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博毫不犹豫道:“一片太平。这都是将军治理有方。”
“是因为我把无业游民都征调了。”郭翼侃侃而谈,道:“民穷则生变。一旦流民聚集多了,必然要犯上作乱!我将他们征调,只要做事就有饭吃,他们便不会闹事,武都郡才能太平。”
杨博并不反对这种做法,恰恰相反,他对郭翼的治理能力相当佩服,他所担忧的,是资源的储备。“将军此言不差。但如今入了冬,持续养着一群不做事的流民,只怕粮草难以为继,如此到了明年春天,只怕流民会更多。”
考虑到粮食的生产周期问题,西凉地区至少要明年八九月份才能有收获。如今储备的粮草必须要足够百姓吃一年才行。养着一群流民,固然可以缓解一时的矛盾,但也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武都郡可有什么桑麻之类的货物?”郭翼也是个内政菜鸟,教科书上的内容想要实践起来很难。最起码,现在连土豆、棉花之类的东西都还没有传入中国。武都郡地理位置靠近巴蜀,也不在丝绸之路的路线上,想要谋发展确实很难。
杨博看了看其他几个县令,犹豫道:“有倒是有,不过种植的话……”
“组建加工厂!”郭翼灵光一闪,现在不就是发愁后勤供给问题么?既然现在不能种地了,那就都给我干手艺活去!定制衣服,家具等,按照业绩给工钱。
一众县令听得一脸懵逼,“加工厂?将军,这是何物?”
“照我说的做就行。”郭翼带着杨博去巡视郡内目前的资源,清点郡内的流民人数。虽饱受羌人劫掠之苦,但武都郡还是有近五万人口。除了部分土匪是被范新讨平招降之外,大部分都是原住民,只是田地被劫掠了而已。
杨博在一旁介绍道:“目前郡内安定,不少流民和外出逃难的人开始回乡了。预计年底前人口会超过七万人。”
“这样。”郭翼看着这些艰苦谋生的百姓,心中只有悲悯,他们都是乱世中的浮萍。叹息道:“收购各家的桑麻,木料等原材料。组织无业游民进行加工,制作冬衣,家具等,再贩卖给百姓。”
“这……”杨博脸色巨变,他为官十多年,基本的经济原理还是懂的,郭翼这不就是空手套白狼么?“我们花钱买原料,加工之后又高价卖给百姓,把我们花出去的钱在赚回来。这可是盘剥百姓,会激发民变的!我们是父母官,岂能做与民争利的事情?”
“嗯,而且商人还是贱业。”郭翼微微一笑,杨博的反应在意料之中,中国有无数的学术流派,法家、道家、墨家、儒家等等,唯独没有听说过牛叉的商业家。所谓的陶朱公也不过是低买高卖的原始商业方式而已。
杨博恳求道:“望将军三思!”
“我意已决。”这件事情是没得商量的,只有商业才能极大的推进社会的进步。就从武都郡开始,实验自己的商业构想,要从经济基础的层面上来全方位推进时代的发展!“以你为武都郡太守,三日内,把各地的土特产,青壮年人数,工匠人数统计给我。”
“诺。”杨博答应下来,虽然升官,却开心不起来。不管怎么想,官府与民争利都是极其不道德的,是绝对不应该实行的。但看到武都郡满目疮痍的样子,只有郭翼才能将其稳定。作为地方父母官,他不得不为武都郡百姓的安危考虑。
第六十七章 杀
三日后,议政厅里,跪着一排大小官吏。郭翼将节杖放在桌子上,大厅两侧站着全副武装的军士,满眼冷酷的盯着这些跪下的人。
改革会有阻碍。教科书上反复提醒过无数次,今天算是让郭翼遇到了。
郭翼喝了一口茶,汉代的茶太难喝,早知道就带一包茶叶了。望着跪着的官吏,满不在乎的问:“诸位大人是打算以死劝谏?”
底下一起开口,“望大人三思!”
郭翼拿起一张盖好公章的公文,语气平淡的说,“来人!河池县令王昌贪赃枉法,拖出去斩首示众,将其罪行公之于众。”
“大人不可!”杨博立刻抬起头,高声道:“王县令在此地为官数十年,熟知民情,不可妄动啊!”
郭翼冷笑,嘲讽道:“熟知民情?我看是熟知贪墨吧?”
外面传来军士高声宣读王昌罪行的声音,贪腐银两高达三千多万钱!且制造冤案十四起,强占民女十二人,罪在不赦!
随着外头传来一声惨叫和百姓的欢呼声,郭翼又拿起一张公文,朗声道:“来人!将上禄县令拖出去斩了!”
“来人!把两当乡县长拖出去斩了!”
“来了!把武都道县令拖出去斩了!”
一张张公文拿走,军士压着一个个官吏出门,就在议政厅大门口枭首示众!剩下的官吏噤若寒蝉,趴在地上一动不敢动。
“哎呀!没了!”郭翼怪笑一声,似乎很失望。筋疲力尽的伸个懒腰,打着呵欠说:“看来这武都郡还是有些清官的啊。”
“哈哈。”周围的军士附和着郭翼笑了起来。从外头传入的浓烈血腥味刺入鼻孔,让郭翼有些热血沸腾。
望着瑟瑟发抖的杨博,郭翼微笑着问,“太守大人,如今各地长官职务空缺,你可有人才举荐?”
杨博早已汗流浃背,虽然外头吹着西北风,但他却感觉不到寒冷。郭翼的问话在他听来更像是催命符。半响才颤抖着回答:“下官无人可荐。”
“那好。”郭翼拿起两本册子,吩咐道:“武都郡未来要做的事情,我都已经写好了。就麻烦太守大人帮忙去施行了。”
杨博慌慌张张呃接过册子,上面盖着的公章比血还要红,吓得他差点没拿稳,颤音道:“下官遵命。”
“你们都退下吧。”郭翼拂袖而起,转身进了后院。死里逃生的官吏们忙不迭的往外跑,一出门看到四具无头尸,吓得脸色惨白。杨博更是差点一屁股坐地上,多亏一旁的军士扶着他,才不至于当众丢脸。围观的百姓哄堂大笑一番后才纷纷散去。
军士笑道:“大人莫怕,只要你用心做事,将军不会亏待你的。”
“是。”杨博哪敢多说话?这些军士对郭翼那是比狗还要忠诚。
杨博战战兢兢回到家中,家里已经是一片哀鸿遍野,看到他回来了才有了欢呼声,可见郭翼这一番杀人立威的确是吓住了不少人。洗漱完毕,总算是把压力给卸掉了一点。这时才打开两卷册子看。
一卷是《商书》,一卷是《政要》。字体非常漂亮,若不是上面的官印格外显目,杨博有找作者研究书法的冲动。
《商书》主要讲如何安排郡内各县的商业分工问题,各县虽然面积不大,相距也都不远,但地理环境复杂,各县擅长种植的产业也有所不同。郭翼将它们全部链接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各县互相往来,盘活经济。
士农工商,商人本是末艺,士大夫都是对此不屑一顾。可郭翼这《商书》的理论,却让杨博看的津津有味,不觉看完最后一页还意犹未尽,抬起头只见自己夫人正红袖添香。
天,已经黑了。
“老爷今日受苦了,早些休息吧。”
若是平常,杨博就暖玉在怀上床办事了。但今日他却毫无睡意,也不回话,迫不及待的打开《政要》读起来。
《政要》主要讲官吏的选拔、任命、考校之法。其中所写都是杨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每一条都足以震惊天下!郭翼的方式说起来很简单,靠考试选拔官吏。而且是分科考试!负责农业的,考农业试题;负责断案的,考法律试题。如此只要通过考试,官吏就能直接上任就职,开始治理相关工作。
而考校方法则显得“追名逐利”,农业的考校粮食收成,断案的考校破案数量和冤案数量。
按照这一套方法实现的话,那么就可以斩断“举茂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举荐制弊端,让人才都能各得其用。
而这,就是《政要》最致命的一点。杨博本人就是弘农杨氏出身,若不是家族门荫他哪里当得上这个县令?如果官员都按照这套方法考校选拔,那可是断了名门望族的发财路,他们必然全力反对!
“难怪要杀官立威!借反腐之名扫除新政障碍,高啊!”杨博轻叹,这个十七岁少年的手段果然老道。放下书,拿起笔写了一封信。把信交给自己夫人,道:“这封信,你寄回弘农老家。”
翌日,在杨博的主持下,郡内开始进行人才选拔考试。以战后重建的人员组织为基础,各县商业开发的工作也一并推行。这个严寒的冬天也热闹无比。
郭翼将抄家收缴所得充入公库,作为武都郡的财政开支。各家的女眷也嫁给军士或遣散回家。如果生育了儿子的,则安排住在安置房,像普通人一样参加劳动。这已经算是他最大的仁慈,否则这些人全部要充军、流放。
“将军!捷报!范大人招降临洮县,如今正沿洮水北上!”
“快给我看看!”郭翼急不可耐的抢过报告书,上面用蝇头小楷记述着范新招降临洮县的经过。那临洮县令本身是个汉臣,不过是因为叛军势大,苟且偷生而已。范新抵达之后,三言两语,一番忠君爱国的理论甩过去,对方立刻就开城受降。
“好啊!”郭翼哈哈大笑,看来自己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将军!”龙骑营的百夫长龙一带着两个女子进来,满脸笑容道:“将军,这两个是王昌的儿媳和小妾,属下见他们颇有姿色,特送来请将军定夺。”
郭翼眯着眼,盯着龙一,问道:“你刚当上百夫长,就学会了这套?”
龙一却并无愧色,反倒是义正言辞的说:“将军,这都是将士们的意思。自追随将军以来。哪次将军得胜不是大加封赏?将军几时给自己留过半点好处?将士们觉得这两个女子可以照顾将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