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5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平骑在马上,一路沿着黄河岸边向前行去,看看就要绕过广武山。
  身边的刘小乙忽然道:“郡侯,看那里有人!这里已经远离河阴县城,用不了天黑就可以到汜水县了,荒僻得很,怎么会有人在那里?”
  徐平抬头望了望,道:“想来是要过河的人吧,前方不到十里便是孤柏渡口,周围几个县要过黄河都是取道那里。”
  另一边的鲁芳道:“那些人站在那里不动,不像是要过河的行人。”
  徐平笑道:“我们随行的有一百多军士,难不成还怕那几个人是强盗?管他们怎么!你们想知道是什么人,打马走快一点,上前看看不就是了!”
  说完,一带马缰,带着众人加快了速度。
  只用了盏茶的时间,便就看清了站在那里的几个人的面目。
  刘小乙叫道:“呀,原来是那个孙丰年,带着孩子站在那里,不知道要做什么。”
  徐平勒住马,吩咐刘小乙道:“看样子说不好这父子是专门在那里等我们,你去把他们带过来,问问有什么事情。”
  刘小乙应诺,一提马缰,飞一般地向那里去了。
  不大一会,便就带了孙丰年父子到了徐平马前。
  “小的父子两人见过郡侯。”到了马前,孙丰年向徐平行礼。
  徐平道:“不必多礼。我路程赶得紧,就不下马了。你可是在这里等我?”
  “不错,小的听闻郡侯今天离了河阴县,特意带着二郎等在这里。”
  “等我何事?莫非是我交待李通判的事情,他忘了没办?当日在八角镇,我曾经答应过你,愿意留在河阴县便就罢了,如果不愿意,必定为你找一个好去处。李通判回报我,说是你一家不想搬迁了,想留在河阴县过活。可有此事?”
  孙丰年道:“禀郡侯,此事是有的。李通判特意来问过小的,说是郡侯的吩咐。”
  “哦,他问过了就好。”徐平点了点头,“那你今天等我,可是还有什么难处?”
  “没有了,小的现在一家都好。如往年一样,我家里依然租了蒋家的地种,与相熟的几家组了一个社,共养一头牛,州里又免了今年的税,日子还能过得去。而且李通判做主,减了租,跟其他地方一样,我们种地的能够分到六成,一切都好。小的今天带二郎等在这里,是送郡侯一程。若不是路上遇到郡侯,我们一家只能够一路乞讨去开封府讨生活,哪里有现在这样安稳。”
  徐平笑道:“原来如此,你们父子有心了。我们当官做吏的,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是职责所在,这点小事你不用放在心是,以后好好过日子就是。”
  “唉,话是如此说,可真能为我们这些小民着想的官员,等闲哪里碰得上呢?郡侯离去,现在时节也没什么好送,我们这里沙土肥厚,产的好山药,小的挑好的理了一捆,郡侯带上,勉强也算我们这里小民的一点心意。”
  说完,让孙二郎提着一大捆山药到了徐平马前。
  现在并不是山药收获的季节,徐平知道这必然是乡民留下来的。
  见孙二郎走上前来,徐平急忙下马,把那一大捆山药接在手里,对孙丰年道:“你们有心了,我便留下。这些土产,也算是我来过河阴县了。”
  说着,把山药递给了身边的刘小乙。
  转过身,看着身前的孙二郎,徐平问道:“这孩子今年多大了?”
  孙丰年答道:“今年十二岁,穷人家的孩子,没东西吃亏了身子,看起来小一些。”
  徐平点头,示意刘小乙掏了一点散碎银两出来,递给孙二郎:“这些银两你带回家去,找个先生读书识些字,以后莫要再耽误了。”


第66章 同年知县
  汜水县位于汜水、洛河和黄河三河交汇的地方,古之雄关,又紧邻黄河几大渡口之一的孤柏渡,地位重要,县城比河阴县大了许多。
  徐平到达县城外的时候,已经天近傍晚,落日的余晖洒在身上,如同镀上了一层金光。县城外面的码实依然热闹非常,一派繁荣的景象。
  周围几县里,汜水县的地盘差不多是最小的,基本上就是一条汜水的两岸,但治下人户却不少,就全靠了这渡口和码头。
  洛水在这里入黄河,两条河的船也在这里交汇,使这里成为了大码头,陕西路和河南府的货物都从这里运往京城。
  县城外面,王沿沉着脸站在迎接的官员前面,心里的感觉非常复杂。说起来他入三司徐平并没有针对他,但同为副使,两人之间巨大的待遇差别还是让他心里非常不舒服。再加上八角镇的争执,让他看徐平愈发不顺眼。
  身边只带着两个人,虽说是可以调用当地州县的人员,但那哪里有自己带的人好用?勘查河道,他便也就没了心思,只是草草看了一遍。
  分手前徐平给两人分配的任务,王沿勘查的巩县到汜水这一段只有几里路,绝大部分事情其实都是徐平在做。徐平让王沿顺着洛水向上走一走,主要看看水量够不够新渠所用,再一个寻找洛水上适合筑坝拦手的地方。
  王沿做这些事情都没有心思,走马观花的看了一看,大多时间都是呆在巩县。
  别说是这个代,哪怕就是下溯千年,这种工程的可行性也很难下一个极明确的结论。修有修的好处,但也有修的难处,利弊之间如何平衡,主观意愿的成分很大。
  认为不能修,只要把难处使劲夸大了说,把利处往小了说,反正又不是胡编乱造的,别人又能够说什么?相反主张修的人,必须要把怎么修、花多少时间、多少人力物力都估算清楚,比反对就难得多了。
  王沿正是这样想的,徐平一心想修成这条运河,他偏偏就说不能修。徐平要想驳倒他,必须花上十倍百倍的精力。让徐平把心思精力花在这上面,相对的三司的事情就管不了那么多,就有王沿施展拳脚的余地了。
  见到徐平当先缓缓行来,王沿上前拱手行礼:“徐副使远辛苦,有失远迎!”
  徐平骑在马上,看着王沿,沉默了一会,才展颜一笑:“劳王副使出城迎接,在下怎么敢当?真是折煞在下了!”
  说完,翻身下马,向王沿回礼。两人见过,汜水县的知县和僚佐才上前参见。
  汜水知县张大有正是徐平天圣五年进士的同年,在王沿后上前,拱手行礼:“下官见过徐待制!多年不见,待制风采如昔!”
  徐平急忙一把扶住:“损之与我何必行这些俗礼!你我一榜进士,自然与他人不同!今日我远来是客,要在你这里叨扰些日子了!”
  张大有道:“待制有什么吩咐,尽管安排下来就是。”
  说完,心里觉得有些苦涩。是啊,当年的一榜进士,如今徐平已经高高在上,自己却连当年徐平入仕的门槛都还没迈过去。人生种种际遇,实在让人难以言说。
  随后,张大有又介绍了县里的主簿和县尉,县里的耆老过来献了迎接之礼,徐平才与张大有两人并排,一起向县城里走去。
  王沿被晾在一边,心里愈发郁闷。可又有什么办法?这个小小的汜水知县竟然是徐平的同年,人家是自己人,多年没见,自然就显得格外亲热。
  虽然说是同一榜进士,但徐平是探花郎,高高在上的一甲一等,而张大有却只是乙科,当年就不怎么起眼。无论是期集还是编同年小录还是琼林宴,与徐平只是泛泛的点头之交,话都没说过几句。过了这些年,两人的地位又已经天差地远,虽然徐平话里话外都透着亲热,张大有却一直谨守自己的身份,私毫不敢失了做下属的自觉。
  官场上就是这样,高高在上的自然可以随心所欲,没有架子那是平易近人。但做下属的却必须小心翼翼,随便了不定什么时候就惹来祸事。
  汜水县城比河阴县城大得太多,街上的行人熙熙攘攘,徐平看在眼里,直觉得真是两个世界。到了这里,自己竟然有一种在深山老林里待了很长时间的感觉。
  进了城门,张大有道:“待制,下官在县里最大的清河楼摆了个筵席,不知是现在过去,还是到县衙里洗漱罢了再去?”
  徐平摇了摇头道:“唉,我们多年不见,正该把酒言欢,何必到酒楼里去?那里人多嘴杂,不是个说话的地方。还是让人送进县衙里,我们自在一些。”
  “如此自然是好,下官一会就去吩咐。”
  徐平笑着拉住张大有的手道:“损之,你也太过客气,我们之间随便些好。”
  王沿能够得到朝堂里的宰相支持,徐平便就要从下层想办法,刚好汜水这里的地方官是自己的同年,岂能不好好利用?更何况自己做的事情对张大有也有好处,正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也是提携同年。
  徐平在汜水县待的时间不会太长,正有一些事情要向张大有交待,到了酒楼里各色人等包围,便就没了机会。县衙是张大有的地盘,做起来就方便得多。
  开挖新的运河,不但要看勘查的具体情况,地方官的意见也很重要。孟州那里有李参,徐平已经不需要操心,下面县里,最重要就看汜水和巩县那里了。只要这两个县的地方官坚定地认为运河可行,再加上徐平的精心准备,这事情就不是王沿能够挡得下来的。只要运河挖通,徐平的一切困境就都应刃而解。
  说来说去,还是要把事情做出来,才能够平息那些纷纷攘攘的言论。言辞争论本来就不是徐平所长,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里,才是对徐平最不利的。


第67章 晾到一边
  汜水县后衙,掩映在花树中的凉亭里摆下酒宴,几个县里的公人正在忙里忙外。
  张大有引着徐平到了凉亭,分宾主坐下,问道:“待制,要不要叫几个唱曲儿的来?不过县城里面,都是庸俗脂粉,聊胜于无罢了。”
  “那就算了,有不如没有,还不如我们安安静静地坐在这里叙叙别情。”
  这个年代唱曲的对嗓音要求极高,讲究的是字正腔圆,余音绕梁,唱的与奏曲的要相得益彰。徐平前世的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