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抬起头来,“七十五分。”
分数就足以说明一切了,“洛杉矶时报”对于“十二罗汉”的娱乐性给予了肯定,这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就意味着赢得了所有。
塔克糟糕的表情总算是明朗了起来,就连瑞恩也露出了一丝微笑,不过坐在旁边的乔治还是碰了碰布拉德,“‘借刀杀人’呢?”
布拉德撇了撇嘴,低头继续往下看,“呃……施特雷洛根本不像是一名首次演戏的新人,他的表演精彩绝伦……”布拉德不由顿了顿,抬起头看了看其他三个人,大家脸色都略显凝固,“他就是人们观看这部电影的最大理由,从他的出场到他的退场。当然,克鲁斯奉献了职业生涯……”念到这里,布拉德的脸色变得铁青,把报纸收拾了起来,拒绝再继续念下去。
乔治捡起了报纸,重新打开,然后找到了目标,“克鲁斯奉献了职业生涯最佳演出,不仅仅让人忘记了他以前的所有角色,甚至让人忘记了他是汤姆…克鲁斯。不可思议!”乔治轻轻吐出了一口气,“七十分。”报出了最后的分数。
“洛杉矶时报”不仅仅是西海岸影响力最大的报纸,而且他们和华纳兄弟、西洋镜影业的私交一直都不俗,即使在报道过程中保持相对客观,他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立场——具备倾向性的立场,克里夫更是和他们私交甚笃。所以,此前“洛杉矶时报”对混沌影业的两部作品,评价普遍不高,“上帝之城”六十分,“后天”四十分。
这一次,“洛杉矶时报”给出了七十分,足见他们对“借刀杀人”的追捧了。也许,看在外人眼里,这不是一个多么出色的分数,但看在内行人眼中,意义却非比寻常。
沉默,四个人都陷入了沉默,最后反而是塔克出声说到,“但……分数还是比我们低。”的确,这是事实,“十二罗汉”的七十五分对上“借刀杀人”的七十分,依旧占有优势。随后,塔克就接着拿起了下一份报纸,“对于我们来说,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娱乐性得到肯定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这一份赫然是“华尔街日报”,在全国范围内,唯一一份销量能够与“纽约时报”相提并论的报纸,即使是“洛杉矶时报”的销量数据都远远不及,影响力更是无比深远。
首先映入眼帘的依旧是“十二罗汉”的影评,“这群人——包括了电影制片人和卡司阵容——以难以置信的友谊维系在一起,完成了这项工作。但不幸的是,他们忘记使用剧本了;他们沉浸在自我狂欢、自我取悦的乐趣之中,以至于甚至忘记了将他们抵达的地方最美好的一面记录下来。”
仅仅只有二十分的评价,彻彻底底地把遮羞布都扯掉,没有留下任何余地,字里行间的嘲讽和戏谑更是让人脸红。
紧随其后的是“借刀杀人”的评论,“具有无与伦比娱乐性的惊悚电影!施特雷洛运用了魔法般的灯光、矛盾式的节奏、碎片样的镜头,奉献了进来二十一世纪以来最精彩的类型电影大餐!”
简洁明了的评论,搭配九十分的超高分数,毫不吝啬地赞美之词表达了鲜明的观点。
不管是字面评论的鲜明差别,还是评价分数的天差地别,“华尔街日报”都以无比明确的立场竖立了旗帜。塔克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许两部电影的口碑有所差异,但绝对不至于如此夸张,他忍不住又回去重新阅读了一遍,强烈怀疑自己眼花看了,但现实的残酷再一次给伤口撒上了盐,让塔克的大脑彻底当机。
坐在对面的乔治虽然没有看到报纸,但从塔克的表情里却阅读出了不祥的信号,他第一次丢失了自己的从容优雅,猛地坐直身体,拿起了桌面上的下一份报纸,翻阅起来……而后,下一份,再下一份……可是表情却越来越僵硬,那种猛然袭来的窒息感和羞辱感彷佛在乔治的脸上狠狠地甩了一记耳光,然后再一记。
最低消费,现在似乎已经不再那么稳当了。
407 媒体综评
由于“十二罗汉”和“借刀杀人”选择在同一天上映,所以各大报刊杂志的评论也都选择在同一天刊登,将对峙之局的紧张氛围鲜明而直接地呈现出来,几乎所有人在阅读一部电影的影评时,就可以直接阅读到另外一部作品的评论,优劣对比一目了然。
有趣的是,首批四十三家影评,全部都评论了“借刀杀人”,但却只有三十六家评论了“十二罗汉”。如此形势,与新闻报道数量的格局恰恰相反。
得益于华纳兄弟的背后推动,除了“洛杉矶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之外,权威专业媒体几乎都在第一时间对两部电影进行了评论,但结果却不见得能够让华纳兄弟满意。
罗杰…埃伯特就职的“芝加哥太阳报”也第一时间刊登了这位全美顶尖影评人的简评。对于“十二罗汉”,他表示,“这是一部关于勇气、对话、明星号召力和智慧幽默的电影,虽然剧本十分薄弱,失去了存在感,但作为娱乐大片,某种程度来说,我还是颇为喜欢的。”在满分一百分的评分系统中,他给予了六十五分,而专属于罗杰的推荐指数之中,满分四星他给予了三星。
这也是罗杰一贯的风格,也许他不喜欢这部电影,但却认为值得推荐。因为电影诉求不同,他不会要求商业—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