出来,而是皱着眉头,将那五本书拿在手里,然后又放回去,似乎犹豫不决。
那张八两看着他,有些不耐烦了,就问“兄弟,你看了这么久,挑好没有?”
林逸就苦着脸说:“老板,拿不定主意啊,这些书我都蛮喜欢的,你这里一共有十五本,我看中了其中的五本,所以想问一问,如果单独买这五本要多钱?”
此刻就见张八两两只小绿豆眼卡巴几下,又急留骨碌地转了三圈,然后才狡猾地冲着林逸笑着说道:“兄弟你也看见了,刚才我收这些书可是花了不少钱所以你要买的话,一本最少20块钱,五本就是一百块!说好了,不讲价!”
黑,心真够黑的!
其实他这些书一共才花了30块收过来,十五本均价一本2块钱,现在一本卖20块,直接翻了十倍。但是他绝对没想到这里面会藏有五本评书大缺本,甚至每一本都价值上千。
林逸知道对方在磨刀子宰人,旁边还有一些从头到尾看热闹的,更是幸灾乐祸地看着林逸。心说,这个冤大头会不会上钩。
林逸可不管这些,一百就一百,要知道自己赚到的可是一万块。
不过表面上他还要做出一副犹豫不决,很不乐意的表情。那张八两怕把他吓跑,就说:“虽然这些书是我刚收来的,不过你看看这品相,每一本都很好,都还用牛皮纸护封包裹着,里面连一点墨迹都没有,难得啊……这些书要是放在现在的新华书店,那估计下来一本就要三四十的,所以你不要犹豫了,如果还犹豫的话,我只能摆在书摊上卖给别人了。”
林逸莞尔,晕,这招“欲擒故纵”也太明显了吧。
咬咬牙,林逸就做出一副冤大头表情,从兜里掏出一百块递过去,也没还价,直接取了那五本书。
张八两高兴啊,瞧见没有,自己30块买来的,一转手就卖了100块,并且是只卖了五本。聪明如我,真让其他人嫉妒死。
其他人也都称赞这张八两猴精,太会做生意,这一转手就赚了钱。被大家这么一夸,张八两就更加得意了。
可就在张八两乐呵呵,美的冒泡时,眼前突然出现一个大光头。
大光头用一种很奇怪的眼神看着他。
张八两被瞧的不舒服,“你看什么看,没见过这么英明神武,出手不凡的书摊老板吗?”
大光头则说:“不,我是没见过像你这么走了宝还沾沾自喜的傻瓜蛋!”
“什么意思?你给我说清楚一些,不说清楚我跟你没完!”张八两怒了。
大光头叹息一声,“伙计,说你笨吧,你还真够笨的,怎么不去查查手机呢?人家一百块拿走的那五本,你看看到底值多少钱。”说完,大光头就哼着凤凰传奇的小曲《月亮之上》,走了。
张八两急忙拿出手机
须臾,原本得意洋洋的他,像是掉了魂一般,嚎啕大哭起来。(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五章。大人物
“你别走那么快嘛!怎么回事儿,这种捡漏的好事儿总被你给逮到!”老曹一边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