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义纵不知道也正常。
  毕竟自刘邦至今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五十年了,民间和官场估计早就忘记了还有算緍这个政策存在。
  刘德于是解释道:“就是按财产征税,十万钱以上,每緍财产征收一算之赋……”
  刘德觉得像刘彻那样一刀切,不管家产多寡,一律征税,显然是胡闹。
  但大工商业主和大地主的财富的膨胀速度必须要被遏制住。
  因此,刘德思前想后,觉得十万钱作为起征点,应该是合适的。
  家产十万钱以下免征算緍,十万钱以上的部分,才需要缴纳税款。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怎么让商人和地主豪强愿意交这笔钱。
  很显然,假如要是这些家伙真的能遵守法律和规定,后来的刘彻也不至于要用告緍这样无节操的手段来征税。
  若非万不得已,刘德不愿意重蹈刘彻的覆辙。
  毕竟告緍一起,打击面太大了。
  前世刘德虽然没有活到刘彻推行告緍制度的时候,但通过史记,刘德知道,告緍政策直接导致天下数十万户家庭家破人亡,影响人口多达数百万。
  这其中,真正的地主豪强大商人,可能连一成都不到。
  剩下的,全部是无辜躺枪的中产阶级。
  “一緍一算?”义纵闻言连连摇头道:“公子,这是不可能的……”
  一緍就是一千钱,一算一百二十钱,这就是差不多一成二的税率了!
  义纵觉得,假如出现这个政策,商人地主豪强肯定不会乐意。
  谁愿意将自己的家产分给国家?
  哪怕只是一成都不行!
  更何况是年年要交一成!
  义纵感觉,刘德要是推行这个政策,假如不配合上强力的手段,动用军队,到征税时挨家挨户的催缴,估计那些人一个钱都不会交。
  即使用军队催缴,商人地主豪强,有的是手段隐匿财产,隐瞒收入。
  到时候恐怕征收来的钱,还不够给军队犒赏的!
  宁成却走上前来,自告奋勇的拍着胸脯压低着声音禀报道:“殿下,臣倒是觉得有办法能办到……”
  他虎视眈眈的看着市集上的店铺,脸颊抽动了一下,表情似笑非笑,道:“只要朝廷下令,胆敢隐匿不报,隐瞒不纳者,若觉,抄没家产,发配边塞即可!”
  刘德看了他一眼,摇了摇头,宁成这个办法还真是跟他的做事策略一样,简单粗暴不讲道理。
  这个办法跟刘彻的解决思路差不多。
  只是,假如不是实在没得选择了,刘德不愿意如此。
  因为这个法子一旦形成法令,那肯定会产生无数的冤假错案。
  更可怕的是,刘德觉得,到时候肯定会有地方官为了刷政绩,层层下达指标和任务。
  然后,基层的官员为了完成任务和完成指标,故意栽赃陷害。
  譬如说,某人家产只有十五万钱,他多出的五万钱产业已经完税了,但地方官没有完成上级交代的指标,就把此人给抓起来,随便在他家找个值点钱的东西,说他没交税,然后罚没他的产业,把他一家全部抓起来送去边疆。
  刘德感觉这样的情况是一定会发生的。
  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刘德的所有经济政策都可能一夜崩盘……
  “我可不想到了晚年,还要可怜巴巴的下罪己诏……”刘德在心里想着。
  刘彻下罪己诏的根本原因还是经济政策的失败,告緍令将整个天下原本繁荣的工商业和大批的中产阶级搞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地步,国家财政不断恶化,所以,不得已下罪己诏,全面推翻包括告緍在内的大多数政策。
  至于停止在轮台屯田什么的,那不过是附带的一个添头,刘德就记得很清楚,昭宣时期,汉家在轮台屯田屯的不要太嗨皮,宣帝更是以轮台为根据地完成了截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断匈奴一臂的战略构思,最终让匈奴臣服,呼韩邪单于朝长安。
  将到刘德摇头,宁成心知自己莽撞了,连忙低下头,退到一边。
  “我们还是实际的去这些店铺看看,问一问业主们,回头再来商议!”刘德吩咐道:“宁成,你去那边的街道!”
  “义纵,你带人去这边的街道!”
  “至于我?朝此处前行……半个时辰后,我们在这里汇合!”刘德说完就牵着义婼朝着眼前的这间店铺走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先把此时商人们的盈利方式和经营方式搞懂了,才好对阵下药。
  站在原地嘴炮脑补,显然是脑补不出问题的答案的。


第215章 调查(二)
  刘德牵着义婼的小手,悠哉悠哉的踱进店铺之中。
  这是一间典型的汉初商铺,布局简单,墙面以泥夯而成,地基用木板铺垫,一个简单的柜台加上堆码在货架上的货物,三两个伙计,就差不多是一个店铺的全部了。
  走进店里,刘德就知道为什么它的生意很好了。
  因为这是一家布料店。
  店里布帛的数量和种类还很多。
  上至昂贵的蜀锦,下到寻常百姓所穿的麻布,应有尽有。
  当此之时,一般民众,基本上除了吃,大部分的积蓄都是花在穿上面。
  每年冬闲之时,老百姓们都会选择用一年的结余来给妻子购置一件新衣或者给孩子们一件漂亮的新衣服。
  而毫无疑问,因为技术和条件的限制布帛相当吃紧,因此价格昂贵。
  基本上这个时候黄金铜钱与布帛是同样可以作为货币进行流通的。
  其中,黄金是上币,只有在贵族、大地主、官僚阶级之中流通,一般以金饼形势存在,与铜钱并无固定的兑换比例。
  假如某人一定要用铜钱换黄金的话。
  刘德倒是有一个参考数据。
  张苍在九章算术中有一个题目,这个题目引用了一个丞相府的数据,最终给出的答案是金一斤值钱六千二百五十。
  至于布帛,众所周知,中国向来有用绢布代替金钱进行交易与流通的传统。
  在此时,布帛就是硬通货。
  甚至在许多百姓眼中,布帛比铜钱更可靠。
  因为铜钱要是运气不好,拿到手里的是劣质的掺铜铅铁钱,那无疑是亏大了。
  但布帛不会被造价。
  所以,当此之时,最有前途的产业,毫无疑问是纺织业!
  “若是将西域的棉花引进中国,然后大规模的在皇庄中种植,再找人发明什么纺纱机,那一年国家府库得赚多少?”刘德想着这个就感觉自己的肾上腺素开始急剧分泌了起来。
  刘德知道,汉室朝廷自己制定的法律,规定粗麻布一匹值钱三十五钱,当然,这是你将布作为赋税上交给官府,而官府对你的布的价值的评估,并不说是说,一匹就只值三十五钱。
  实际上,刘德现在在这布店所见,最便宜的一匹麻布,也是价值五十五钱,质量稍好一些的,则是五十七,五十八钱不等。
  至于贵族所穿戴的丝绸甚至奢侈品蜀锦的价格,则是让瞠目结舌。
  最便宜的丝绸,一匹也价值上千钱,至于蜀锦,基本上不收铜钱,只以黄金交易。
  在布料店里转了一圈,刘德基本上了解了此时布匹的价值。
  不要小看布匹的重要性。
  基本上,你掌握了布帛的价格,就能大致推算出其余商品的物价。
  因为,汉室没有实行任何本位货币制度,甚至,就是市面上流通的铜钱,面值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会因为铜钱的含铜量和外观以及重量,而被百姓区别使用。
  只有布帛,是基本恒定不变的参照物。
  刘德就记得,后来的东汉,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朝廷和官府废弃了金钱的流通,只以布帛为货币。
  三国两晋时期,曹丕也曾经一度废黩了铜钱的流通,只认布帛。
  这些都是有原因的。
  有儒家推崇和鼓噪的原因,也有布帛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能准确反应商品价格。同时还能让就算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也能准确的判断出自己有没有被坑。
  “五铢钱啊……”刘德走出布店在心里想着自己铸造的五铢钱。
  毫无疑问,他的五铢钱只要保证质量,绝对能抢占天下的钱币市场。
  但是,刘德现在砸锅卖铁,也只能凑出铸造最多三千万钱左右的铜。
  这其中辟阳侯这个食邑万户的大家族积蓄了几十年的铜器占了大部分,再想加铸,就必须要找便宜老爹了。
  想要让五铢钱取代目前市面流通的其他货币,至少要铸造两百万万枚铜钱,才能做到。
  因为,汉家一年的财政收入,现在大概是三十至四十万万钱左右。
  将这个数字乘以五,差不多就是目前天下流通货币的总量。
  去哪里找这么多优质的铜?
  这个问题对于其他人或许真是苦难无比。
  但对于刘德,却像喝水吃饭一样简单。
  他只需要等他做了皇帝,派一个宦官,带上几个找矿的人,去一趟豫章就可以了。
  作为穿越者,就算再怎么孤陋寡闻,江西德兴铜矿的名头,刘德还是知道的。
  ……
  出了布店,刘德带着义婼,又来到了隔壁的一间看上去是杂货铺的店子。
  刚进门,刘德就看到了店内正在剑拔弩张,两个壮实的农民,跟店中伙计打扮的两个男子对峙着。
  双方怒目圆睁,青筋暴露,似乎像是随时都可能打起来。
  假扮成顾客和在街上游荡的游侠还有旅人的随行护卫们,将了这场景,立即就紧张了起来,有人甚至将手都放在了藏在宽大的袍服的刀柄之上。
  刘德却不以为意,拉着义婼,站在一旁围观了起来。
  这时候,又有一个人跑了进来。
  这人穿着青布深衣,一进门就用着粗狂的安邑本地口音,大声的道:“做甚么?做甚么?都给俺过来!”
  出乎刘德的意料之外,两拨人都老老实实的走到了那男子面前,一个伙计朝着那男子拱手作揖道:“张公,您是这东市的平贾,您得给我们做主!”
  这人道:“他们两个拿着粗鄙不堪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