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4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塘河流是庄里的财产,庄客和佃户来钓鱼没人说什么,拿网还捕就说不过去了。再说也不能拿出去卖,捕多了也没有用。
  经过多年整治,除了一片徐平特意留下来的沼泽,其他地方的水都已经退了去,形成了不少河流和池塘,鱼虾等水产极多。平时人们在几条小河里钓一钓就够打牙祭,这种大池塘无人来打扰,里面的鱼早不知道长到了多少斤了。
  小船调转头,拖着网慢慢向岸边靠近。也不知道网住了多少渔获,只觉得沉重无比。
  压着岸边的芦苇和荒草,小船靠近岸边。
  孙七郎从船上一个大步跨下来,招呼旁边的庄客:“快点过来,帮着拉一拉网!这一网要都是鱼,不是网住了石头,尽够我们庄上用的了!”
  岸上的几个庄客飞快地跑过去,一起帮着起网。
  孙七郎跳进水里,从网中间顺手一捞,一声大喊,一条近十斤重的大青鱼便就被扔了到岸上,在草丛中拼命地蹦来蹦去。
  “果然是鱼!这一网足够庄上吃了!”
  孙七郎一边叫着,一边在水里指挥着庄客把网死死拉住。
  徐平和方偕、曹颖叔站起身来,走到岸边观看。
  此时北方人吃鱼不多,也不懂做法,任由塘里的鱼长到这样大。徐平庄子上还有一二十户从江南来的种稻人家,教了庄客不少鱼的做法,也还是没有改变风俗。
  听见这里的叫喊声,王拱辰等人急匆匆地赶回来,看着草地上蹦来蹦去的大鱼,都一起道:“好大的鱼,没想到这塘看着不起眼,竟然养出如此大鱼!”
  徐平静静地站在岸边的大柳树下,没有上前,也没有说什么。渔业技术在这个年代基本没有实用价值,江南的大城市附近还有人捕捞野生鱼苗养殖,长江以北就没人做了。人口还少,由于黄河泛滥形成的陂塘河汊又众多,野生的鱼就足够人们食用。
  而且由于生活习惯,北方人也很少吃鱼,也吃不来鱼。如今就是在开封城里,能够似模似样地做个鱼菜的酒楼都很少见,小地方更加不用说了。
  不过随着江南人到京城为官人越来越多,对鱼的需求也多起来。或许等到什么,可以考虑到京城里开个小饭庄,做鱼也是特色。
  看了看站在人前兴高采烈的王拱辰,徐平暗暗点了点头。王拱辰现在这样子也不是办法,家里只有寡母,兄弟又多,靠他一个人的俸禄,怎么也宽裕不起来。等过了这一阵子,自己不那么忙了,可以考虑与他家一起合开家店,帮补他一下。
  要不了两年,王拱辰也该成亲了,也要出去外任了,到处都要钱。状元郎找个大户人家的妻子不难,也能带来丰厚的嫁妆,但靠女人总不是办法。


第175章 农事八字
  院子里点起了一堆篝火,周围还插了不少的火把,照得如同白昼一样。旁边的案几上,排列着各种各样的盘碟,里面盛着用各种方法烧的鱼。
  北方人是吃鱼很少,但徐平庄上毕竟有江南人,还有徐平从前世带来的记忆,做鱼的手段自然不是周围的村庄可比。把鱼打回来,轻轻松松地就做了一桌全鱼宴。
  火光中,来的几位客人都满面红光,吃得满嘴流油。他们都从没有见过如此丰富多彩的鱼的吃法,就是几位江南人,也大呼过瘾。
  徐平端起杯子来喝了一大杯茶,一口咽下肚下,对众人道:“我酒喝得多了,有些上头,先回去歇息了,诸位只管尽兴!”
  李觏急忙站起身来,要过来扶住徐平。
  徐平摆了摆手:“不必了,你在这里陪着几位官人,不要冷了场。再者,有这样的机会也多请教请教学问,这种机会可不容易碰到。”
  李觏点头称是。
  今天地陂塘边,见到渔获丰富众人都是大喜过往,李觏也借着机会请教一回。不过到底那时候都心不在焉,说得并不详尽。等一会酒足饭饱,正是李觏的机会。
  辞别了众人,徐平由个庄客带着,回到自己从前住的小院去。
  大树遮住了星光,院子中显得有些阴暗。
  徐平让庄客把煤油灯放在石桌上,对他道:“你回去吧,我一个人在这里坐一坐。”
  一切还都是当年的样子,树下的石桌石凳,旁边的小厨房,小厨房外面的那个小小的煤球炉。不远处当年晾酒曲的棚子里,好像还在散发着酒香。
  物是人非,徐平坐在石凳上,看着这熟悉一切,有些恍惚。
  就是在这个小院里,徐平开始了在这个世界的生活。从开荒种地,到养牛养羊,再到酿酒制糖,读书写文章,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
  那个时候的生活单调而无忧无虑,没有现在这么多烦恼,以前并没有觉得有多么珍稀,然而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看着那个小小的煤球炉,徐平突然有些想秀秀了。
  当年那个小女孩抱着个小包袱走进了自己的生活,去年又抱着小包袱走出了徐家,进来的时候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出去的时候已经是大姑娘了。
  现在的秀秀变了很多,人变得开朗,也变得稳重起来,就是在徐平面前,也能从从容容地谈着生活。如今的秀秀已经撑起了自己的家,弟弟在国子监读书,父母做点农活也不劳累。没有了在徐家时的锦衣玉食,粗茶淡饭却过着踏踏实实的日子。
  或者这才是秀秀想要的日子,最少来见徐平的时候,她总是开心的。
  然而在徐平心里,秀秀总是那个抱着小包袱坐在他门前台阶上的七八岁的小女孩,好像永远都长不大。然而不知不觉间,秀秀还是长大了。
  叹了口气,徐平转身看了看院子里的一切,想着以前那些日子,有些出神。
  月亮升了起来,洒下斑驳的光在院子里,影影绰绰的。
  一阵凉风吹来,徐平猛地回过神来,看看四周,不知怎么再也坐不住。站起身来,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心神不宁。
  知道了自己回来,秀秀明天会来庄里看自己。这一年来,每隔一两个月秀秀都会见徐平一次,也没有什么事情,就是坐在一起说说闲话。就好像以前,秀秀高兴了不高兴了都喜欢在徐平面前唠叨,也不指望徐平安慰她,唠叨完了她自己就忘了。
  现在秀秀在徐平面前已经不说自己的事情了,说说天气,说说雨水,甚至说说地里的收成,就是不再提起她自己的事情,她自己的心情。
  走到门前,看着秀秀曾经坐过的台阶出了一会神,徐平摇摇头,进了屋子。
  到书房里把煤油灯放好,徐平在书桌前坐了下来。
  就是在这里,徐平教会了秀秀写字,教她读书,慢慢地变得不再像一个农家小丫头。
  现在秀秀还读不读书呢?徐平不知道,秀秀也绝口不提这些事情,好像她已经忘了。
  叹了口气,徐平提了纸张铺在了桌子上,研了墨,提起笔来,却不知道要写什么。
  就这么提着笔怔了好一会,直到一大滩墨落在纸上,徐平才回过神来,又叹了口气。
  有些人,有些事,只能存在回忆中,这屋子里就装满了回忆。
  笔落在纸上,过了好一会,徐平才写了一个“土”字。
  看着这个“土”字,徐平出了好一会神,终于暂时忘记了秀秀,想着自己要写的东西。今天在地里的谈话,让徐平决心写一本《农书》出来。有前世的知识,再加上这些年来自己的努力,徐平觉得自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这个年代也有好多本《农书》,最有名的自然是《齐民要术》,那里面包罗万象,记述也很精当。可惜的是,徐平觉得还是有些不系统。
  徐平对《农书》的编写也没有概念,想来想去,还是用前世学过的“农业八字宪法”为纲目,把自己知道的知识都编进去。不能包括的,再另行补充。
  这样编写或许不完美,但却能够系统地讲清楚农业的相关技术。
  五六十年代总结出来的“农业八字宪法”,其具体内容可以随着具体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以此为纲目,还是能够把农业技术大致讲清楚。
  第一字“土”,主要指土壤普查和土地的规划,及合理的耕作制度。当时主要指深耕,现在却没有必要这样强调,具体的耕作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第二个字“肥”,是指合理施肥,这个年代就只能使用农家肥了。
  第三个字“水”,指兴修水利和合理的灌溉方式,现在也大有可为。
  第四个字“种”,自然是培育和推广良种,什么时候都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第五个字“密”,合理密植,关键在合理二字。
  第六个字“保”,植物保护,主要是防治病虫害。
  第七个字“管”,当然是田间管理,中耕除草之类,也至关重要。
  第八个字“工”,各种农具的改革,徐平正在做。
  徐平打算以这八个字为纲目,写本《农事八字》的农书,把自己的农业知识写出来。


第176章 一日两待制
  剩下来的两天平平淡淡,王拱辰和欧阳修等人由李觏陪着在庄子周围游玩。此时正是春季,到处繁花似锦,也不会单调。借着这个机会,李觏也向他们请教文章。
  徐平抽出空来,专心写自己的《农书》,顺便问庄里的老农一些事。这处庄子在徐平手里发展起来,从最开始的土质改造,水利设施,积肥改进工具,徐平都曾亲手做过,过程比任何一个人都清楚,写起来得心应手。
  感觉得出来,欧阳修等人与徐平有些疏离。他们正雄心万丈,徐平这种低调做事的风格显然不中他们的心意。从西京幕府入馆阁,在他们看来正是大显身手的好机会,怎么可能再沉下心去学自己看不在眼里的东西?
  徐平也不放在心上,他一向抱着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只管安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至于别人怎么想,由着他们去吧。
  从中牟庄园回来,徐平用三司条例编修所的名义上了《新编条例》的初稿。实际上公吏的培训已经开始使用这套教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