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瓶记-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衎气道:“我说的都是圣贤之道,何谓不是人话也?”
  那武官怒道:“说你说的不是人话都算是客气的了,要我说,你说的都他妈的是屁话!”
  毕衎气得当场就抽了,上来一堆人七手八脚抬了下去。
  后来,想是他的小舅子时寅虎也提醒过他,于是收敛了许多,但原本还算“有文化”,现在便只剩下溜须拍马一个特点了。
  毕衎在明学堂的除夕宴上谈边地问题谈得正起劲,只听他说道:“我西陵有熠王为君主,承蒙天运,皇恩浩荡,日月生辉,万民敬仰……”
  有人问道:“毕大人,你还没说,最近这边地发生的外族扰民之事,到底有多严重?”
  毕衎一怔,说道:“我西陵大军曾经大败、鴱两族,杀得他们不敢再侵犯我西陵领土,此番他们又能有什么作为?”
  那人摇头道:“毕大人,你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啊。这多年的相安无事是用什么换来的,你难道不知道么?况且,这是不是真的太平都不一定。”
  毕衎怒道:“你这是扰乱民心的言论……”
  李仕明再听不下去毕衎说话。
  但方才那人提到的、鴱两族骚扰边地之事,倒是节前几日朝上讨论最多的。这、鴱两族到底是什么来历,又与西陵国有什么渊源,他想弄个明白。
  酒过三巡,李仕明见明学堂上众人已经喝得东倒西歪,外加上他新来御书院时间不长,无权无势,无人理睬,便趁人不注意,从除夕宴上溜了出来。
  李仕明一路走到御书院的书库,此时的御书院四下无人,十分安静。他站在院中,一轮明月高悬,夜风清凉,远离那是非名利场,让他原本在席间烦躁的心平静了下来。
  他深吸了口气,步入书库中翻找起来。
  御书院的书库分为前堂、中堂和后堂。前堂放的是统编的文献和古籍,凡是朝廷中任职的官员均可登记借阅。中堂放的是单与西陵皇家相关的档案,须按照一定流程和手续,办理了借阅文书方可借阅。
  而后堂放的则是机要文献,什么算是机要文献,李仕明并不清楚,御书院里也没有人清楚。大家只知道想看后堂里有什么,除非有熠王的御笔朱批。
  自从熠王将一部分下旨的权利转给了西砚之后,便只有西砚同意方能进去一看,并且不可带走。话虽这样说,但据说除了西砚本人,再没第二个人进去过。
  后堂常年有人把守,并且建在离前堂和中堂相距颇远的地方。李仕明曾经尝试走近打探,结果刚一靠近,便被守卫拦住,李仕明只好谎称自己刚来御书院,走错了地方。
  不过由此得知,御书院的后堂是个禁忌之地,但他也莫名生出一种感觉:这里面藏着的东西,与他想知道的事情有关。
  不过今夜,李仕明只是想找与边地、鴱两族相关的文献。
  他先来到前堂找到两族历史,研读了一番后,发现其中描述西陵渊源的内容并不多。于是又来到中堂,这里平时是上锁的,钥匙在御书院的管事和修撰手中各有一把,因此李仕明手中有钥匙。
  他打开锁,走进中堂,先是把平时修撰的文稿放在桌子上,佯装修稿。随后他将圣祖520年至今的皇家编年文献都找了出来,坐在桌前,一一翻看。
  李仕明越看越快,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原来多年前,西陵国与边地游牧民族族和鴱族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交战。
  圣祖520年,西陵国南部的大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游牧氏族部落割据着。
  当时这些部落之间的情况是“有大有小,分散不均”,遇到战事或者部落冲突,有时会形成联盟,但联盟的状态也并不稳定,基本还是以氏族为单位,分布在草原东南流域以及赢山西南地带。
  后来,这些氏族中的族和鴱族联手,以黑鸟为图腾,一路向西,征服了上述诸多大小不一的部落,期间两族内部也多番易主,互相内耗。但经过多次联姻、结盟,最终还是于圣祖545年共同统一了西陵南部的大草原。
  圣祖546年,族和鴱族骚扰西陵国边地百姓,他们抢粮圈地,霸占民女,绑架人口,强迫为奴,搅得当地百姓终日人心惶惶。
  当时马军都侯谷泰和步军都侯杨玄一起请旨,建议出兵镇压,讨伐鴱两族。
  谷泰上书道:“鴱两族刚刚统一南原不久,前期征服草原各氏族部落消耗的元气尚未恢复。如今他们粮草不足,才来骚扰我西陵边地。这时候趁机镇压他们,获胜的机会极大。”但上书后,熠王迟迟未准。
  步军都侯杨玄无奈之下,也上书道:“鴱两族骚扰边地百姓,正是对我们的试探,如果我们此时退让,便给了他们养精蓄锐的机会,他日等两族恢复元气,只会变本加厉,对我西陵是一大隐患。”
  两军统帅同时上书,国师及下元卿也力劝熠王出兵,但熠王思前想后,还是决定以和亲的方式稳定边地局势。
  于是圣祖547年,熠王将自己的妹妹昱炀公主下嫁族大族长,但这场和亲仅维持了一年的边地安宁。
  圣祖548年,鴱两族所在的南部草原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族人食不果腹,在人畜饥疫的境况下,两族背弃和亲约定,再次进攻西陵。
  这次熠王无计可施,准许了下元卿院恳请出兵的上书。
  圣祖548年立秋,立马军都侯谷泰为征讨将军,统领两军,谷泰、马军副都侯时寅虎、步军都侯杨玄、步军副都侯褚云飞四个人各自率领一军,兵分四路讨伐鴱两族。
  这一战从秋天打到了深冬。
  杨玄和褚云飞率领的四万步军大胜,迎敌五万,杀敌四万,西陵步军死伤不到一万,以少胜多立军功。
  同时,谷泰和时寅虎各率三万马军在五蛮溪围剿敌军,按战后军报:敌军四万尽数剿灭,但马军合计死伤近五万人,此战虽胜尤败。
  虽然将敌军四万全部剿灭,但西陵死亡将士近五万,但凡是出兵多年、戎马生涯的老将看来,马军这一场仗实则是输了。
  按军规,功过相抵,谷泰虽不能按战败论处,但赏赐肯定是没有了。
  两军险胜鴱两族的捷报传回皇城后,杨玄率两万步军先行返回西陵。三个月后,马军也抵达了皇城。
  谁知浩浩一万马军,竟只回来了三千人不到。
  朝廷追问那七千士兵去了哪里,时寅虎奏报说,战后由于谷泰统领不力,军队在山中迷了路,进入隆冬又遇风雪,士兵没有吃的,死的死,跑的跑,最后只剩下三千余人。谷泰自认失职,在刀口山畏罪自杀。
  下元卿院曾经意欲立案彻查此事,但时寅虎上书曰:“众将为国离家奔赴战场,浴血奋战。如今朝廷却不信任得胜归来的人,叫众将再如何为国尽忠?”
  紧接着随时寅虎回到皇城这些兵卒联名上书,众口一词,与时寅虎所述无二。
  战后朝廷军队人数锐减,下元卿院迫于压力,处于无奈只好作罢。但因马军此战是险胜,因此并没有给时寅虎提为马军正都侯,这马军统帅的正位自从那时候起,便一直虚位以待。
  这一战让西陵国军力消耗巨大,再经不起大战。熠王为防止族和鴱族卷土重来,决定再度和亲,将一名宗室之女下嫁鴱族大族长,并同意互市。
  鴱两族自此未曾入侵西陵边地至今,直到前几日边地再报发现鴱两族行踪。
  李仕明看到这里,眉头紧锁,“啪”的一声合上了手中的卷宗,站起身走出中堂,来到院中,站在那里屏气凝思,心中充满疑云。
  那七千名士兵定是全都死在了从五蛮溪战场回皇城的路上,包括谷泰在内。
  活下来的三千人都是时寅虎的亲信随从,这是毋庸置疑的,否则在朝廷决定彻查此事时,不会如此多人众口一词地反对。
  但是这些士兵是否真如时寅虎所说均是因为天气恶劣、饿死逃跑?还有谷泰,他真的是否是畏罪自杀,还是其中另有蹊跷?
  李仕明心里隐隐有种直觉,无论个中原因为何,都跟时寅虎脱不了干系。
  就在这时,正德殿的上空忽然炸开了一朵绚烂的烟花,接着一朵接一朵,绚丽缤纷,照亮了整个夜空。
  李仕明静静地看着,他的心却忽然不平静起来:这举国同庆、欢度除夕的景象,曾经对他来说就是个梦。
  他想起自己出生的地方,时逢战乱,无处安身。他本生于于富贵人家,但父母惨死,船厂也关闭了。他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小小年纪,流离失所,所到之处,看见的尽是哀鸿遍野。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任人宰割,那是怎样一个时代?
  李仕明想起不堪回首的往事,不知不觉眼眶微红:这西陵国到底是虚幻的,还是真实的?又亦或是他的一个梦?
  烟花散尽,夜空已经寂静许久了,他才从自己的回忆中清醒过来。
  御书院中安静得连掉一根针都听得见,李仕明环顾四周,只见庭院深深,月光皎皎。
  他还在西陵。
  既然在西陵,那就要在西陵生活下去,还要过得好。
  他深呼吸了几口气,觉得头脑冷静多了,又回想起方才的鴱两族之事,略加总结,得出了几个结论。
  首先,当年谷泰和他的军队是如何全军覆没的,这是个谜。其次,如此来看,熠王并不是个有为的君主。第三,这西陵国的军队绝对是个问题。西砚心里也再清楚不过,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要改。第四……
  李仕明想到这第四点,心绪暗涌,背着手在院中来回踱步:调整军内设置,整顿军务,首先就要从民间招募精兵。这第四点,就是要想尽办法让袁长志负责招募,建一只拥立他的军队,尽快让他握有兵权。
  他仰头看着夜空,天地苍茫,此刻只有那一轮明月陪伴着他。
  李仕明心中暗道:“我背井离乡,无牵无挂。在这西陵国茫茫大地之上,以天为棚,以地为床,尽可一展身手,至极不过生死,又何以为惧?若袁长志肯与我联手,便有望在这西陵成就一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