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百一十三章:大师级人物出场了
我去章清芳大伯家走得勤快了之后,开始注意起他家堂前的一副画像,画想上画着的是一个戴着帽子的瘦瘦的老头子,下面有一行字的介绍——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汉族,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祖上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我之所以对这幅画像感兴趣是因为这幅画像已经在章清芳大伯家的堂前挂了好多年了,印象里,我六七岁去章清芳大伯家玩的时候,他家堂前就已经挂着这幅画像了,而且这幅画像已经用宣纸裱了一层又一层了,看起来相当有历史感,我觉得这应该是一张与众不同的画像,于是我就问章清芳大伯——大伯,这画像上的邵雍是个什么人啊?是不是很厉害啊?
章清芳大伯对我笑了笑——小龙,你很有天份啊,竟然注意到了这副画像,说明你跟这幅画像有缘啊,既然有缘,那大伯就给你好好说一说这幅画像中的人物,这画像里的人物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圣人,具有未卜先知的超凡智慧!
我一听章清芳大伯对画像里的这个老头子这么崇拜,就随便问了一句——那他和诸葛亮哪个更厉害一点?
章清芳大伯笑得更开心了——小龙,你问得问题真的很到位啊,我以前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这画像里的邵雍尽管在名气上远远不如诸葛孔明,但其实我认为邵雍在易经以及未卜先知方面的修为已经超过了诸葛孔明,而且我认为邵雍无论是在智慧、才干、品德方面也可以说与诸葛孔明不相上下,宋朝有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叫程颢,是陆九渊和王守仁的老师,是宋朝“心学”的鼻祖,有一次和邵雍切磋之后,深深地赞叹道:「尧夫(邵雍字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而这内圣外王是一个读书人所能达到的最至高无上的境界了,你说这个人物是不是很了不起!
我当时大吃了一惊——这个老头子这么厉害啊,那他算命有没有你这么准啊?
章清芳大伯哈哈地笑——当然比我厉害多了,我只能根据一个人的生辰八字给人算算命,或者念念经文,而邵雍老先生却开创了一代梅花易数的先河,未卜先知,神乎其神,不只能知道一个人的命运,而且连几千年后一个国家的命运也能了如指掌,算得分毫不差,你说这份修为是不是比我要高出千万倍啊!
我说——这么厉害啊,那不是跟神仙差不多了吗?
章清芳大伯说——比神仙当然还是要差一点的,神仙不只是具有超凡的智慧和本领,而且还能长命百岁、千岁、万岁,而邵雍老人家尽管已经具有了神仙般的智慧,但毕竟还是凡人肉身,活到66岁就死了,邵雍老先生的死还有一段很精彩的故事呢,你要不要听?
我赶紧说——要听,要听,大伯你说给我听吧!
第二百一十四章:从陈桥兵变说起
章清芳大伯端过一杯茶来,放在嘴边抿了一口,就像喝酒一样,喝过这一口茶之后,就开始说话了——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军事虽弱,但文化之灿烂却为汉唐所不及,达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最高峰,而邵雍老先生就是那个时代的人,赵宋之世文化之所以如此鼎盛,这与它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当初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夺得了后周(恭帝)的天下,而后周的恭帝当时只有八岁,恭帝的父亲周世宗柴荣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人物,其实可以这么来说,赵宋王朝真正的缔造者并不是赵匡胤,而是周世宗柴荣,赵匡胤是踩着巨人的肩膀登上高峰的,而为他搭桥辅路、奠定基业的,就是流星般划过历史天空的短命天子后周世宗柴荣,柴荣是五代时期最英明的君主,也是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深的人物之一,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扫除唐未以来的政治弊端,大力发展经济,使国力迅速增强,他整顿骄将惰卒,亲率兵马南征北战,几乎战无不胜,遗憾的是,上天仅给了他5年半时间,然而,就在他几乎就要一统天下的最后阶段,这位雄才大略、英明果敢的一代英主,却以39岁英年(959年)在北伐契丹途中不幸染疾,猝然而逝,而赵匡胤就在周世宗柴荣死后那一年的公元960年, 发动了“陈桥兵变”夺得周世宗辛苦创立的后周天下,建立了赵宋王朝,这多少还是有些不厚道的!
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历史都是挺感兴趣的——大伯,你给我说说陈桥兵变吧,还有什么杯酒释兵权,这些我在历史课本上都学过,但我还想再听你讲一讲!
章清芳大伯就接着讲——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年纪尚小(只有十四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这样一来,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而宰相范质也并不是一个真正可以托付大事的人,他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把国家的最高军权给了赵匡胤,这样一来赵匡胤就可以调动全国兵马,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赵匡胤将做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谁也不敢相信,却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这也是他的杰作,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兵变计划就此付诸实践,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陈桥兵变”欲知后事如何,且听马上分解!
第二百一十五章: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
我听得津津有味——哦,大伯你讲得比我们历史课本上要详细多了,那这个“杯酒释兵权”你再讲给我听一下吧!
章清芳大伯点了点头就开始继续讲了——赵匡胤取得天下之后,当然也会担心自己手下的这几个功臣某一天也同样来个“黄袍加身”夺了他赵匡胤的天下,所以,有一天赵匡胤就召赵普问道:“从唐朝结束以来的数十年,皇帝已经换了八个家族了,战争频繁不休不止,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为何呢?朕想结束天下的战争,使国家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
赵普回答:“陛下讲了这事,乃是天地之福,人神之福啊,造成天下的混乱,并非别的原因,就是藩镇的权力太大,君主弱而臣子强,如今想要解决这样的情况,只有削弱藩镇的权力,限制他们的财政,将他们的精锐的军队没收,这样天下就会和平了。”
于是,在乾德元年(963年)春,赵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申琦、张令铎、赵彦徽、罗彦环诸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对部下们说 “朕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了皇帝,朕虽身为天子,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当了皇帝之后,朕从来没有好好睡过。”
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为什么这么说,现在天命已确定,谁敢再有异心?”
【更多精彩好书尽在万书网://m。/】免费电子书下载
太祖曰:“谁不想要富贵?有一天,你部下一样对你黄袍加身,拥戴你当皇帝,纵使你不想造反,还由得着你们吗?”
石守信等将领跪下磕头,哭着说:“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该怎么处理,还请陛下可怜我们,指示一条生路。”
宋太祖借机表达了自己让他们放弃兵权的想法,建议“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地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