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徐平坐下,赵祯问道:“已经过了两个月,你现在身体如何?”
徐平捧笏回道:“禀陛下,已经大略康复了,只是还是吃不得冷热酸甜的物事。”
赵祯想了一想,道:“既然如此,你还是在家里歇着吧。衙门里的事务多照看一下,不用参加朝会。——现在你就是天天上朝,也没有大意思。”
现在三司没有大事,真正棘手的事务,恰恰就是那些鸡毛蒜皮。几个月里,徐平把三司的官吏基本重新培训了一遍,新修条例也已经完成,只是卡在中书那里颁行不下去。但是,人员完成了培训,并不就代表整个衙门从此焕然一新了。
新与旧的冲突从来都是这样,初期风风火火,扫清一切阻碍,雷霆万钧,犁庭扫穴,看着胜利的果然已经握在手里。但当新的一切走入现实,深入每个角落,才会遇到最坚强、最顽固的阻碍力量。一个不小心,这些保守的力量就从每一个毛孔积聚起来,小溪汇成江河,掀起滔天巨浪,以前的努力全部毁于一旦。
如果把三司衙门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官吏层面便是树的主干,改革的方向与进程都是徐平能够完全掌控的。但真正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接触的,却恰恰是那些枝枝叶叶,那些地底的小根须。新的制度到了这里,才会遇到最大的阻力。
经过培训的新官吏到了自己的职位上,新制度对他们有要求,现实情况对他们也有要求,这两者之间往往有激烈的矛盾。前些日子三司新铺子跟权贵们的冲突,只是表现出来的一件小事而已,这种事情还有非常多。
改革便就是这样,即使一切决策都对了,也从是初开始时的轰轰烈烈,到了瓶颈时期的举步维艰,理顺了之后的顺风顺水,再到新的制度被适应之后再次慢慢走向走守,慢慢成为制约,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不得不再次改革。
改革是绝对的,不改才是相对的,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这也是辨证法。
在赵祯的要求下,徐平的奏章上得很勤。赵祯从这些奏章里,慢慢对徐平这些想法熟悉起来,也受到影响,他自己也难免受到这些想法的影响。
吃过茶汤,赵祯道:“今晚先不说这些,叫你来,还是问问党项那里的事情。今天我也看见,你跟朝里宰执们的议论多不相合,想单独听听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徐平理了一下思绪,抬头对赵祯道:“陛下,如果臣说,党项的赵元昊将来一定会反,不知道陛下信也不信?”
赵祯一怔:“你真地认为元昊必定会反?”
“是的,而且只怕也用不了多久,少则三五年,多也不超过十年。有今天的事情出来,朝廷再向西北调派一些军队,可能会打乱他的布署,拖后几年。”
赵祯苦笑:“这话,白天你在崇政殿里为何不说?”
“国家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因为一个人的猜测而变更国策。依枢密院现在的样子,真地强行让他们把布署重心从北方转向西北,只怕要出乱子。再让本来平静的契丹心生侥幸,北方也紧张起来,反而就不好了。还是陛下心里有数,借着这几年的时间慢慢调整得好,达不到最好的效果,但也不至于出现大的混乱。”
赵祯点头,一时没有说什么。几个党项细作就已经让枢密院手忙脚乱了,再逼着他们调整战略布署,确实要小心惹出大乱子来。再者,现在三衙的管军大将大多还都是先帝时的藩邸旧臣,也面临着人事调整。一个刘平只是开始,后边的管军大将赵祯会慢慢全部换掉,但关键是他的手里也没有人可用。
沉默了一会,赵祯问道:“你为何认为,党项元昊一定会反?”
因为前世的历史课本上面写着啊,就凭那短短的不到一百个字,就知道他这个人绝不甘于居人之下。哪怕就是冒着天大的风险,他也会不顾一切过一把皇帝瘾的。
不过这话没法跟赵祯说,徐平道:“陛下,元昊这几年在党项的所作所为,虽然我了解的并不多,却也知道,他不反是不行的。自赵德明故去,元昊继位,整个党项的旧臣几乎全部都被他用新人换掉,党项官制也仿本朝和契丹,多所更张。而且下令境内无论胡汉,都剃发,易胡服,还让人制党项文字。我在三司,做的事情远没有他这样激烈,还有各种各样的反对力量让人应接不暇。据说胡人脑子不大灵便,但就是再傻,也不可能任由他如此胡来。此时的党项,反对元昊的人必定是不少的。怎么应对这些反对的人和力量?赵元昊虽然狡诈,但没听说行事多么细密,那么压下去这些反对力量只有一条路好走,那就是对外开战。要么向西,矛头指向吐蕃各部和河西之地,实际上党项这几年也没停过向那里开拓。再打下去,只怕向西他们也打不动了。”
说到这里,徐平叹了口气:“如此一来,只要在吐蕃和河西吃一次败仗,党项的战争矛头只有指向东,要么契丹,要么本朝。——恕臣之言,赵元昊的脑子只要还没有坏掉,都不会去撩拨契丹,那就只有向本朝开战了。”
赵元昊同样面临着严重的内部矛盾,而且比大宋还要严重,这一点徐平只要从日常看到的情报就可以得出结论。内部矛盾解决不了,那只有向外部矛盾转移,党项的战争脚步根本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赵元昊自己就死定了。
河西、吐蕃各部,好打的地方党项基本都打过了,现在他们在河湟一带面对唃厮啰。从得到的情报来看,赵元昊对唃厮啰并不占有优势,青藏高原,哪怕只是边缘地带,那种地理气候,赵元昊早晚会栽一个大根头。
一旦西向扩展的脚步被阻挡,党项反宋的时间就可以数日子了。赵元昊根本不足以在和平的状态下完全掌控党项,他必须实行军事冒险,用对外战争的胜利来压制国内的反对势力。而最佳的军事冒险方向,就是大宋,谁让大宋看起来就好欺负呢。
不要去猜测一个统治者的内心主观想法,从客观事实出发,抽丝剥茧,这是徐平分析事情的原则。从这一点,徐平坚信哪怕是有自己,哪怕自己已经影响了大宋的对外政策,党项还是要反的,而且必须反。
赵祯也在试着适应徐平这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只是还有点不习惯。赵元昊在党项内部不稳,为什么一定要反宋?赵祯有点感觉,但还是不那么清楚。
但有一点赵祯明白了徐平所说,党项后来一定会反,但现在还不会,因为时机不到。对于决策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判断这个时机。
第174章 今夜别出宫了
“什么时候会反?徐平,你能不能明确地讲,党项到底在什么时候会反?”
赵祯紧紧看着徐平,这是他最关心的,他也相信徐平能给他一个答案。在邕州只以一州之地,面对交趾并没有任何优势,徐平还是赢了,不可能是靠侥幸。
徐平看着赵祯,心里仔细地一再斟酌,他知道赵祯相信自己,所以这句话不能随便说。这次一出口,很可能就会被赵祯记在心里,在以后的日子里,时时影响对党项的国策。国策一变,牵扯太多。
“回陛下,判断党项什么时候反,有两点。第一,赵元昊对外开战的方向,特别是对河西和吐蕃,被封住。也就说,只要党项对吐蕃吃一次大的败仗,就可以数着日子等党项反了。赵元昊别无选择,他想保住自己的位子,必须对本朝开战。第二,吃一次大败仗,党项就没有能力立即进攻我朝。就是豺狼,受伤了也要找地方舔自己的伤口。等到党项军力恢复,还要对国内进行动员,这瞒不过人。只要那个时候党项有了再次开战的迹象,就是赵元昊要造反,要对本朝开战了!”
赵祯不住点头,把这些话记在心里。党项对吐蕃吃败仗,开始计时,并在西北进行战争准备。党项一准备打仗,大宋也要开始进行战争布署,倒也不复杂。
惟一的问题,就是枢密院和三衙,能够适应这种节奏吗?
赵祯的心里没有底,满朝文武,只怕没有一个人心里有底。数十年兵备松弛,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调头?越是大国,这种时候反应越是迟钝。
站起身来,赵祯走到窗前,看着夜色。吹了一会风,转身对徐平道:“你也到窗前来,吹一吹晚风。这些日子,天气是越来越热了。”
徐平起身,到了窗前,站在赵祯身后不远的地方,与他一起看着窗外的夜色,看着如水的月华洒到大地上,不花草竹木上勾勒出梦幻一般的色彩。
就这么静静地站了一会,赵祯突然笑了出来:“其实,现在的朝政也没有那么糟糕,被几个跳梁小丑,闹得一天不快。若是让人说起来,朕岂不是太过没有担当!好了,不说党项的事情了。自你休假,这些日子在家里干了些什么?”
赵祯把事情放下,徐平的心情也一下子轻松起来,道:“也没有干什么,这些日子倒是闲散了不少。闲来无事,我跟天章阁燕待制和司天监的几个人,办了一个刻漏社,要制新的好用的刻漏出来。费了不少功夫,总算是没白费心血。”
“我也有耳闻,听说新的刻漏已经制出来了?”
“是的,已经制好了,而且试了好多日子了。我还想着,等再过几天,确认新的刻漏真地好用,计时又准,要办个庆祝会,想请陛下去看呢。”
“那是自然。到时你提前禀告一声,我必然会去!”
“谢陛下!有陛下到,我们这些人的辛苦,也足够值得了!”
钟表行业不仅仅是促进消费品发展,而且对机械工业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钟表机构复杂,精确度要求高,真地成为商品了,最少可以推动机构学向前大跨步。而且一旦计时精准,可以提高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对几乎所有学科都有推动作用。
也正是因为如此,徐平才愿意下那么大的功夫。
机构学的发展,必然又会要求数学、力学、运动学一起向前发展,而只有这些学科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