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鸿高见。”卢植改口称郭翼的字来表示亲近,沉吟道:“不知子鸿师从何处。老夫观你所作所为,皆不拘一格挥洒自由。在凉州科举取士之事,让老夫豁然开朗,不想世间竟有如此招贤纳士之法。”
郭翼很奇怪,这件事情自己没有向朝廷汇报过啊。担任凉州刺史之时,大小事务都是他直接决断,朝廷也从未派使者去打探过情况,雒阳高官怎么都知道了?
“举孝廉父别居,举茂才不知书,郡国推举之制疲敝久矣。若不更改,纵然诛灭宦官,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大汉依然衰微。”
卢植沉思起来。那日侍中杨琦将武都太守杨博的信件给朝臣看时,满座皆惊。要知道,举荐制是整个两汉选拔人才的核心制度,也是士族垄断仕途的特权制度。尽管举荐茂才也有所谓的“考试”,但不过是逢场作戏走个流程。
郭翼用科举选取工匠、小吏,还不算是伤筋动骨。若是推行全国,用于选拔官员,那么举荐制就很难维持下去。而众人都心照不宣的知道,这一新政在将来的某一天,是会必然施行的。因为它的确是比举荐更好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卢植坦然道:“如今朝中议论,一派认为此制有违大汉祖制,断不可为。一派认为如今天下诗书皆出于世家、门阀,此制能扼住宦官、外戚。老夫心中亦有疑问,想请教太傅大人。”
郭翼微笑道:“尚书大人觉得此制如何?”
卢植苦笑道:“朝着文武,唯老夫觉得可行。”
郭翼道:“那尚书大人的疑问,晚辈就来解开吧。”
卢植立刻说:“第一问,举茂才亦有考试,这科举制度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无法避免。”郭翼实话实说,哪怕在现代社会,高考也每年会爆出代考、作弊的行为,公务员考试更是有散不去的黑幕疑云,科举制放到技术、资源全面落后的古代自然也无法避免黑幕、作弊。
“两害相权取其轻。虽然弊端不可避免,但就选才而言,无异更为有利。只需加强监管,谁舞弊便处置谁即可,切不可因噎废食。”
卢植肯定的点头,郭翼此话的确是不含虚假,心里也就多了一分肯定。又问道:“第二问,如何考试?考哪些经典?何人可考?”
郭翼回答道:“各地设立考试院,从县开始,层层选拔考试。考试内容则依据所需官吏来定,要农官,那就考农书。要武官,那就考兵法。至于参考条件,无论士农工商,凡十五岁以上,六十五岁以下之人皆可参考。”
“如此切不可行。”卢植立刻反驳道:“孔孟之道乃是圣人之言,岂能不考?虽然按需选才能人尽其用,但若是居心不良之徒,岂不是大害?”
“乡野之间也有贤明之人,朝堂之上也有禽兽食禄。人的好坏不在于饱读诗书,而在于法律奖惩。只要违法必究,执法如山,何必管他是否读过圣贤书?”
这话说完,卢植就听明白了。郭翼虽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孔孟之道无一不精,行为举止像是一个儒家君子,但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法家!希望通过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仁义圣贤之道。
“太傅所言固然有理。但大汉以孝治天下才有四百年江山稳固。暴秦以法治天下,二世而亡。有前车之鉴如此。”
郭翼反驳道:“暴秦之亡,《过秦论》早有论断,晚辈无需赘述。然西秦以关中蛮荒之地而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岂非法治天下之功绩?”
卢植道:“先汉元帝时,曾言汉家制度。太傅所言,言过其实,不足为用。”
卢植作为一代大儒,他的立场自然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他找郭翼咨询,是想找出科举制与举荐制并行的一套方案。德才兼备始终是儒家选才的最高标准。如今士族大势已成,郭翼这套理论想要实施,难度太大。
郭翼也清楚治国不能只靠一种方法,但靠科举选人,靠法治律人,的确是比士族举荐好上一个时代的方法。便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若能为大汉太平,何不一试?”
“太傅涉世未深,不通世故。”卢植到底是大儒,及时两人政见相反,也依然是温文尔雅,不失风度。“如今朝中百官,哪个不是世家大族?若是天下万民皆可为官,必然遭受非议,太傅要如何应对?”
这句话算是挺真诚的了,把士族的问题挑明了。这才是卢植反对的根本原因,在士族面前,科举取士基本实现不了。举茂才考试的沦落就是证据。郭翼是太子太傅,而且是两个皇子共同的老师,不管他们谁登基,郭翼都将成为太傅,并以太傅身份行丞相事。
就算郭翼不行丞相事,他也能通过教育将自己的政治理想灌输给帝国未来的主宰者。一旦太子或者皇帝接受了这种理念,或者形成了相似的观念,那么必然会在任内推动政策的改革,甚至会在选拔下一任继承人的时候,选择能继续实施政策的人。
若是在西汉皇权尊严的时候,或许经过一两代帝王的努力就能成功。但在东汉,只怕是皇帝废了,举荐制也废不掉!
在卢植看来,郭翼作为太子太傅,政治理念却和士族背道而驰,将会是未来宫廷政变和朝野动荡的始作俑者!
“太傅不可不三思。”
郭翼点点头,卢植算是切实的让他领略到了士族势力的庞大,看来自己注定要再内部路线问题上杀出一条血路。“多谢尚书大人。晚辈自当铭记于心。”
卢植希望他可以改变,但却不抱希望。为何?因为郭翼自比周公,这样的人物,必然是要实现自己的抱负的。
第一百一十五章 又来了
回到家中,郭翼立刻召集颜华、王异、范新、赵云、庞德来商议对策。按照原来的历史,汉灵帝要到189年四月驾崩,可看目前他的身体状况,随时都会一命呜呼。
众人还在思索时,王异率先开口,问道:“夫君想让谁登基?”
“刘辩。”郭翼不假思索的回答,解释道:“唯有刘辩登基才能让朝臣与宦官火拼,才有天下大乱的可能。”
庞德惊讶道:“为何要天下大乱?”
范新回答道:“因为大汉已经是腐朽之末,唯有革故鼎新才行。”
王异问道:“夫君是怕事成之后何进翻脸不认人?”
“不,我怕我阻碍了事情的发生。”郭翼始终觉得,置身事外才能让事情朝预定的路线发展,他在雒阳掌兵,十个董卓也不够看的。这样一来,董卓乱政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郭翼或许不得不扮演起周公的角色。
赵云不解,问道:“子鸿若为周公,岂不也能革故鼎新?”
“因为士族。”王异自己也算是士族出身,自然很清楚这个群体的性质,无奈道:“大汉不灭,士族不绝。只有大汉灭亡,士族分离崩析之后,夫君才能招贤纳士建立自己想要的天下。”
“这……”赵云大为惊讶,问道:“子鸿你是要成始皇汉祖之业?”
郭翼点点头,“对。”
庞德闻言,立刻跪伏在地,高呼道:“庞德愿为主公攻城拔寨,百死不悔!”
范新眉头紧锁,他与郭翼之间讨论过无数次这个问题,但这笔政治帐一直算不清楚,如今郭翼贵为太傅,只要他自立,篡汉之名是绝对跑不掉的。当然,这些身后事可以暂且丢着不管,但这种身份如何处理各种关系才是最麻烦的。
“主公,其实以目前的情况,就算我们以法立国,以科举选才,执掌大权的也是世家大族。”
这件事情郭翼也考虑过,士族政治彻底结束是在宋朝。这时距离隋唐实行科举制已经过了三百七十多年,其中还有五代十国对士族的大屠杀。士族作为靠知识起家,最终依靠宗族关系垄断仕途的阶层,本身就不是靠制度能消灭的。
“先不去想这些。”郭翼轻轻的敲击桌面,沉声道:“我们的目标有三个,一、天下大乱,二、起兵自立,三、建立新制度、新王朝。我们现在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我的确可以支持刘辩,但不能是现在。皇帝已经明确告诉我,他要立刘协。我不能在天下大乱之前遭受变故。”
颜华眨巴着眼,呆萌的说:“你不干不就行了?反正你有钱有势,不必担心没法起兵。至于起兵之后的事情还用得着在这谋划?”
“辞官?!”郭翼一拍大腿,这办法的确可行啊!
“不行!”范新立刻反对,沉声道:“此时此刻辞官,只怕会惹得一身骚。”
“嗨!”王异一脸恨铁不成钢的表情,没好气道:“不就是一篇表文么?你就写如今天下如何,国家该选立太子,至于选谁,你不指名道姓不就行了?反正是何进带头,让他去弄呗。”
范新立刻接话,“对!主公作为太傅,就算上表,也是不能指名道姓的,这是大忌。”
“你真是我的小心肝。”郭翼高兴的拍拍王异的脸,哈哈大笑,道:“那就这样来办。实在不行,我就找个由头要求外放去做地方官。”
赵云一把抓住郭翼的手,非常严肃的说:“子鸿,你若要做大事,不可不施恩于家乡父老。常山国百姓可要多多照顾。”
范新在一旁道:“主公,施恩乡野最为人主忌惮,此时尚不可为。”
郭翼点点头,道:“暂且放置吧。常山国在那里也跑不掉。”
赵云道:“好。”
范新又说:“主公,王家女人的事情,是不是要处理一下?”
郭翼道:“不要打草惊蛇,就当做我还不知道。”
“诺。”
翌日,郭翼将劝立太子的表文交给何进。何进看完,大笑着说:“太傅大人果然文采斐然。佩服!”
“大将军谬赞了。”郭翼交了表文便起身请辞,“下官还要给皇子上课,暂且告退。”
何进摆摆手,“好。事成之后,一定不会忘了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