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悍赵-第2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齐虽然多少有些小孩儿脾气,但不服赵胜功名的心态下拿准了要在天下人面前给自己正名的心思,该考虑的还是能考虑清楚的,此次合纵攻齐虽国合盟,但各国想法却不同,三晋虽然非为一国,但夹在东西两强之间左右受困的局面却是一样的,要想保存社稷就必须抱团取暖。别管魏齐多么渴望扬名,这一条基本的原则却绝不能丢,所以不管赵胜的话多不中听,他魏齐有多大的怨气,也只能按赵胜的话做,要不然扬不扬名倒还在其次,回了大梁之后,他父王非得打死他不可。

    外黄本是宋邑,三家分晋之后三国分头发展,魏国向东占据了外黄,使其成为面对齐国等东方诸侯的战略要地,经过多年经营已成大城。这次六国执政毕集外黄共商攻齐大事,虽然还没有开始,但在各国朝廷看来却已经可以与当年晋楚弭兵之会相媲美了。

    在赵胜进驻外黄后没几天,秦相魏冉、楚令尹子兰、燕国上卿邹衍前后到达,加上此前已经到了的魏相范痤,韩相韩珉,当今诸大国执政皆已毕集。经随行的魏国太卜署官员占卜,盟会正式于建丑月初九日(农历腊月初九)召开。

    先秦时秉承原始遗风,同时也因为建筑结构所限,向有会盟于野的习俗,幕天席地一坐确实也有壮观的感觉,只是这样一来容易受天气影响,受制于占卜吉时限制不得以的时候也只能憋屈在厅室之中,不过这种情况往往被视为大不吉,会盟的时候往往要小心翼翼。

    好在这一天也是天公作美,头一天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了一整天,到了半夜子时雪霁,第二天天亮时分天色便已大晴。这样的吉相让与会的卿士大夫顿时群情振奋,同时也让魏国方面安排会场的人省了很大的心,在原先预定的会盟地扫除铺席置几处的满地雪水,再在外圈围上遮风的幕帐,虽然天寒地冻,终究不用再担心顶风冒雪了。

    此次盟会虽然在魏国进行,但挑起合纵攻齐的却是燕国,列国都清楚燕国此举早已准备多年,再加上各家自有各家的打算,所以虽然燕国在诸强中实在派不上好名次,但各国还是心照不宣的公推燕国做了合纵长。

    入午时分,置于会场之北的祭祀高台上早已摆好了牛羊猪三牲以及诸般祭品,台下不远处六座大铜鼎之下柴火熊熊燃烧,满鼎的水已经沸腾,在祭台之侧不引人注意的地方还拴着一头健硕的黄牛,不时地哞哞几声,只怕还不知道自己即将的悲惨命运。于此同时,各国仪仗从幕帐不同的敞口处纷纷入内排列,成正六边形围住了当中的会盟之处,一时间旗飘旌展,礼仗生辉,蔚为壮观。

    午正至阳时分,大震的鼓声中,各国执政所率使团尽皆入场,陪侍人员先于会盟处立于几后席上等待,各执政则在各自两位佐贰使者的陪同之下一同登上几台拜祭乾坤,与鼓乐声中叩拜歃酒之后,秦赵韩魏楚五国使臣先行下台观礼,燕使邹衍则留在祭台上命人将黄牛牵了上去。

    此时已到燕国作为合纵长以正视听的关键时候,在黄牛被牵上祭台以后,邹衍双手执漆盘立于其侧,几名随行武士即刻上前别住了那头黄牛的四蹄。他们这些人早已受过训练,手中缠着红绸的木棍在黄牛腿上关节处猛地击下,那头黄牛立时“哞“的一声长鸣,轰然跪卧在了地上。

    武士们并未看到,也或许根本不去在意那头黄牛漆黑的圆眼之下的泪痕,粗暴的将其制服之后,防止它负痛暴起伤人的木栅即刻由那些武士全力压在了它的脖颈处,与此同时邹衍身旁的一名武官手执解牛小刀走了过去,左手捏住一只牛耳,右手立刻手起刀落,毫无吝惜之意的将那只牛耳割了下来。

    那头黄牛如何受得了如此的剧痛,四蹄在地上无助的连连蹬蹭,然而它“哞哞”的长鸣此时却成了讯号,鼓乐声接着再起,那名武官鞠身快步走到邹衍面前将依然还在滴着血的牛耳朵放在了漆盘之中。邹衍高高擒起漆盘迈着方步走到祭台边缘向众使臣展示一番,底下立时有数名壮汉高声喝道:

    “礼成!如仪——”

    这一遭残害动物的行为就是所谓的执牛耳,代表着从现在开始燕国已成合纵攻齐的领头人,典礼行过鼓乐声止,各国正使纷纷归座,会盟就算正式开始了。

    合纵长邹衍先行趋赴坐处,恭迎各国使臣归座后接着高声说道:

    “《论语尧曰篇有云:‘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立国者当内修国政、外和诸邦,方为万世之计。宋王杀子夺媳、暴虐无度,诚非贤明之君。然其人实为暨主之贼,当年逐宋剔成君而自立,其位不正,宋人皆恶之。有德者当劝之诫之,不听则当逐之,其一人之害为何以一国承之?

    齐王狂以国势之盛兴师灭宋,绝不当绝嗣统之国,实为暴虐天道,又兼其灭宋之举实为图谋天下而行,与天下敌则天下诸侯绝难与之并立!今承诸国之盛情,敝国以卑位执牛耳,代行天道,共襄大举,还望诸君勿以前嫌为意,合同一体共此功成。在下邹衍代敝国国君姬讳职拜谢。”

    “承意勿敢相违——”

    等邹衍说完话深深鞠拜下去以后,各国执政纷纷起身还礼,至少态度上极是肃然。

    其实邹衍用来收拾齐国的“绝不当绝嗣统之国”这个罪名并不是很恰当,毕竟当年宋王驱逐其兄宋剔成君篡权夺位的时候各国都是装聋作哑,并没有人当真主持公道,反倒是齐国收留了剔成君,后来多次攻打宋国也正是这个理由,现如今宋国被齐国灭了,邹衍再捡起这个名头显然有些不伦不类。

    然而不伦不类也没办法,如果要找正当的理由就得提周礼三恪这一条,三恪是“兴灭国,继绝世”的原意,也就是说周朝建立以后,为了证明自己对前朝的继承性,将之前虞舜、夏、商三朝的后裔分别封为陈、杞、宋三国,并以宾客的礼节相对待,以此表示对前朝的尊敬,并有“周续不绝,三恪不灭”的承诺。

    如今周朝虽然已经虚弱不堪,但至少在表面上各国并没有否认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那么周礼依然还是各国交往的准则。然而周天子实际地位已经下降的快成了诸强的附庸了,他的礼制对各国有利时各国自然会遵守,但相反的情况下谁还会拿他当回事儿?就拿三恪这一条来说,其中的陈、杞两国早已被楚国吞并,只留下了一个宋国,而如今齐国灭了宋国,准备讨伐齐国的国家里却有楚国这个“始作俑者”,要是再提三恪之制,已经无疑于在打在座各国执政的脸,邹衍除非是傻子,要不然绝不可能去提着一条。

    不过提什么理由并不重要,毕竟合纵伐齐是各国共同利益所在,只要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就行,所以邹衍在说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后接着说出齐国图谋天下这个真实原因,各国执政自然绝不会有人再提出异议。

    邹衍是合纵长的代表,但这里终究是魏国的地盘,范痤作为“地头蛇”,在邹衍发出号令之后有必要第一个表态,等邹衍坐下后接着站起身清清嗓子高声说道:

    “诸位,刚才邹上卿已经说了,齐国灭宋实为有违天道,诸国若无惩戒之行何以立信?今日我等相会于此共商大义,还请诸位不吝赐教,以筹大事。”

    范痤话音落下,会场中登时一寂,这倒不是各国执政无话可说,而是因为各国想法不一,谁要是当出头鸟难免会成为众矢之的,人人都带着不想去惹麻烦的心态,这个头自然难起。

    片刻过后范痤看着场面实在有些难堪,忍不住偷偷觑看了赵胜和韩珉一眼,眼珠再往旁边一转却先笑呵呵的向邹衍问上了。

    “呃,邹上卿,诸国皆以贵国为执牛耳者,在下看还是邹上卿先。”

    “呵呵,承蒙尊意。”

    这样的场面之下邹衍不出头还真不行,刚刚坐下没多久便被范痤拱了出来,只得施施然的再次起身向着各国执政行了一圈礼才道,

    “为何要攻齐,在下看就不必多说了吧。敝国受诸位抬爱忝居合纵长之位,自当全力参与其事。在下不再多说别的了,只说一说敝国筹谋情形。敝国为攻齐大事已整备车步骑诸军八十余万,以屈庸为将,骑劫副之,必倾全力以败暴齐。

    和议一成,诸军南下,诸国同力并举,百万之师互为羽翼,齐国济西之地便不存焉。齐强则天下弱,济西若可平,按原计赵北掠河间之地;秦军下定陶;韩魏取睢阳、彭城,尽略宋地,楚上江淮之土,齐国尽失要害便不足为害了。不过战无定法,亦无必成之举,此战之前还需各国协同为一,方可功无不成、战无不克。”

    邹衍说什么准备了八十多万军队也就是个虚名,各国之间互知根底,燕国的实力如何在座的各位心里都清清楚楚,其余各国相互牵制,既要共同对齐还要相互防备,所以此战必然要以燕国为主,但燕国刨去防赵防东胡的力量,就算起全国之兵也不过五十余万人罢了,与齐国事实上的百万之众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要不然也不会与各国合纵了。不过虚名也有用处,那就是鼓舞人心,各国合纵有了这个主心骨便不愁事成。所以邹衍定下了基调,秦相魏冉便不愁话说了,捋了捋胡须笑道:

    “在下看邹上卿说的有道理,诸军攻一,说是占了便宜,其实反倒心散,还需相互协调一致方可成事,屈庸将军天下谋才,可承定鼎之重,有其主事,在下看事可成矣。敝国如今已遣偏将蒙骜率军十余万候命洛邑之西,议成即可登程东道。韩国暴鸢将军、楚国淖齿将军、魏国晋鄙将军这都是定下了的,只是不知赵国将以何人为将?呵呵,赵相邦,贵国不会是遣派牛大将军吧?若是如此,以牛大将军之威名,似乎……”

    魏冉话没说完,但意思却是人人都明白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