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4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小县,衙门里要想过得顺心自然是要吃大户的,把乡间有钱有势的人抓来当差。世间重役莫过于里正衙前,这可不是说说的,尤其是衙前,要给县里的官员办各种事情,还要自己搭钱进去,一个不顺心就让你苦不堪言。想起前世看过的《水浒传》里宋江在县里做押司,还要跟父亲脱离父子关系,就是怕有事连累家里。
  就在今年,因为衙前差役惹起的事端太多,才刚刚改了两年之后如果无过犯,可以补为三司军将,从此吃上皇粮,由公人变成有编制的公吏。姚泽广来来去去用的这两个明显不是大户人家来服役的,徐平心里就觉得奇怪。
  不大一会,杂吏上了茶上来,姚泽广道:“待制见谅,这里偏远小县没有什么招待。这茶还是州里发下来作折支的,听说是用的邕州茶法,不知可合待制口味?”
  徐平知道这是方天岩行了新茶法后,京西路的北部用新茶代替了旧茶,一些地方贡物和官府科买的货物,便用这新茶做报酬,也流到了河阴县这里。
  端起茶喝了一口,徐平点点头:“这茶也还好,有清香气。”
  在一边一直没插上话的钟回好不容易找了这个机会,忙颤着声音道:“待制能够下得去口,不嫌弃我们粗鄙就好。”
  徐平见他已经到了年老昏花的年纪,笑着点了点头,没说什么。
  姚泽广忙活了一会,才安排妥当,两个杂役托了两盘几样蔬菜过来放到桌上,又取了两瓶酒开了,给众人满上。
  徐平看桌上的菜,都是常见的菜蔬,嫩藕竟然还做两盘装了。这个季节吃藕就已经是不应该,这里还当个宝贝拿来待客。
  姚泽广起身对徐平道:“鄙处偏僻小县,除了每年州里通判下来,多少年都再也没有上面官员到县里来。县中父老听闻待制光临,喜悦非常,不知——可否让县里的耆老过来同坐,聆听待制教诲?”
  徐平勉强挤出笑容,对姚泽广道:“这是好事,本官这次下来,自然该问民间疾苦,正要向耆老们讨教,来了同坐岂不正好!”
  姚泽广谢过,急忙让身边的人到外面唤人进来。
  迎接酒宴,照常规本就要有当地的长者和头面人物相陪,姚泽广还专门询问,这耆老只怕不是什么正当来路。徐平对这个地方的情况心里已经犯嘀咕,处处都透着跟一般地方不一样的古怪,自己只能加倍小心。
  不一刻,所谓的乡间耆老从外面进来。
  当先的一个是满头稀疏白发,走路发颤一不小心就被风吹走的老人,看起来也不知道多大岁数了,由一个年轻的后生扶着。
  后面两个,当先的晚名三十多岁的壮汉,满脸横肉,刚进五月的节气,他身上却只穿了件光臂坎肩,走路张着双臂,虎虎生风。别人一个看起来五十六岁的样子,头花开始花白,又黑又瘦,山羊胡子,惟有一双精明的小眼睛又黑又亮。


第33章 迷惑
  当先的老者到了桌前,向徐平行礼:“小老儿董加意,到今年虚活八十三载,乡中最长,见过待制官人。”
  徐平忙起身虚让,让这老者落座。人老为尊,在乡间活到一定的岁数,就成了人瑞,处处都有地位,这种场合更加少不了他们。
  董加意落座,他身后的大汉走上前来,拱手行礼:“小民童七郎,河北路怀州修武县人,六年前因遭天灾,流落到这里为生。自小在修武学的手艺,专会烧造一等瓷器,如今在县里有几个窖口。待制官人在县里但凡有什么使用,尽管吩咐小的。这小县地瘠民贫,只有小民这些手艺人家里才宽裕一些。”
  徐平点头示意,也让他坐了。
  最后的一个黑瘦老头走上前来,样子有些畏畏缩缩,一样对徐平拱手:“小民蒋大有,本乡本土人氏。祖上积德,历年积蓄,家里有些闲田,日子过得去。前年从开封府传来一等上好的稻种,称作‘鸡头米’,只有小民家田里种得有。待制官人在县里的一切吃食,都是小民操办。”
  徐平微微笑了笑:“好,也坐。”
  不用问,这个蒋大有就是孙丰年口里说的蒋员外了,本县一等一的大地主。不过这县里老老少少加起来就那么几千人,他这个员外也不过就是个乡村土财主。徐平来到河阴县的诱因就是他,先在这饭桌上认识认识也好,日后少不了要找他。最少孙丰年一家的事情,徐平是一定要查清楚的,不会半途而废。
  所谓“鸡头米”,是开封附近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口感极佳,京城里面最上等的米,价钱比平常卖的江淮来的米贵得多。徐平中牟的田庄一样种了不少,甚至对品种的改良还做了贡献,他家里平常吃的也是这种米。
  这小县城里连个唱曲的小娘子都没有,更加没有歌舞,几句客套话说完,酒菜上来,大家推杯换盏。徐平无心饮酒,只是推说路上劳累,饮了三杯便就停住。
  一顿饭草草吃完,董加意代表河阴的百姓向徐平献了本地物产,说了几句恭维的话,大家便就各自离去。
  姚泽广对徐平道:“待制,县衙鄙陋,住不下随行的人马。如果不嫌弃,离城不远的三皇庙地方广大,虽然破败了些,胜在殿阁众多。下官日常经常着人打扫,收拾得整洁,可以下榻,不知——”
  徐平道:“天时还早,住宿的事我们一会再谈。你和钟回随我来,我有话要问。”
  说完,当先进了后衙的客厅。姚广泽和钟回对视了一眼,不明所以,一起随在徐平的身后。在客厅坐下,徐平对站在身前的两人道:“这次出城,我本意先去巩县看洛河引水口,在八角镇遇上了你们县里的人,才改了主意。”
  姚泽广心里一紧,急忙问道:“不知道待制是遇上了什么人?”
  “一户姓孙的河阴县百姓,说是今年县里面大旱,生活不易,全家逃亡到开封府去。我这才知道今年黄河水道北滚,不从广武山下过了。”
  姚泽广出了口气,道:“不错,今年又是大旱,已经连续旱了三年了。县里田地多数受灾,没什么收成,有的百姓确实生活艰难。至于黄河,去年还挨着广武山脚下过,今年山脚下的河道见了底,一下子向北退出近十里路去。”
  徐平点了点头,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只要此事不错,自己不白跑河阴县一趟。
  沉吟了一会,徐平看着两人,缓缓说道:“不过,那孙姓人家虽然是逃亡,身上却无县里写下的搬迁文书。据他们说,这一季的地租已经交割完毕,县里却拖着迟迟不办证明文书。我问你们,是不是有这回事?”
  姚泽广的面上吃了一惊,口中道:“下官最近都在忙救灾的事宜,没有在这些事情上分心,委实不知。——事情都是钟主簿在办,钟主簿——”
  钟回吓了一跳,忙道:“今年大旱,县里免了钱粮,哪里知道乡民的事?证明文书都是乡书手写了文状送来,公吏用印而已,或许是乡书手耽搁了?”
  “嘿,嘿,”徐平轻轻笑了两声,“看来你们两个都是忙于公务,对这些小事也不甚是清楚啊。怎么,就没有百姓找到县衙里来?”
  “没有,绝对没有!”姚泽广说得斩钉截铁,“河阴县小,平时衙门里就没有什么事务,如果有人找到县衙,我一定给他们办了!”
  “那就是乡书手的事了——”徐平站起身来,“好了,你这县衙太小,我看除了你们两家,也再也住不下人了。我和带的人便到三皇庙去歇吧,姚县令,今天你找两个熟悉本地地理的人,明天给我做向导,探查汴口和河道。”
  “待制放心,下官一定会派得力人手去。”
  姚泽广一边说着,一边跟在后面送徐平出门。
  到了门口,徐平停住脚步,转身对两人道:“你们两人,当真没有借着不发放文书阻止百姓搬迁?”
  “待制放心,绝对没有!”姚泽广和钟回一起摇头。
  “那有没有派人出去追捕逃亡的百姓?”
  “待制说笑,我们这县里连公吏的钱粮都已经拖了几个月,哪里还拿得出盘缠让人出去胡来!这种事情断然是没有的,县里没有多余的人手去做这些事!”
  “如此最好,不要让我发现你们说假话,不然——”
  徐平一边说着,一边笑笑摇摇头,抬腿出了县衙的大门。
  如果不是自己手里有三个河阴县出去的公吏,几乎就信了这两个人的话。那三个人明显是平时横行霸道惯了的,也不像是冒充公人,那这两人一定是在说谎了。
  徐平此行的职责是巡查河道,虽然朝中的官员下到地方都有按察地方官吏的职责,但他到底不是以巡视安抚的名义到河阴,也不能把地方官抓起来审问。现在所能做的,只能行文孟州,让州里的通判下来处理了。


第34章 土豪的地盘
  上古时代,广武山周围是华夏文明的中心之地,各种遗迹极多。虽然那些久远的传说早已经掩埋在了黄河带来的滚滚黄沙之下,但久远的文明记忆,依然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三皇庙供奉“天、地、人”三皇,已经不知道始建于哪个朝代,建了毁,毁了又修,经历无无数次折腾。现在的殿阁大多于真宗迎天书的那几年,全国大修道教宫观时重修的,是河阴县里最富丽堂皇的建筑。虽然真宗殡天之后,这里跟全国的大部分道观一样香火渐渐冷落,却依然是河阴县里最好的落脚所在。
  姚泽广和钟回一路陪着徐平到了三皇庙,七八个道士早早就迎在了门外。
  徐平让鲁芳取了香烛,到大殿里烧化了,行过礼,取一锭银做香火钱,交给庙里的道士们。这庙里平常就只能收周围乡民的几个铜钱,多少年都不见如此大钱,道士们得了银子,立即眉花眼笑,把徐平一行当作财神进门。
  有钱开路,一切就都顺利,道士们把后殿让出来给徐平一行居住,自己挤到了前殿旁边的小阁子里,还一个劲地千恩万谢。
  此时太阳西垂,霞光照到后院的两株高大的银杏树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