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8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赵祯这个时候,实际上对利用这些跟皇室有关系的武将来掌控军权已经看得不那么重要了,把亲贵安排进禁军,主要是贪图那里的经济待遇高于其他地方,而且不用受到外朝的约束。有另一个更好的地方来安置这些人,赵祯自然是求之不得。
  向徐平询问了一些细节,赵祯道:“此事的难处在于公司中设官位,只怕读书人羞于去做。往年要在开封城里设厢官,因是管刑狱,便就没人去做,最后不了了之。”
  徐平无奈地道:“这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只好慢慢来。臣以前奏对,曾说过天下当以钱粮为纲,为朝廷谋公利便是天下大义。这几年来,三司广收钱粮,减免税赋,臣不敢说对天下百姓做了多少好事,但无论朝廷还是百姓,都收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治天下无非是抚百姓,只要让百姓过得好,天下安泰,岂不正是圣贤之道?”
  听了这话,赵祯笑着点头:“此话有理,李觏在国子监做得甚好。”
  这就是意识形态,你立再好的制度起来,没有人去做,天下主流思想弃之如敝履,最终还是执行不下去。光想着靠给官给钱吸引人来,那样是不行的。最终聚了一堆只想升官发财的小人在身边,连新的思想都连带失去了吸引力,最终只能黯然收场。
  为朝廷谋公利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是天下大义,这思想在官场上占了主流,新的制度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占住道德的制高点。徐平只能一点一点来做,让李觏在国子监,把这思想广为传播,人人皆智力,自己在三司做的事情与此相映照,才能成事。
  西北战事已近,徐平最近有些焦急,他必须在战事起来之前把大的框架立起来,自己离开才能无后顾之忧。有了银行,有了大量公司,西北的军费已经无忧,现在主要就是防止政策出现反复。而要做到这一点,还是要靠占领意识形态高地,这又急不来。
  这几天赵祯的心情极佳,跟徐平认真讨论起最近李觏做的事情来。这不是没有目的乱问的,因为今年开科,如果有必要,赵祯会把这思想放到接下来的进士考试中去。李觏的官位和地位还不足以主持科举考试,但可以做编详官之类。
  这一年来,李觏除了注解《富国安民策》,还领导重注各种典籍,用新的思想来重新铨释经典。实际说起来,就是配合徐平所推出的政策进行托古改制。
  改革总得有个依托,徐平前世所学到的思想,是认为托古改制殊无必要,是革命性不够的表现,表明了统治阶级的妥协性。真正自己做起来,才知道这根本无从选择,实际上是华山一条路。他前世国家的大变革,不需要托古改制,是因为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来托洋改制。现在并没有洋制来依托,那只能从古人身上找合法性了。
  李觏做的另一件事情,便是针对徐平在三司的政策,以及新政策取得的效果,结合理论进行诠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照徐平的意思,这些理论建立和宣传中,特别突出强调对民生的好处。争取民心永远是意识形态中的主阵地,只要形成广泛的认识,新的政策就是对百姓好,那么这新的思想便就不能被磨灭了。
  国子监从来没有主持编过这么多书,现在那里已经真正成为学术中心了。
  除了这些官面上的事情,徐平还需要借助民间渠道来传播新思想。最近他想成立一间专管民间娱乐的新公司,借助民间的话本小说来面向底层百姓,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可惜段云洁因为受人邀约,去了永兴军印书赚钱。这个机会说起来还是跟党项要反宋有关,元昊制新官制,创设党项文字,需要大量的印刷品,段云洁便就是因为这个发财机会去的陕西路。这个年代交通不便,这种事情一去就是数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她以前就在京城印各种小说俗词之类贩卖,对这种事情有经验。
  这些事情一讲起来就千头万绪,赵祯心情好,兴致勃勃问得特别详细,徐平只觉得有无数的事情在等着自己。
  最后还是转到军队上面来,赵祯道:“军中诸将都从军已久,即使你在公司里面新设官位,优其俸禄,只怕他们还是会嫌诸多约束,不想到那里为官。”
  徐平听了笑道:“陛下,现在太平,战事数十年不起,自然会有人如此想。如果真地有大仗打起来,战阵会死人,军法不容人,能够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留在军中也是好事。”
  赵祯一愣,默默点了点头。原来还是打的又打又拉的主意,真地战事起来,战阵上死一批,战事不利斩一批,只怕那个时候哭着喊着不想在军队里待了。只是从太宗朝之后便就形成了一个不好的规矩,只要是亲贵近信,哪怕是打了败仗,犯了军法,也不会予发重惩,不知道自己那个时候能不能狠下心,改了这个规矩。
  徐平又道:“战阵之上,第一是要敢战,第二是要善战,不计生死,能上战阵,已经算是符合了基本条件。哪怕亲近贵戚,有这份胆气,在军中建功立业又有何不可?臣与人编历朝军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怕完成要在数年之后。最近李觏正写一篇《强军策》,与臣议论觉得甚有道理,可发先声。这一策与先前的《富国安民策》一起,算是治国三策,等到编出来,再呈御览,可为军队先立一个目标起来。”
  (备注:1。历史上赵祯的第二子是出生于宝元二年,书中提前了两年。
  2。《富国》、《强兵》、《安民》三策是历史上李觏的作品,后世经常提起的要改变制度富国强兵实际上是始于此。虽然富国强兵这词在先秦就出现了,但却是因为李觏这三策,才真正成为政策追求的目标。)


第296章 舆论争取
  此时已近黄昏,天色将暮,赵祯见徐平已经显得有些疲倦,不好再强留着他陪自己说话,道:“刚才你讲要建一个公司,把勾栏瓦子里的艺人聚起来,让他们足衣食,不必再每日里不知道明天粮米在哪里,甚好!这些人虽然说的是市井故事,里面惑乱人心的是有不少,但也有惩劝世人的,并非全不可取。官府出面管起来,正是去了坏的,留下好的。”
  徐平捧笏道:“市井间的说话,最重要还是让市井小民们有个去处,主在娱心,杂以惩劝。这些人最受小民喜爱,让他们劝谕忠义,强过无数谕俗文。”
  赵祯连连点头:“甚是,甚是,有些说话人讲的是极好的。桑家瓦子有个杜秀才,便就口才便给,讲起话儿来,那人便就跟活的一样,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徐平忙道自己把这人记下了,回去之后便就找来,先召进公司。
  赵祯对市井娱乐极感兴趣,特别是相扑和说话,有了空闲经常让召进宫来表演。他的这个爱好对说话小说这门艺术影响深远,一直到了明朝,话本小说大兴,还是经常在前面的引子说完之后,先说一句“话说赵宋某年”,便是这个时候流传下去的习惯。召说话人进宫表演,正是始自赵祯,让这些民间艺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
  徐平一提出要建这么个公司,赵祯立即同意,不说别的,自己以后要听点看点市民的娱乐更方便了。赵祯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曲调精通,音乐才华还是不错的,再有一颗与民同乐的心,对娱乐项目是真正的雅俗俱精,这方面徐平是远远不及。
  见赵祯终于安静下来,不再没话找话,徐平起身捧笏行礼:“人臣不当有私请,然而今日面君,臣有一个不情之请,请陛下斟酌。”
  赵祯有些奇怪,这么多年,徐平还从来没有因为私事求过自己,今天倒是破例。对皇帝来说这是好事,给臣子办点私事,只要无伤大雅,还能增进双方感情,便让徐平直讲。
  徐平道:“提举西京银行的杨告,有一独子,多次举进士未中第,杨告引以为憾。臣看过他的文章,若说十分好也未必见得,但诗书俱通,也不差于一般进士。前些日子,臣曾上章请让他试于学士院,等了许多日子,奏章一直留中不发。”
  赵祯有些为难地道:“不是朕留中不发,是中书熟状不许。”
  说完,见徐平站在那里为难,赵祯道:“这又不是难事,如果真是堪用之才,让他到学士院试便是。只要不是分外出格,朝廷又何吝惜一进士,杨告在你身边也办过不少事。”
  徐平谢恩,道:“不管中与不中,总要到学士院试一回,酬杨告多年辛苦之功。试过了不中,那是无此才情,谁也没有话说。试的机会都不给,未免有些薄了杨告。”
  赵祯道:“进士以待文学清选,宰执慎名器也不为错。此事我记下就是。”
  也只能如此,徐平就此告退,出了大内。
  徐平举荐杨告的儿子试学士院,被政事堂否决,并不是很出人意料。一是举荐人才单独试学士院,需要地位很高的大臣才行,一般翰林宰执成功率高一些,徐平三司使是管钱粮的官,分量差了一点。再一个试学士院虽然也有考试,但考虑到举荐人的影响,只要不是文辞不通,大致说得过去的话都会让过。当年马季良试学士院,晏殊做主考官,还帮着马季良连卷子都做了,便是因为刘太后的亲戚,必须得过。为了防止出现不过让徐平尴尬的事情,政事堂便干脆卡着直接连试的机会都不给。
  但对徐平来说,这点事情都办不成,实在跟杨告无法交待。鞍前马后跟了自己好几年的时间,一辈子就这么个愿望,他儿子又不是不学无术,怎么也得给机会啊。
  围绕皇子的降生,各种各样的仪式一直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后,听到小皇子身体健康,一切如常的消息,徐平终于放下了心来。孩子难存活,虽然可能有遗传的原因,但更加可能的是宫里不好的旧习惯。
  太宗九子,只有一个早夭,而真宗六子,除了赵祯之外,只有悼献太子活到九岁,其他都早早离世。而正是从真宗开始,宫里的各种习惯礼仪严了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