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无数粉丝对着野草看了一遍又一遍。
偶尔所悟的时候,他们欣喜若狂。
可再一看全文,又陷入沉默。
直到,当燕京大学,水木大学,复大……等十几所高校中文系教授联合讨论了这一篇《野草》之后,一篇15所大学联合发表的对于“野草”的评读正式出现。
第七百五十九章 天问
那么,“野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在前世鲁迅并没有特别的说明“野草”是什么意思?
人们只能通过当时的环境,以及鲁迅的写作风格,加之对于这篇文章的研究给予解读。
在文中,前世无数评论家将“野草”象征为鲁迅。当然,事实上,这一篇文章里面鲁迅也是自比野草。认为野草虽然不美,但却吸取了雨露,正如鲁迅的文章一样,吸取的是无数先驱的思想,留下的是不时战斗的意志。
不过,显然,在不同的环境,不一样的时间当中,人们对于野草的分析也就不尽相同。
正如黄一凡用笔名秋水写的这一篇野草,15所大学联合发表的对于“野草”的评析便与前世有着很多的不同,该解读表示:“从整篇文章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秋水先生是带着一种压抑的心态在抒写,虽然我们并不知道秋水先生真正压抑的是什么原因。但是,通过自比野草,我们似乎可以明白一些。
既然散文的名字叫做野草,那么,我们可以从野草这里下手分析。秋水先生说自己只是野草,并不如乔木,这里的乔木指的是高大的树木,也指的是栋梁之材。显然,秋水先生在这里是一种非常自谦的说法。以秋水先生现在的境界与水平,早已成为了别人眼里的乔木。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文中的第二句‘过去的生命已然死亡’,这句话说的过去的‘秋水’已经不在,旧的秋水先生已经死去,新的秋水已然诞生。诞生的是什么呢,就是野草。
别小看野草。可能秋水先生也意识到大家并不喜野草,因为他没有乔木的高大,因为他没有乔木好看,因为他看起来做不了什么。但是,秋水先生却直接点明了野草虽然不美,但却吸取了水,吸取了露,吸取了一切可以让他生存的东西。
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秋水先生觉得,哪怕是我这样坚强的活着,野草仍然遭受到了践踏,甚至遭受到死亡与腐朽。所以,秋水先生变得压抑,变得不知道如何发泄。他只能用‘大笑’‘歌唱’以此舒缓自己压抑的心情。
但文中又说‘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看起来,连‘大笑’‘歌唱’也不能够了,所以,秋水先生只好写下了这一篇‘野草’献给自己,献给朋友,也献给自己的仇人。
所以,最后他用了一句‘去吧,我的野草’作为这一篇散文的结束。”
这一篇解读一出,一众粉丝却是一片哗然。
“秋水先生生气了?”
“谁惹秋水先生了?”
“还是谁对秋水先生说了什么坏话?”
秋水先生的境界之高,几乎是所有学者公认的。在他们认为,像秋水先生这样的如仙人一样的人,他应该无欲无求,应该无所不为,应该能看淡一切事才对。但看了这篇文章的解读之后,人们似乎发现自己想错了。
秋水先生的心境似乎变得有一些糟糕。
“是黄一凡惹到了秋水先生吗?”
有人猜测起来。
“怎么可能,黄一凡对秋水先生一直很尊敬的。”
黄一凡的粉丝反驳说道。
“切,我怎么感觉有可能,你们不都说黄教授现在和秋水先生平起平坐了嘛。”
“靠,我们只是说了黄教授达到了秋水先生这般的境界。但你觉得秋水先生会因为黄教授而感到压抑吗?”
“难道是社会的原因?”
这个说法众人倒是认可。
想起当年秋水先生写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虽然无比的有正能量,但其实反过来不正是说现在的社会很黑暗吗?如果不黑暗,要去寻找光明做什么?
“对对对,肯定是因为这样。各位,还记得秋水先生写的狂人日记吗?狂人日记写的是什么,写的就是这个社会吃人的本质。秋水先生正是因为有感于这个世界吃人,这才感到无比的压抑。所以,他写了这一篇野草。”
不过,有人对于这一个猜测也并不认可。他们认为,现在是和平时代,虽然现代社会也会有一些吃人的事儿发生,但毕竟较少,哪有狂人日记中说得这么严重。可以说,当代是华夏几千年以来最为美好的时代,秋水先生不可能因为社会当中一些不公而厌恶这个社会。
“要我说,秋水先生写这篇野草是对那些怀疑者的无奈。”
这时,有一位网友却是说道。
“这怎么说?”
“不是么。大家想想,秋水这些年写了不少作品,除了大学之道堂堂正正,不被他人质疑之外,其他的都被人质疑。特别是秋水先生写的神话,很多人都说,秋水先生写的只是一个故事,凭什么拿秋水先生写的故事当成是人类华夏神话的起源。虽然很多专家,学者,都考据过,认为秋水先生写的神话是参考了很多的依据,并不是凭空捏造,是最接近于我们华夏的神话。可是,仍是很多人不相信。哪怕就是现在,还有一些人质疑。所以,我感觉,秋水先生用着自己一生的心血写出的内容,但却不被他们接受,于是便有了这一篇野草。”
“这个说法倒是有一些道理。”
不少粉丝认可地说道:“秋水先生一向不喜欢解释,别人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就算了。可是,也正是这样的性格,才让秋水先生变得有一些压抑。”
一众粉丝感叹地说道,有一些为秋水先生担心起来。
境界越高,心魔就心越大。
万一秋水先生想不通了,那该如何是好?
不过,刚才那位提出这一个猜测的网友却是笑着说道:“当然了,各位也不要担心。这一篇文章虽然秋水先生写的时候很压抑,但写完之后,秋水先生估计已经焕然一新。正如他写的那一句一样,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过去的秋水将不再,未来走出来的是一位全新的秋水。”
全新的秋水?
不少粉丝一愣。
原来的秋水先生已经达到了一个无人可及的高度,全新的秋水难道要变成超级赛亚人吗?
没有人知道。
但黄一凡在写完“野草”之后,他却是又写了一篇文章。
准确的说,这是一首诗。
黄一凡知道,当他完这一首诗之后,那么,秋水可能比超级赛亚人还要厉害一些。
而这一首诗,叫做:天问。
第七百六十章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天问》是前世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也是屈原最具有魅力,最为大气的一篇作品。
此中的天问,不是天在寻问,其实是问天。但因为天太过于尊贵,不能这么明显的问天,所以就叫天问。这一首诗产生的背景是屈原被楚国国王流放,心中苦闷不得志,每日彷徨于山泽,游荡于草原,突有一日,屈原去了楚国先王的宗庙,宗庙里面描绘着主宰天地的神灵,画面瑰奇美丽,形象神奇鬼异,可谓是巧夺天工。又有一些描绘古代先贤君王的绘画,屈原四下看完之后突有所感,便在壁画上书写了一段文字,以此发泄自己的愤懑之情。
这一段文字,便叫做天问。
与此前所有的诗体不一样,也与屈原此前所创造的骚体诗也不一样。
天问所用的格式是四言诗体,但又与四言诗体不一样。
在这一首四言诗里,整篇天问完全是一问到底的格式,令人叹为观止。
又因为屈原本就是楚国的贵族,还是王氏后裔,加之又是天文世家,自小就研究星象天文,先贤古典,对于天文学,对于先贤经典有着无比深厚的研究。所以,在天问里面,屈原采用了大量的天文术语,以及更为动人的神话,从而始得整个的场面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构造了一个无法想像的宏大之境。
只要是任何人随口一读,哪怕是不知道这一首诗的意思,都将被这一首诗给征服。
事实上正是如此。
正当大家还在讨论着“野草”,一首《天问》横空出世。
当一众秋水的粉丝试着去品读天问,几乎是所有人都被这一首诗给震撼住了。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
是的。
就是不知道。
很多人哪怕是读了这一首诗,但他们仍是没能搞清这一首诗是什么意思。
但不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并不代表他们不知道这一首诗的浩大。
哪怕是他们什么也不懂,但他们却知道这首诗所散发出来的无边气势。
正如第一句一样的“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读这一句感觉就像听到亘古之时某位圣人说的话一样。
这哪里是什么诗?
这是诸子之音,这是圣人之言。
“兄弟们,不要给我翻译这一首诗是什么意思了,说真的,我不想懂。”
“是呀,也不要给我翻译,我想,这一首诗无人可以翻译。”
“我已经在怀疑,这还是人类作出来的诗吗?”
对着天问,一众秋水的粉丝问道。
“或者,谁能告诉我,秋水先生到底是谁?”
秋水先生到底是谁?
这看起来问的有毛病。
秋水先生不就是秋水先生吗?
其实,这一句话一众秋水的铁杆却是再明白不过。
此前他们一直觉得秋水先生是仙人,但是,理智告诉他们,秋水先生只不过是比他们厉害的哲人而已。虽然哲人看起来与仙人与圣人也差不多,但哲人毕竟还是人。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