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5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谓了,徐平估摸自己是没有那个本事。
  好在自己来钱的路子足够多,不必像那些权臣一样,拼命地用权利去捞钱。
  孙七郎现在也有官身了,好坏是在官场上混着,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两位宰执带着一群朝臣到庄子里,一旦出了纰漏,徐平的面子可就丢得大了。他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提前到了庄里,几乎日夜不休地检查照看机器。
  吕松是为了人手头大,乡下地方,一下子去哪里找那么多人?周围的人家,不管是不是靠徐平的庄子生活的,男女老幼都被他发动起来。反正是靠采摘的棉花重量给钱,能拉来的人都拉来,现在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几千亩棉花,不是小数目,徐平也在意。一是正常这可以换很多钱,自己家里的摊子铺得大了,开销也越来越大。再一个,三司新场务那里已经搭起来的机器,等着这些棉花去喂呢,关系着徐平的政绩,这更加重要。
  李咨把自己的老花眼镜取出来,小心地戴好,与蔡齐走在前面,一路向前看去。
  第一个是从地里摘来的几朵棉花,几朵雪白的煞是可爱。在旁边,还有一些其他颜色的,一样一朵摆在那里。
  小牌子上是徐平亲自撰写的说明,写了这些棉花的品种,生长期,每朵的大致出纱量等等。还说了这几种颜色棉花的区别,特点,自己为什么摆在这里。
  李咨用手扶着老花镜,弯着腰凑上去看。
  白棉花是主要种的品种,除了品种稳定产量高外,这种颜色单一整齐,白色又是最容易上其他底色的颜色。作为商品的布匹,白色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彩色棉花则天然具有五颜六色,可以直接纺纱织布,布匹不需要再染色。染色的布匹穿着洗涤的时候难免掉色,彩棉没有这个缺点,最适宜制做贴身衣物。但天然的颜色深深浅浅,直接织布不好看,颜色看起来也灰暗,远不如染的色彩鲜亮,所以不适合制做穿在外面的衣物。
  两种棉花各有特点,总地来说还是白色棉花优势明显,庄里也是以白棉花为主。
  李咨扶着老花镜,直起腰来对蔡齐道:“徐待制做事情一向仔细,要我说,这些什么五颜六色的棉花要之无用。颜色灰暗驳杂,织出来的布匹是下品中的下品。他还是收起来摆在这里,注明制贴身衣物用倒是物尽其用。”
  蔡齐点头:“贴身衣物,全用白色到底单调了些,而且不易浣洗。若是用这彩色棉花,倒确实是一条路子,不定多少年后能够风行呢!”
  却不知徐平就是受了他前世彩棉内衣的启发,才特意培植彩棉品种,以后专门用来织造内衣,说不定在这个世界也会成为高档货呢。
  自然界天然生长的棉花本来就是五颜六色,天然的白棉花也不像后世那样洁白如雪。是因为人类漂染的需要,一代一代地人工选择,选育出了洁白如雪的棉花。千百年后,本来到处都是的彩棉几乎绝种,反而成了稀罕物。
  徐平有前世的见识,当然会保持物种的多样性,谁知道时候到了,哪块云彩会下雨呢?还是给子孙保留更多选择得好。
  其实何止是棉花,这个世界的物种,徐平除了用后世的技术培养选育,同时也都会尽量把原始野种保留下来。他一直想建一个大规模的植物园,只是一直没有精力没有机会去办,总有一天会建起来的。


第156章 说与做的规划
  看看一个时辰的时间马上就到,徐平了解清楚了庄里的情况,向吕松和孙七郎两人交待了一些注意事项,便就让他们去忙自己的人了。
  深吸了一口气,徐平打起精神,对刚好走回来的蔡齐和李咨道:“两位相公,时间刚刚好,已经一个时辰了,不知看了有什么不明白的没有?”
  蔡齐朗声道:“自然是有,这是我们都没有见过的新作物,看在眼里了,心里却还是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徐待制,你且来讲。”
  徐平应诺,到了两位宰执身前。
  其他人不管看到了哪里,也都停住,一起围了过来。
  徐平陪着蔡齐和李咨,先从第一件展品讲起。
  “这是棉籽,看起来不起眼,种下去却能长出高大的棉株来。除了作种,棉籽可以榨油,只是棉籽油对人畜有毒,不能食用,只能做其他用途。”
  “哦——有毒可是不能马虎。”蔡齐说完,又想起什么,“不能吃,不过想来做灯油该是可以的,就是要防着有奸商作怪。”
  “相公说得不错,棉籽油可以用来作灯油,只是油烟稍微大了些。这油榨出来之后浑浊发黑,有些苦味,对人有毒,吃了之后会少精无子。庄里的棉籽都是统一收起来之后保管,并没有榨油。以后棉花种得多了,是要防着这一节。”
  实际上棉籽油倒不是不能吃,不过要精炼除去杂质,这个年代哪有那个条件?徐平干脆就不打那个主意,直接作废料处理掉,主要是沤把还田。
  看过棉籽,又是几株棉花标本,分别对应苗期、生长期、吐花蕾和吐紊期。这是徐平按照自己心中的植物博物馆的布置来的,先用棉花摸索经验。
  可惜这些大臣虽然都是从州县亲民官做上来,对农事却没有哪个人特别熟悉。只是听徐平讲一遍,根本就不知所云,更加就没什么好问的了。
  到了介绍棉花,李咨问道:“徐待制,看这棉花是一蓬一蓬的,不知要不要缫丝?”
  “回相公,棉花与丝麻都有些不同,不需要缫丝,也不需要浸渍。只需要采回来之后轧出棉籽,便就可以梳理纺纱,然后就可以织布了。”
  对于纺织懂一些的官员就多了,七嘴八舌地问。自丁谓定下的规矩,州县亲民官都带劝农使,劝课农桑。没几个官员会下到地里去干活,但对于桑麻纺织,却都略知一二。因为自己家里可能不种地,但一般的家庭都会有纺车。为了作表率,从太祖宋皇后开始便就在皇宫里养蚕织绢,臣僚哪怕做做样子,家里也总是少不了这些。
  皇帝亲耕籍田,皇后带头养蚕织绸,这是典型的自然经济下的小农思想表现。劝课农桑的出发点自然是无可指摘,但表现出来的是皇帝一家都要吃自己种的粮食,穿自己织的布,从上到下都要过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
  徐平对真正中国传统的棉花纺织工艺其实也不熟,他一是靠着在邕州的时候了解崖州一带土民的织布方法,二是靠着自己学农机的底子,杂揉起来,另搞一套。但道理总是相通的,实际与后世机器织布的工艺相差不大。
  传统上,棉花采摘后是先轧棉,然后弹松,然后纺纱,再织成布。
  轧棉、弹松、纺纱,这是与丝麻迥然不同的工艺,历史上都是从元朝之后渐渐发展起来,到明朝中期达到顶峰,再之后基本就是原地踏步了。
  从棉花中去除棉籽,是一项极费工时的工作。历史上从黄道婆发明轧棉机,一直发展到明朝的“太仓式”轧机是顶峰,此后便就再无进步,甚至有些倒退。
  “太仓式”轧机可以算是小型手工轧机的巅峰之作,已经足以满足家庭轧棉的需要,再发展,就是大型的棉花机械,进入了成规模的棉纺织工业阶段。而商品经济是工业化的催化剂,自然经济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发展起来。
  这跟政治制度无关,商品经济可以催生出资本主义制度来,资本主义制度却不一定会催生出商品经济,两者的关系远不如想象中那样大。
  其实,欧美棉纺业的革命,是由与“太仓式”轧机有些相似的美国伊莱·惠特尼新式轧棉机带来。正如“太仓式”轧机在中国实际巩固了自然经济的地位,惠特尼新式轧机也同样巩固了美国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地位。这种新式机器大大增强了他们的经济力量,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势力,是美国南北战争的技术催化力量中重要的一个。
  经济革命是商品经济催垮自然经济,这是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的变革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不是反过来,政治制度来决定经济基础。
  没有商品经济的革命,政治制度的变更就会没有意义,不但不会体现出社会进步的一面,甚至会走向反面。历史上,除了少数的几个国家,因为宗教、历史、地理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资本主义制度可以与商品经济相互促进,滚雪球一样越发展越快外,大部分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都带领国家经济走向了种植园主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如果反过来,认为上层建筑可以带来经济基础的革命,则就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作为一个穿越者,徐平需要做的是完成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革命,至于上层建筑会如何变革,历史会给出答案,那是自然的历史进程。
  弹棉花的机具革新在中国的进展极其缓慢,数百年几乎没有进展,究其原因,还是与中国的小农经济没有需求有关。社会需求催生社会变革,没有需求,哪怕变革出现了,也会慢慢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默默无闻。
  纺纱机具在最开始的时候,中国的发展还远远领先于欧洲,与珍妮机类似的纺纱机在中国出现得远比英国早。实际上直到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是从中国输入棉布,而且中国棉布,尤其是江南一带的棉布还是高质量的代名词。
  中国一直没有冲破自然经济的束缚,商品经济发展不起来,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最终被赶上,超过,并越拉越远。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在棉纺织工业上。
  中国传统是小农自然经济发展的巅峰,几乎达到了一种极致。在领先的时候,自然可以沾沾自喜,以天朝上国自居。当经济革命来临,这种成熟就成了负担,发生商品经济革命的门槛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高。新的经济革命经常选在先前相对落后的地方突破,徐平前世的经济学家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后发优势”。
  原先走得快的地方,在新的技术革命和经济革命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