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师巨星-第1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华国内的这些民乐专家现在已经很少创作作品了,他们现在的精力主要都放在了教书育人方面,当然,他们也都肩负着一个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发掘并整理国内一些民歌,然后将这些民歌系统的归纳好了,如果有条件的,甚至都会改编成合适的演出曲目,将这些民歌发扬光大。

宗师现在所写的这首《茉莉花》,在前世华夏的民歌界,那可是真是大名鼎鼎。

这首著名的民歌,在前世先后在港岛回归华夏祖国的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燕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在华夏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华夏及世界广为传颂,是华夏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华夏的第二国歌”。

这首著名的民歌曲谱,据说是出自清朝道光时期的《鲜花调》工尺谱,而《鲜花调》最早则是发源于明朝。

在这个世界,没有清朝这个朝代,但是却有明朝,因此《鲜花调》早在大华建国之前就已经有了,只是因为没有经历过清朝,因此《鲜花调》并没有被最终汇总并谱写出最终的《茉莉花》。

在前世,这首著名的《茉莉花》也是在解放之后的1957年被著名作曲家何仿先生,在其整理收集的《鲜花调》民歌曲谱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这一世,何仿先生不曾出现,因此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自然也就不曾出现过。

这些东西,宗师已经了解过了,因此他才敢在这里写出这首《茉莉花》。

《茉莉花》的曲谱并不长,歌词也不多,因此宗师仅仅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将这首民歌写了出来。

看到宗师写完,吴老如获至宝般的将词谱抢了过来,一群老家伙也都统统围了上去。

那些正在埋头书写的年轻人,在看到各自的老师们都围观一个“新人”的词谱,心中虽然是各种羡慕嫉妒恨,可也没办法。

这帮老专家别看岁数都很大,可他们的教学态度却是极为严谨的。谁家的弟子要是敢在这个时候不安心创作,面临的绝对是老师们劈头盖脸的痛骂。

完整的词谱在手,而且宗师也已经完成了创作,因此这帮老家伙们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顾虑了,拉着宗师一起,逮着这张谱子就探讨了起来。

“小宗啊,我看你这张谱子是需要用四种乐器演奏的?”吴老问道。

宗师点头说道:“没错,是四种乐器。我认为,既然是民歌,那么就应该用咱们大华独有的民乐乐器来演奏,才能配得上民乐的称号。所以在创作之初,我就打算用二胡做主乐器,然后古筝、竹笛和琵琶进行合奏。嗯,再说的确切一点,这首曲子应该可以算是民乐中的二胡协奏曲。”

几位老人都满意的点了点头,他们都是专家,自然看得出来这首曲子用二胡演奏时最为合适的。

张挺张老问道:“小宗,你这首曲子应该是在江州南部某些地区流行的一些民乐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吧?”

“是的,其实去年年初的时候,我曾经去过一趟江州的金陵,我有一位同学家就是金陵的。在金陵的那几天,我们几个曾经去金陵附近去游玩,在一个小镇上,我就听过一个老艺人用二胡在弹奏一首当地的小曲,我当时觉得挺好听的,就听完了整首曲子。”

顿了顿,宗师继续说道:“这首小曲儿和当地的民风民俗非常的切合,我曾经试图将这首小曲儿改编成为一首交响曲来着,可惜却始终没有什么眉目。我可不想将这名一首好听的小曲儿改编成为一个四不像。可是今天在这里,我的灵感忽然来了,于是就以那首小曲儿为基础,创作出了这么一首曲子。我本人是比较满意的。”

钱老在一旁呵呵笑道:“小宗啊,这首曲子何止是光你一个人满意,我们几个老家伙看了也都非常满意!”

吴老说道:“没错,小宗不仅给我们创作了一首经典的民乐,最关键的是,他的这种发掘并整理民间乐曲的行为,可是为我国的民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啊。”

宗师谦虚的说道:“吴老您过奖了,这些活儿我觉得是要是咱们大华的音乐人,都有责任来做。我只不过是稍微注意了一下而已。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东西早就已经存在,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到而疏忽了,只要我们稍微用点心,那么很多经典都会被我们发掘出来。”

吴老鼓掌笑道:“小宗这话说的太有道理了。诸位同仁,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可不小啊,堂堂大华上下五千年,纵横两万里,国内民族上百个,其中有多少民族的精粹都藏于民间?我们这才发掘出来多少?正如小宗刚才所说的那样,很多经典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因为粗心而疏漏了。”

钱老也叹气说道:“是啊,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古老的民族精华啊,比如说我们小时候唱的儿歌,其实有很多都是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族精粹啊。”

宗师说道:“钱老说的很对,同样是在去年我去金陵的时候,曾经听过说书人说过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咱们大华流传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梁山伯和祝英台》,那位说书人在说书的过程中,曾经哼唱了一段小曲儿,我感觉非常好,回来之后曾经思考了很长时间,现在稍微有点感觉了,我想在这里把这首曲子写出来,请各位大家斧正一下。”

“好!”吴老非常肯定的说道,然后他又看着四周的这些老伙计们说道:“小宗现在还算不上咱们民乐界的人,可是小宗竟然也有这份心,这真是让我们这群老家伙感到难堪啊!所以,我们这帮老家伙以后可要多努力喽,否则要是让人家小宗把咱们盖过去,你说咱们这群老家伙的脸皮往哪儿放啊!”

几个老专家都是笑呵呵的点头称是。

宗师拿过了纸和笔,略一沉吟,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字——《梁山伯和祝英台》。

PS:稍微说一下更新吧。孩子昨天刚出院,小墨以为可以轻松一下呢,结果忽然发现竟然已经到了年底了。因为孩子的病,家里什么都还没有准备呢,公司也积攒了一大堆事物,小墨差点抓狂。。。。。。

因此,这几天就保底更新了,小墨实在是没有办法了。还请各位大大谅解!

第二六二章中西合璧

宗师刚才所说的那些托词,纯粹就是胡说八道。

他哪儿在金陵听过什么说书人唱小曲儿啊,他纯粹就是为了自己搬运这首著名的民乐找借口。

在前世,《梁祝》这首民乐那可绝对是如雷贯耳的华夏经典民乐,其地位和传唱度甚至一点不比刚才缩写的那首《茉莉花》低。

在前世,《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是华夏流传的相当广的一则民间故事,和《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以及《牛郎织女》一起,被誉为华夏四大爱情故事。

同时,《梁山伯和祝英台》还被誉为东方世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想而知这个故事流传的是多么的广。

而在前世,根据这个凄美的故事改变而来的曲目又很多,但要论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那首被著名音乐家何占豪先生和陈钢先生共同整理并改编而成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了。

事实上,前世华夏人民耳熟能详的那个《梁祝》的旋律,就是来自于这两位作曲家的那首《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不过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而且也都是大华民众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但却并没有关于这个故事的民乐出现。就算是有,也无非就是一些小曲儿罢了,哪儿会出现像《梁祝》这么经典的曲子?

因此,当这几位老专家听说宗师将会为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谱写一首民乐的时候,哪儿还能不上心?

这些老家伙再次围了上来,只不过当他们看到宗师谱写的曲谱时,眉头都皱了起来。

“这个小宗这是搞什么鬼?不是写民乐吗?怎么好好的成了交响乐了?”

这些老头们都是音乐方面的专家,虽然是搞民乐的,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懂西方音乐。

宗师现在写的这个曲谱,明显就是交响乐的总谱。

不过这些专家们虽然心里有些不满,但在看到宗师写的这张总谱内竟然出现了二胡的身影,而且二胡演奏的分量显然是非常足的,因此这些老专家们都意识到了什么,纷纷停下了抱怨,开始再次仔细观看起来。

前世的这首经典的小提琴协奏曲,那可是长度足有二十六分钟的长曲目,其长度就是一首真正的交响曲的长度。

宗师当然不可能将那么长的总谱全都写下来,要是真写下来的话,那最起码得写个六七十张白纸。

因此宗师只是把《梁祝》中最经典、最脍炙人口的那一段写了下来。

可即便是这样,这份总谱宗师也足足写了八张白纸。

待到宗师放下笔,几个老头都纷纷按捺不住问了起来。

“小宗,咱们这是要创作的民乐啊,你怎么搞出来一个交响曲呢?”

“是啊,虽然你这份总谱看起来好像是二胡协奏曲,可这毕竟不算是民乐的范畴啊。”

“小宗,我看你这份总谱,似乎没有完全写完整啊,是不是还有?”

……

这十多个老头一起发问,真的是问的宗师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最终还是吴老拍了拍手,制止了那帮老家伙的发问。

“我说,老伙计们,你们先别问了,咱们让小宗自己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再问。”

宗师冲着吴老送去了一个感激的眼神,这才定了定神说道:“各位前辈,首先我要说的是,这首曲子现在还不是很完整,虽然我心里已经有了大体的框架了,但要是在这里把这份总谱完全写下来,那最少也得需要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因为这首曲子在我的想法中,是一首差不多有二十五六分钟的长篇曲目。”

“嘶……”听到宗师这么说,几个老专家全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们当然清楚这个长度意味着什么。

宗师笑了笑继续说道:“这首曲子原本在我的构思中,应该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只不过今天我忽然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