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以为会派一个小一点的人物。”娜塔莉。列辛斯卡雅看着别尔津,“我知道你一定有别的什么任务,赫斯曼一定也会知道的……你的任务恐怕很难完成。”
她是作为赫斯曼的特使来苏联的,带来了《“铁拳—1935”军事演习总结报告》和二号坦克、三号坦克的图纸。
而斯大林在收到了报告和图纸后,没有任何推脱,还决定派出布尔什维克的“金牌杀手”别尔津亲自去主持“斯洛伐克事变”——就是赫斯曼提出的由斯洛伐克布尔什维克党揭发“什特凡尼克之死真相”(斯洛伐克族的领袖),并且刺杀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制造斯洛伐克动乱的计划。
而斯洛伐克一旦发生变故,又涉及到刺杀总统(不管死没死都是大事),捷克斯洛伐克当局一定会进行镇压。这个时候就会有斯洛伐克国家社会主义党的政治家去国联“告御状”,要求民族自决,实现捷克、斯洛伐克和喀尔巴阡乌克兰分离。
国联则会受理控告,向捷克斯洛伐克派出调查团,调查的结果当然不用怀疑,一定不利于捷克斯洛伐克当局。在调查结束之后,国际联盟多半就会做出举行公投决定斯洛伐克和喀尔巴阡乌克兰前途的决议……当然,为了确保公民投票的公正性,捷克斯洛伐克将会在公投开始前被德国、奥地利、波兰和匈牙利军队暂时占领。
而捷克斯洛伐克在失去了斯洛伐克和喀尔巴阡乌克兰后,就失去了一半领土和至少40%的人口——由于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是混居的,所以捷克族也会在公投之后失去一部分人口。捷克人在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就是后来的捷克共和国)境内也有可能变成少数派。
这样赫斯曼就能在捷克共和国推动新的公民投票——捷克加入德意志帝国的公投!
别尔津听了娜塔莉的话,笑着点了点头,“虽然成功的希望不大,但还是值得尝试。”
第二百二十二章 绿色方案 一
“图哈切夫斯基同志,欢迎您来到社会主义德国。”在柏林机场,赫斯曼对刚刚走下一架tb—4客运型(容克g。38的苏联型号)飞机的图哈切夫斯基说。
现在已经是1935年10月份了,第二次意大利—阿比尼西亚战争在几天前正式爆发,是在阿比尼西亚拒绝国联决议而被开除后,因此意大利暂时被免除了遭受国联集体制裁的厄运。不过墨索里尼领导的这场战争仍旧不会很顺利,因为全世界的舆论——除了德国、波罗的、奥地利和意大利三国的舆论——都一致谴责意大利是侵略者。德国的报纸当然也在谴责,不过谴责的原因不是因为意大利侵略阿比尼西亚,而是意大利政府用本来可以建设本国经济的财富去帮助阿比尼西亚人……
至于苏联,现在则一个劲儿大喊受骗上当——他们在9月份的《华尔华尔问题决议案》(就是整治阿比尼西亚皇帝的决议)上是投了赞成票的,现在正忙着给自己洗白。同时,苏联还很高调向阿比尼西亚提供了武器装备援助,而英国和法国则非常低调地给阿比尼西亚送去了武器。
此外,还有不少国际志愿者成群结队往阿比尼西亚跑——去阻挡意大利花血本帮助阿比尼西亚!
不过赫斯曼的德国在这场闹剧当中还是有所收获的——墨索里尼默认了德国“保护”奥地利的事实(历史上德国也是先“保护”后吞并),而且由于意大利没有遭受国联集体制裁,自然也就没有退出国联的问题。这样德国在国际联盟中就多了一个重要盟友,将来就能利用国联决议对付捷克斯洛伐克了。
“社会主义德国?”图哈切夫斯基好一阵才反应过来,“啊,国家社会主义,德国是国家社会主义。”
“在国家第一还是国际第一上我们是有分歧的。”赫斯曼笑了笑,“但是这不妨碍我们两国同处社会主义阵营。”他扭头看了看新任的苏联驻德国大使柯伦泰,“夫人,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是啊。”柯伦泰笑着点头,“现在全世界只有三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正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中,应该紧密团结。”
三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指苏联、德国和武汉政府代表的中国——苏联和德国从1927年开始就承认武汉政府代表中国。而在赫斯曼提出“社会主义阵营”的概念后,而且斯大林出于团结德国对付波兰的需要承认了这一阵营存在后,这三个国家就组成了非常松散的社会阵营。
“对,我们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图哈切夫斯基含含糊糊地说。他不是外交口的工作人员,不大适应这样公然撒谎的交谈方式——在苏联国内,国家社会主义可是被批评成“伪社会主义”的。“这次我们就是为团结而来,步兵上将先生,我们迟早会一起对付白色波兰的,是吗?”
“当然,我们会成为盟友的!真正的盟友!”赫斯曼说话的时候,记者们(有苏联的记者也有德国的记者)已经架好了照相机和摄像机。
“来,我们拥抱一下。”赫斯曼说,“德国的将军和苏联的将军,让世界人民看看我们社会主义阵营是多么的团结。”
“对,我们非常团结!”图哈切夫斯基和赫斯曼在各种镜头前面热情的握手和拥抱,心里却在琢磨:波兰根本禁不起打,苏德联手的话,一个月就差不多了,然后呢?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和社会主义苏联还有共同利益吗?
图哈切夫斯基在革命胜利后基本没有出过国,所以不知道资本主义和伪社会主义国家是什么样子的,柏林汽车交通异常繁忙,路上行人衣冠楚楚,神情欢乐,这样一派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景象使他感到惊讶。一眼望不到头的商店橱窗里精美的商品琳琅满目,这也让他感到意外。
虽然莫斯科在迎接外宾时也会尽量装出繁荣和充沛的样子,但是现在柏林展现出的一切非常自然,这是他们的日常生活——赫斯曼并没有为图哈切夫斯基安排什么盛大欢迎仪式,只是几辆奔驰w07汽车在柏林宽阔街道的车流中穿行,有几次还被小堵了一会儿。
奔驰w07汽车把图哈切夫斯基一行送到了柏林最好的凯撒霍夫饭店。这里并不是“国宾馆”,而是对外营业的大饭店,生意非常兴隆,装饰豪华的大厅里面不少穿着体面的旅客正在办理入住或是退房的手续。
“图哈切夫斯基同志。”赫斯曼直接把图哈切夫斯基带进了一部升降电梯。“我们已经为您安排了行程,参观措森的总参谋部,波茨坦的第一装甲师军营,沃尔夫斯堡的国民汽车厂——那里将是德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而且是一家国营企业。1934年5月26日奠基,预计在1938年1月完成第一期工程,2月开始量产汽车。我们准备在那里生产一种廉价的国民汽车,这是一种卖给德国普通家庭的小汽车,每辆汽车的最低定价仅为990帝国马克。”
“990帝国马克?”
“图哈切夫斯基同志,卢布和马克的比价大约是1比5。”娜塔莉在一旁解释说,“990马克就是不到200卢布。而德国去年的人均月收入是128帝国马克,到时候每个德国普通家庭都会拥有汽车。”
“那很便宜啊!”图哈切夫斯基又一次被德国的先进给震惊了,汽车都要进千家万户了,这在苏联可没有人敢想。“老百姓真的能买到?得生产多少辆?”
“现在德国有大约1000万个家庭,每个家庭一台就是1000万台。”
电梯的门打开了,一条宽敞,明亮,铺满了地毯的走廊呈现出来。赫斯曼一边说着大话——考虑到1939年是总参谋部规划中的“开战年”,所以大部分德国老百姓恐怕得耐心等待上许多年才能买到990马克的汽车了。
“1000万台?每年得生产多少?”
“至少100万台吧。”赫斯曼看了一眼图哈切夫斯基,“红色拿破仑”并没有展现出惊讶的神情。“产量不是问题,问题是990马克的售价有没有办法给生产商带去合理的利润。通过大规模生产、预付款购买和精心控制成本,这个售价可以让汽车公司赚到钱。那可是100万台产量啊,哪怕按照990马克的最低配置价格计算,也能创造将近10亿马克的收入。我想1亿马克的毛利不成问题,而且还可以用顾客的预付款进行前期投资。
希特勒总理准备推出一个‘每周5马克’计划,让想要买车的人每周在劳工阵线的指定户口上存上5个马克,国民汽车公司则用这笔钱投资开办工厂,目前已经有30万人愿意加入这个计划了……这可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不得不说,我们的总理是个管理经济的奇才。”
被后世称为“众筹”的商业模式,好像就是希特勒发明的,虽然在历史上这次“众筹”好像搞成了诈骗案。不过在这个时空,希特勒的“众筹”看来是能够成功的。
“这家国民汽车公司什么时候可以达到100万台年产量?”图哈切夫斯基完全不关心利润和经济效益,他只关心产量——因为他知道国民汽车的产能也是可以用来生产装甲车和军用载重汽车的。
“关键在于市场。”赫斯曼走进了宽敞豪华的套房,服务生早就将点心、伏特加还有口味很重的俄罗斯咖啡摆放在了茶几上,赫斯曼和图哈切夫斯基还有随行前来,却一言不发的别尔津分宾主落座,然后继续谈话。
“国民汽车厂第一期工程的达产目标的是年产30万台国民车,2万台卡车,8000台履带式拖拉机,25万台各种型号发动机。”
8000台履带式拖拉机!
图哈切夫斯基心想:这是8000辆坦克和履带式装甲车辆!德国人不可能只有一家国民汽车厂能生产坦克……攻打波兰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坦克和装甲车,他们这是要征服全世界啊!
赫斯曼看着图哈切夫斯基,继续介绍着行程安排,他说:“参观完了国民汽车厂工地,我们还要去威廉港的造船厂参观,我们可以观看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的下水仪式。”
这个时空的《英德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