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设想一下,如果日本海军用的不是二十艘常规潜艇,而是二十艘攻击核潜艇,战局会是个什么样子?至少可以肯定,日本海军在反潜作战时不会那么被动,特别是在岸基反潜巡逻机到达不了的远海,二十艘攻击核潜艇足以让俄罗斯海军望而却步,也足以让俄罗斯海军放弃战略封锁的念头。
受此影响,在日本海军的重建大纲中,发展攻击核潜艇成为重中之重。
从技术层面上讲,日本肯定能够建造攻击核潜艇。在日本海军提出的一份发展计划中就明确提到,可以在“苍龙”级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放大,安装一座自然循环压水堆,建造一种排水量在五千吨左右的攻击核潜艇。虽然这种攻击核潜艇的性能不会太先进,特别是受过小的排水量影响,在反潜作战方面的能力肯定有所欠缺,但是却能解决有无问题,同时为日本海军在未来海战中提供更多的选择。
问题是,建造攻击核潜艇与建造核动力航母都要突破宪法中“无核条款”的限制。
即便军国主义集团已经掌握了日本国会,可是在露出其真实面孔之前,仍然得遵守战后制订的和平宪法。
受此影响,日本海军成为推动日本“有核化”的主要推手。
用一些日本海军将领的话来说,是俄罗斯的核潜艇让日本输掉了这场战争,那么日本就得拥有核潜艇,以免输掉下一场战争。
一时之间,日本是否建造核潜艇,以及建造多少核潜艇,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第二百七十四章 战争阴云
日本海军的万丈雄心,对正在进行的停火谈判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日本当局的这些作为,让作为调停方的大陆改变了战略,与俄罗斯越走越近。
虽然以当时的情况,谁都知道日本会在战败后扩充军备,而输掉战争的方式,会让日本不可挽回的走上军事化道路,发展核武器成为日本的当然选择,但是落到事实上,日本的举动仍然很难让其他国家接受。
别说大陆,连韩国都无法接受。
在日本海军提出了未来十年发展纲要之后不久,韩国总统就明确表示,如果日本走上了有核化道路,韩国将不得不考虑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采取更加有力的手段,保护韩国的根本利益。
把韩国牵扯进来,美国自然就坐不住了。
至于俄罗斯,更加不可能熟视无睹,因为北方四岛问题悬而未决,就算已经取得的胜利能为俄罗斯获得一段时间的和平与安定,可是谁能保证,几十年后,当日本重新强大起来会不会再次找俄罗斯的麻烦?
可以说,当时谈判已经受到影响,甚至有可能谈甭。
直到利川小次郎回到东京,亲自出面表示,日本不会突破和平宪法中“无核三原则”的相关限制,俄罗斯才答应继续谈判。
只是,问题并没因此得到解决。
虽然在谈判期间,日本海军的气焰不再那么嚣张,也没人提到建造核潜艇,但是日本当局没有放弃这方面的努力。
就在日俄两国签署了停火协议后不到一个月,日本国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
可以说,以当时的情况,没人可以阻止日本发展核潜艇与核动力航母。
相对而言,在谈判期间,日本空军的动作更大。
虽然在这场冲突中,日本空军的表现比海军好得多,从始至终都掌握着战场制空权,把俄罗斯空军打得落花流水,大部分损失都来自于对地攻击与护航作战,在空战中被俄军击落的战斗机寥寥无几,但是日本空军暴露出来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严重缺乏打击能力。
残酷的战争证明,制空权很重要,而充分利用制空权更加重要。
虽然在整个冲突期间,日本空军利用性能先进的F…22J,以及大量支援飞机,掌握着战场的绝对制空权,让俄罗斯空军无所作为,但是在没有合适的对地攻击机,以及合适的对地打击弹药的情况下,日本空军没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设想一下,如果日本空军拥有像F…15E与“狂风”IDS这样的攻击机,而且拥有JDAM等专用对地攻击弹药,战争结局肯定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说得直接一点,只要日本空军能够充分利用制空权,在俄罗斯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战斗群、以及北方舰队的攻击核潜艇到达太平洋之前,日军就登上了北方四岛,甚至打下了北方四岛。到时候,日军完全可以把三支舰队抽调出来,并且派遣更多的反潜巡逻机掩护生命航线,甚至有能力组织起一支足够强大的打击力量,对付俄罗斯海军的航母战斗群。打到这一步,俄罗斯很有可能在对日本进行战略封锁之前主动求和。
受此影响,在日本空军提出的发展纲要中,着重强调了打击能力。
按照日军空军提出的发展规划,在未来十年之内,除了继续采购一百多架F…22J,充实制空战斗机部队之外,还将大力采购F…35,并且在独立研制、或者另行采购一种具备强大攻击能力的多用途战斗机。
问题是,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难度并不小。
从现实来看,日本空军的最佳选择是已经量产了的F…35A,而不是为海军陆战队研制的F…35B,因为这种战斗机为了安装升力风扇,缩小了内部弹舱,使得在执行攻击任务时最多只能携带两枚五百磅级的制导炸弹,无法携带大型弹药。更重要的是,F…35B的内部油箱也偏小,在满载弹药的情况下,作战半径仅有八百公里,比F…35A短了两百公里。像日本这种国家,对多用途战斗机的作战半径肯定有较高的要求。
显然,日本购买的F…35B战斗机,并不适合日本空军。
再次购买F…35A的生产许可证,花费肯定不小,而且得购买新的生产线,或者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改造,投入非常巨大。
除掉F…35A,日本还能从F…15E、F/A…18E/F与“阵风”中进行选择。
相对而言,F…15E过于老旧,即便进行现代化改装,也很难适应未来战争,而且韩国已经装备了这种战斗机,如果日本再采购F…15E,肯定很难用来对付韩国。F/A…18E/F虽然比较新,各方面的性能也比较突出,但是作为标准的舰载战斗机,连美军都在考虑用更加先进的战斗机将其替换掉,日本更加不会考虑了。至于“阵风”,暂且不说法国会不会出口,或者会以多少价格出口,日本引进的话,都得重新建立一套适应法制装备的后勤保障系统,导致整个装备与维护成本偏高。
自行研制,难度可想而知。
虽然日本的航空企业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提出了一些很不错的设想,但是对于一个基本上没有类似经验的国家来说,要以这么高的起点研制一种性能突出的战斗机,难度肯定非常大。
选来选去,日本空军最终还是把目光落在了F…35A身上。
谈判期间,日本当局就多次与美国接触,希望能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引进F…35A的生产许可证,并且对F…35B与F…35C的生产线进行改进。
除此之外,日本空军还把目光放到了已有的F…22J身上。
得知美国在改进F…22A,以满足空军的作战需求,研制出一种用来全面替代F…15E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之后,日本当局立即表态,可以以联合研制的方式参与进去,并且答应提供足额的研制经费。
暂且不说美国会不会答应日本的请求,仅仅获得多用途战斗机,仍然无法解决问题。
对日本空军来说,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合适的攻击弹药。
在轰炸北方四岛的战斗中,日本空军损失了将近一半的F…2,战斗整个冲突期间总损失量的一半以上。归根结底,就是缺乏适合的弹药,让日军战斗机不得不挂着非制导炸弹与射程仅有几公里的激光制导炸弹,冒着俄军地面防空系统的威胁,在极近的距离、与较底的高度上投弹。
如果当时日军拥有合适的弹药,肯定有机会打上北方四岛。
受此影响,日本空军在大肆宣传采购新式多用途战斗机的时候,也在努力获得对地攻击弹药。
与之相比,这方面的问题就简单得多了。
除了从国外采购之外,日本有足够的能力在短期内研制出性能先进的对地攻击弹药,甚至有能力研制出空射巡航导弹。
事实上,日本也在这么做。
不管怎么说,弹药是消耗类物资,平常的储备量不会太大,而在战争中的消耗量却非常惊人。别说对地攻击弹药,即便是对空弹药,消耗量也非常大。比如在采购F…22J时,日本从美国购买的一千二百枚暧M…120D与六百枚暧M…9X就消耗了一大半,迫使日本不得不在冲突结束之后,紧急订购了一批。
如果日本在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就得建立一套足够强大的弹药生产体系。
与空军相比,日本陆军的未来规划就简单得多了。
事实上,在这场冲突中,日本陆军根本没有获得上台的机会。虽然在冲突爆发后,日本陆军立即进入战备状态,随后部署在北海道的第九师团的部分作战部队搭上登陆舰,开赴北方四岛海域,但是直到冲突结束,日本陆军都老老实实的呆在登陆舰上,没有获得与俄军交战的机会。
因为没有参战,所以日本陆军存在的问题并没暴露出来。
只有一点,引起了日本当局重视,即日本缺乏一支能够伴随舰队作战的两栖部队,即没有海军陆战队。
在专职防御的时候,日本不需要进攻性的海军陆战队。
只有在对外扩张中,陆战队才能发挥作用。
在这个问题上,日本当局的态度非常谨慎。可以说,建立海军陆战队造成的影响,不比发展攻击核潜艇差多少。谈判期间,日本当局没有做出相关决定,而是等到与俄罗斯签署了停火协议之后,才把建立陆战队提上日程安排。
看得出来,日本不仅仅在弥补冲突造成的损失,还在大力扩充军备。
虽然在冲突结束之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