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10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去天都山,葛怀敏说白了就是去蹭功劳的,与陇右五军争功他还不配。这是他世事通达,跟任福那个愣头青不同,对自己的身任看得很明白。
  见葛怀敏一说就通,夏守赟心中暗暗点头。真不愧是名将之后,对朝中这些弯弯绕绕明白得很,倒是省了自己不少口舌。卓罗城一战让徐平声望在陕西其他帅臣之上,等到后来建都护府主动交权,再到天都山意料之外的大胜,其地位已经牢不可破。如果是这个时候徐平提出三路兵马会战天都山的方略,夏守赟就不敢强行反对,来白豹城了。他敢拒不从命,朝廷会立即把他调走,而且还会被朝里众臣大批特批,仕途就此完蛋。
  带着欣慰的笑意,夏守赟道:“不能与陇右诸军争功,但也不能没有作为。此去不指望大的功劳,只要能够压过泾原路的任福,便就是功德圆满。”
  葛怀敏连连点头,表示自己领会了夏守赟的意思。比不过徐平所部也就罢了,如果再连任福这样一个起自行伍的老粗都不如,自己将来的地位堪忧。
  指着桌子上的地图,夏守赟道:“你自庆州出发,取道原州、彭阳。到镇戎军后,驻乾兴、天圣、东山三寨。这三寨离得近便,连成一体,足以自固。我估计任福那个莽汉多半会驻镇戎军,你不要与他抢,由他便了。昊贼出天都山,无非是要沿葫芦种北去韦州,哪怕一时南下也只是虚晃一枪,终究还是要北去的。那三寨正在其侧背,候昊贼北逃,你尾随而追。如果陇右诸军能从西寿监军司截断番贼北去道路,你可立大功!”
  葛怀敏一惊:“太尉意思,陇右要破西寿监军司了?依着这些日子的战报,他们一直在那里与番贼对峙,并无大战,不是已经无力攻敌了吗?”
  夏守赟笑着摇头:“此为徐都护缓兵之计而已!若不是他们能做到这些,吕相公又如何会下此指挥?这份札子一来,我定断定,数日之间陇右必破西寿监军司!”
  葛怀敏点了点头,终于彻底明白了现在的局势。依着陇右徐平打仗的风格,在西寿拖拖拉拉了这么多日子,后边的进攻必然迅猛。已经可以想见,接下来陇右对天都山的进攻必然会如狂风暴雨一般,去得晚了还真就捞不到功劳了。
  如果,在陇右堵住元昊大军北归道路的时候,自己带着人马从后面攻上去,能取得什么战果真地难说。一不小心,就把元昊抓住了呢?想起这些,葛怀敏不由激动不已。


第214章 蜡丸
  三角城都护府,徐平和王凯仔细推敲着战事细节。西寿监军司只剩最后一击,徐平让桑怿把攻势缓了下来,先清理已占领地区的番贼生羌。同时命冯诰的巡检司抓紧时间扩充人手,前去把防守的任务接下来。与此同时,高大全对天都山南院的攻势更加猛烈。
  这是缓兵之计,防止元昊在陇右准备完成之前,不顾一切地从天都山逃跑。这计策并不高明,明眼人都能够看出来。不过人终是有侥幸心理,看出来是一回事,能够痛下决心放弃一切却不那么容易。这计策达到了效果,元昊对于出天都山一直犹豫不决。
  坐回椅子上,徐平出了一口气道:“桑怿等了大半个月,就是为了让张亢和曹克明所部能够赶上来。现在他们终于到了屈吴岭左近,时机合适,就可以先打掉窦维吉了。”
  王凯道:“谭虎所部机宜司,这些日子一直在查看唐时萧关县一带地势,再等一两日便可绘出详细地图来。不如等到地图出来,再让桑怿、张亢和曹克明攻灭窦维吉。”
  徐平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耽误一两天,有地图就可以弥补,而且有了地图之后对以后的战事很重要,这是长久有利的事。
  正在这时,谭虎从外面进来,叉手唱诺:“都护,泾原路派信使来,正候在外面。”
  “信里说什么?拿来我看。——对了,好生安置来使。”
  听了徐平的话,谭虎道:“回都护,信使带的是蜡丸,一定要见了都护面呈——”
  徐平吃了一惊。自己在西北近两年了,这还是第一次碰到用蜡丸传递军情,想来非常紧急,忙命谭虎带人去官厅。
  蜡丸与密信的特殊加密形式一样,是宋军一种制度化的传递军情的方式,非是特别紧急、非常重要的信息,不用这种方法。中国这片土地上打了数千年的仗,不管战场上的作战方式、武器装备,还是沿边烽燧、军情传递,都已经形成了非常详细的制度。这个年代只是受制于技术水平、制度管理,水平落后,在细节上反而详备。
  到了官厅,就见有七八个人站在那里,全是附近山里蕃民的打扮,想来他们是改装潜行而来。这些人都是严选出来的,就连神态都跟山民一般无二。
  见到徐平,几个人一起叉手唱诺。人群后面的一个壮年汉子上前,对徐平行礼:“泾原经略司准备指使刘易,拜见都护!”
  徐平看这个人面目平平无奇,但却自有一种强悍干练的气质,想来是韩琦精远出来的人物。让几人免礼,徐平道:“本官陇右都护徐平,若有韩经略蜡丸,可以面呈。”
  刘易退后一步,向谭虎叉手:“机宜权借利刃一柄予我。”
  谭虎向卫士要了一把解腕尖刀,又命取了一碗烈酒来,交予刘易。口中道:“这酒可助胆气,而且让人不那么疼痛,壮士先饮一碗。”
  刘易笑道:“机宜好意,在下心领。且取了蜡丸再饮不迟!”
  说完,接过解腕尖刀,把自己左腿的裤管划开,露出大腿来。他的腿上明显有一道伤疤,微微鼓了起来。轻“嘿”一声,刘易手起刀落,把那鼓着的地方划了开来。
  一边的卫士早已取了大盆在一边,接住刘易腿上不断流下的鲜血。
  刘易神色不变,伸刀一剜,把藏在里面的蜡丸取了出来,顺势放进下面盆里清洗。
  这么多年以来,徐平三教流的人物见得多了,特别是在军中,对于人身上的这一股狠劲早已见怪不怪。不过这个刘易整个过程中面色不变,还是让人佩服。
  把蜡丸放进盆中水里,刘易才接了那一碗酒来,仰头一口喝下。还了碗,向谭虎叉手行礼:“谢机宜好酒!”
  谭虎点了点头,让等在一边的军医上前包扎。
  蜡丸是写好之后用蜡包裹,以防水湿,而后由送信人缝进自己肉里。这种办法送情报代价不小,当然保密性也高,除非碰上特殊的意外,不然多能安全送到。
  谭虎取了蜡丸,去了蜡衣,交到徐平手里。
  徐平接过来看了一遍,信里原来是韩琦向自己说明泾原路对天都山的布置。因为时间紧急,两路中间又有六盘山阻隔,山中多生羌,只好采用这种办法。如果按照正常的公文传递路线,绕到小陇山去,则路途过于遥远,就没有了时效性。
  看罢信中内容,徐平对刘易道:“你来时,韩经略还有没有其他吩咐?”
  刘易叉手:“经略言,军情如火,公文往返已经来不及。都护如果有吩咐,可径送任福军中,或送经略司参军耿傅处,他们自会遵令而行。”
  徐平看了看谭虎:“若是我这里前去送信,以何为记?”
  刘易指着身边的一个中年大汉道:“韩经略已经备了人手在这里。在下负责送密信来都护处,取出信后,身上有伤,急切间不能再纳蜡丸。这一位与我同是经略司准备指使,名为董士廉,可以送信。董兄与都护军中大将刘沪相识,是靠得住的人。”
  徐平点了点头,心中隐约猜到了这几个人的身份,让谭虎先带这几个人下去休息。
  准备指使是经略司属官,按照正常编制三人左右,以供奉官以下小使臣充。不过战时经略司可以自辟属官,给一些不在编制内的人安上这么个名头而已。最开始见到刘易徐平就有一种感觉,等到说起董士廉认识刘沪,徐平就明白这几个人其实是关中游侠。
  关中多游侠儿,这些人不愿受到约束,又喜好功名,大战一起,很多人便到边路帅府大将以及要害关隘处,谋一个差使。如果有了军功在身,借此谋一个出身。
  这种人很多,其实未叛宋前的张元和吴昊也是。他们的反叛也正说明了游侠的一个特点,即热心于功利声望,对国家、民族的意识却相对淡薄。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徐平这里收留的这种人很少,偶尔来的几个,多被徐平安排在了纳质院做教头,偶尔帮着秦州衙门做些杂事。但在其他路,这种人非常不少,名头最大的姚嗣宗甚至来往于几路帅府。
  帅臣收留这些游侠人物,倒也未必是多么看重他们的能力。更重要的原因,是不希望因为自己怠慢,导致他们跟张、吴二人一样叛国投敌。
  董士廉和刘易跟以前的张元、吴昊一样,常年在边境地区游走,希望得到边疆将帅的赏识,立军功搏出身,也是由此认识刘沪。韩琦派他们做信使,倒是人尽其材。


第215章 统一指挥
  回到帅厅,徐平把韩琦的密信交给王凯,让他带人把任福的行军路线在地图上标出来。
  徐平知道韩琦的意思,他还是对任福不放心,自己又无力做具体安排,通过这种方式把指挥权交给徐平。两军隔着六盘山,来往不便,但军事上相互隔绝,各干各的,更多还是因为制度上的因素。倒不是朝廷担心边疆帅臣权力过大,从一开始,让夏竦任陕西经略使,到后面让夏守赟任陕西都部署,朝廷都想有重臣宿将统一指挥西北战事。后来还是分成几路各自作战,是因为在实际上操作上,没有办法统一指挥军队作战。
  统一指挥不是设一个大官统管就可以了,要有制度、人力、组织上的保证,此时的宋军缺的恰恰就是这些。哪怕在徐平前世,统一指挥最重要的也不是任命一个总司令,而是设置指挥的司令部。这个司令部设起来了,才有选合适的人任指挥官的问题。
  带着将校把任福的行军路线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注明里程,军队人数,路上粮草,王凯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