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鉴宝大师-第4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他也在演?”
  李逸点点头,把自己的判断讲了一遍,陆凝霜不由翻了个白眼,“就为了这么一个破盒子,犯得着吗?”
  “当然!我问你,你知道这个盒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陆凝霜看了他一眼,有点不确定,
  “应该像是魔方一样的玩具吧?或者……我也不知道!”
  李逸摇摇头,说道:
  “这种机关盒,在古代,一般都会被用来存放一些机密资料,就好像现在的保险箱一样。而从这个机关盒的复杂程度来看,在当时绝对是最顶级的!”
  自信的笑了笑,李逸接着说道:
  “这件机关盒确实是宋代之物,而且,还是宋代初期,确切的说,应该是赵匡胤黄桥兵变之后数年内的产物!而用的起这种顶级机关盒的……”
  李逸凑到她耳边,将自己刚才的猜测讲了一遍,然后笑道:“这个机关盒其实并没有像老板说的那么难以打开,盒子上刻的字,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这其实就是一个猜词或者猜句游戏,只要找到一个正确的顺序,就能把盒子打开。而提示,多半和里边资料的内容有关。”
  陆凝霜的眼睛亮了起来,
  “也就是说,你猜这里边的资料和黄桥兵变有关,和后周的皇帝有关,那么,只需要按照这两个线索去排列组合这些汉字,就很有可能拿到正确的密码?”
  李逸点了点头,虽然还有更多的可能,但是大方向应该是不会错。更何况,他还没有来得及细看,如果有时间,就算是羊皮纸团的再皱,他也应该能够多认出几个字来。
  “那我们待会儿回去就试试,嘎嘎,历史要因为本姑娘打开的这个盒子而改写了……”
  历史会不会因为陆凝霜打开盒子而改写,李逸不知道。但是他知道,很多时候,真的不能根据道听途说或者网上的一些资料来下判断。
  在网上,凡是提到台北的古董市场,凡是提到三普,必然会加上一句,假货横行,就没有真家伙。
  可是,那些人自以为好心对后人做出了警示,却没想到,他们这么做,却恰恰对后来者造成了很大的误导!
  因为,就在这紧邻着家具店的第二家古董店里,李逸竟又发现了一件宝贝,而且,这件宝贝还被老板光明正大的摆在了最显眼的地方,但它的标价,却是按照赝品来的!
  这是一件玉白色的御制玉玺,个头差不多有半部书那么大。
  玉玺的上半部分是一条栩栩如生的五爪白龙,下边则是一块方方正正的印台。印台四周,还包裹着一层花纹复杂的金箔,而印的底部,则刻有“周武王、皇帝玺”六字篆文。
  这件玉玺一眼看去,很像是极品的羊脂白玉,但凑近了细看,以及上手后的感觉,稍微对玉器有点研究的人,只怕都能认出来,这应该是用一种特殊的硬质塑料块雕刻出来的赝品。
  然而,神奇就神奇在这里,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想到,这竟只是一个障眼法,而真的玉玺,其实就在他们眼前!
  当李逸对这件尺寸不合,却做的惟妙惟肖的玉玺起了疑心,启动了鉴灵牌之后,他的透视眼告诉他,在这枚塑料的假玉玺里边,竟藏着一块整整小了两圈,外观却几乎一模一样的真玉玺!
  李逸知道这枚玉玺的来历。
  周武王是唐代女皇武则天的自称,据记载,她曾有过这样一枚玉玺,可是后来却失传了。
  乾隆很崇敬武则天,而且又酷爱玉器收藏,于是出于把玩需要,就让宫中工匠用极品的羊脂白玉,根据流传下来的图文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赝品”出来!
  而现在,这件一模一样的赝品竟被人异想天开的浇注了一层厚厚的塑料外壳,然后又在这层塑料外壳上,雕琢了一个真正的赝品!
  乾隆一生中共制作了多少方玉玺,现在不得而知。
  但根据《乾隆宝薮》及现藏宝物粗略估计,有专家称,乾隆一生共刻制各种宝玺达1800余方,这个数字,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质地上,乾隆宝玺也是多种多样,包括华夏制印的传统材料铜、玉、石、水晶、玛瑙、象牙、文竹、蜜蜡、澄泥等等,当然还是以常用的印章石和玉石占绝大多数。
  其中,玉质宝玺的制作比例明显较多,玉石品种也多种多样,包括碧玉、青白玉、青玉、墨玉、汉玉等,总量达600余方。
  玉玺总量虽多,但其珍贵程度却天差地别,因为一个人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赏玩。
  因此,除了那几枚用于奏章和奏折的公印之外,乾隆常用于自己书画作品和收藏的私印,一共也才十几枚。而剩下的绝大多数都是他一时兴起的产物,往往把玩一段时间后就弃之若履,甚至连自己都不记得曾经有过这么一方宝玺。
  而这方“周武王、皇帝玺”却不太一样,因为它属于那十多枚常用的收藏私印之一!
  仔细的研究了一下手上的这枚塑料大印,李逸不得不承认,这个想法实在是太绝妙了。这么做,即便是之前有人知道他手上藏有乾隆玉玺,但只要没见过,都会被他误导。
  “老板,这枚玉玺你收藏多久了?”
  老板看了他一眼,呵呵笑了两声,
  “这枚玉玺,在我店里没多久,不过它的来历我倒是知道一些。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大陆偷渡过来的人带来的,后来,应该是因为生活艰难或者是其他别的原因,流传了出来……”
  李逸恍然,如果这么说就能对上了。毕竟,在那个破四旧的年代里,任何的古董都有可能会被损毁,而为了保护它,加上这一层保护膜实在是个不错的好主意。
  至于后来为什么会流传出来,而且还被当成赝品在这里摆卖,李逸猜测,应该是知道这个秘密的人去世了,但因为某个意外,这印中藏印的秘密却没有被传下来!
  而这一系列阴差阳错的事件,最后只能有一个受益者,很显然,这一次又是他!
  简单的和老板扯了一下价格,李逸仅仅花了两万新台币就将这枚珍贵的玉玺收入了囊中。
  陆凝霜跟着他混有一段时间了,知道他从来不会乱出手,因此一走出店门,就扭着他问道:“这个塑料章有什么故事?难道你认识他之前的主人?”
  李逸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不由暗暗为这丫头超强的脑洞点了个赞,“人家七十年代就偷渡……”
  “噢噢噢,是你父母认识他们家的人?”
  李逸顿时一阵哭笑不得,你怎么就扭着这个不放了呢?
  我告诉你,这就是个大粽子,外边这层塑料,是粽子皮,里边的馅呢,不好吃,也不挡饿,却代表着老果的一片心意,吃到的话,你娃就发达了啊!
  来两张撒!
  
第四百八十二章 啼笑皆非的明刻本
  
  买到这方大印之后,李逸二人又连扫了十几家店,却都没什么收获。
  眼看着这最后一家也已经看完,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一名年轻男子脚步匆匆的从外边冲了进来,还没站定,就兴奋的冲着店主嚷道:“黄叔,快来帮我看看,这本是不是浙本!”
  浙本?李逸心中一动,拉了陆凝霜一下,缓缓放慢了脚步。
  浙本主要指江浙杭城刻印的古籍,又称“杭本”。此外根据地方不同,还有衢州本、温州本、婺州本等等诸多版本。
  但浙本这个称呼,一般人不会乱用。因为,它代表的是古籍市场中的一个传说,宋版,宋刻本!也就是说,一般不带前缀的说浙本,必是宋刻本之浙本!
  想比其他朝代的刻本,宋刻本堪称精美异常,再加上其传世量稀少,因而,非常珍贵。
  据统计,今天在整个华夏所能找到的宋刻本,总量不会超过1200部,而且其中的90%以上,都集中在那几家大型的图书馆里。
  事实上,从大英图书馆所藏之唐咸通九年(868年)刻本《金刚经》的雕刻技术来看,当时华夏的印刷术已经是相当的成熟。
  但宋代之前,雕版印刷却一直没有被推广开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从历史上看,这个很可能跟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动荡有关,但也有很大的可能,是因为人们习惯了阅读手写本。而相比手写本,很多雕版印刷品也确实存在滞涩、呆板等缺陷,影响了人们的阅读感受。
  而宋刻本之所以不同,则是因为其兼具了实用性和观赏性。从目前留存的北宋版和南宋版中的名品看,宋版,不但写版之人擅长书法,而且刻工也懂书法!
  念及那个年代读书人的地位,刻工也懂书法,这是真的了不得。
  而且宋刻本书体风格不一,欧体、虞体、颜体、柳体等等大家书法争奇斗妍、富于变化,再加上纸墨精良,制作精细等等诸多因素,其能有今天之地位,绝非幸至。
  然而,流传至今的宋刻本实在是太少了,尤其是流传在民间的宋刻本。近些年,除了偶尔在一些大型拍卖会上惊鸿一瞥之外,市场上,几乎就没有听到什么有关宋刻本的消息!
  李逸在接触这一行之前,就听说过宋刻本的珍贵,之后更是下过工夫仔细研究过一番,却一直无缘目睹真迹。没想到这次居然能偶遇浙本,自然是要留下来看看了。
  “知谦,知道古籍和古籍善本的区别吗?”
  店老板从那个名叫知谦的青年手中接过古书,简单的看了一眼,问道。
  知谦摇了摇头。
  “清代张之洞界定“古籍善本”的涵义,一是足本:无缺卷删页。二是精本:刻本极佳而字体版式极典雅,又校注极精而全,非唯少错讹,且校勘之间,能见出藏书史与古籍流传史的脉络。三是旧本:传承悠久的写本刻本,比如宋版元椠。”
  说罢,他振了振手中那本连封皮都没有的厚厚的线装书,“首先这本不是善本,本身价值就低了不止一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是不是真的古籍。”
  他将书放到一边的桌子上,丝毫不避讳李逸等几个顾客的目光。
  “浙本多用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