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4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低身高要求是七尺。
  这些士卒全部身被重甲,手持着斧钺斩马剑一类的礼器。
  这些兵器,全部都是样子货,没有开刃,基本上不具备杀伤力。
  这也是自周室以来的传统了,天子朝会所在,片刃不得夹带,所有可能危及天子的人身安全的东西,都被排除。
  但是,也有例外,譬如贴身保护刘彻的郎中、侍从以及谒者,这数百人全副武装,手持杀人利器。
  这大抵也算是汉室的一个创新吧。
  谁叫当年荆轲刺秦王闹得沸沸扬扬,天下无人不知呢?
  为了避免再出现一个荆轲第二,而天子却没有保护措施,所以,汉室规定,天子身边的侍中、郎官以及谒者是可以携带兵器利刃的。
  尤其是刘彻身边的心腹保镖侍中们甚至被允许携带类似短剑这样的凶器。
  刘彻的撵车从宣室殿的大门直接抵达宣室殿的内宫,在内宫门口,刘彻下了撵车,从一侧的殿门直接进入宣室殿的内殿。
  在哪里,太皇太后窦氏,太后薄氏,皇后陈阿娇三位汉室最有权势的女性已在等候他的到来。


第469章 大朝仪(三)
  平明已过,但黎明仍未到来。
  天空中依然点缀着点点繁星。
  一个个火盘自宣室殿延伸出来,道路两侧,一个个黑甲武士持械静立。
  诸侯大臣及官吏随从数千人将这平日里宽敞无比的宣室殿挤得满满当当。
  尤其是,所有人都不是空手来的。
  新年的第一天给皇帝上寿,恭贺,又岂能空手而来?
  汉室在经过五十多年发展后,在给皇帝送贺礼这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
  这个规定是抄袭的周礼。
  诸侯执圭,列侯勋臣外戚执壁,皇子王子执皮帛,九卿送羔羊,大夫送雁,其他官僚及陪臣也要送一只野鸡。
  这其中即使是同样执圭,执壁的诸侯列侯勋臣外戚,也要分个三六九等。
  什么级别能用什么样的圭壁,这是有严格规定。
  所谓“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以禽像六挚,以等诸臣”。
  级别不到,就不能送逾越级别的礼物给皇帝。
  所以,汉室的大朝仪的开端,若是现代人看了,估计会笑喷。
  一个个往日里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巨头,捧着一只大雁或者揣着一只羔羊,忐忑不安的齐聚在一起,等候皇帝的到来。
  诸侯王与列侯勋臣们则自双手执着圭壁,低头肃穆。
  至于送野鸡的小吏,则连宣室殿的大门都进不了。
  他们只能在殿外等候。
  在这期间,官员们要小心看好自己的礼物(譬如羊羔啊大雁啊野鸡啊)万一跑掉了,那就是会死人的!
  一个君前失仪的罪名足以让人绝望!
  看着虽然搞笑,但在此时,这却是极为严肃和传统的政治活动。
  新年大朝仪,向皇帝献贺礼上寿,这是群臣和天下对汉天子表示拥护和心甘情愿的臣服的姿态。
  而天子接受群臣贺礼时也要称谢,并且给予献礼的臣子勉励。
  臣贺君,君谢臣,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天子表明自己愿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表态。
  平明刚过,鸡鸣乍响。
  宣室殿的内殿大门就全部打开。
  数十位身穿甲胄的黑衣武士自内殿鱼贯而出,分至天子御阶之前肃立。
  御史大夫晁错身后走出四位御史,手持一卷汉律,站到御阶之下,顿时,整个大殿就噤声了。
  御史执法,谁还敢出声,那就是找死!
  一切准备就绪,刘彻的御撵自宣室殿的内殿使出。
  “警!”丞相周亚夫持璧上前叩拜,他身后的随从立刻拿着装饰品一样的武器加入到刘彻的撵车身后。
  “警!”御史大夫晁错上前叩首,他身后分出数位御史,持着一册册汉律,加入到队伍中。
  “警……”一路上,御撵所过之处,无数臣子上前叩拜,刘彻的队伍也越发庞大起来,当撵车抵达御阶之前时,早有准备的数十位侍中立刻张弓狭矢,站上御阶,分立两侧,虎视群臣。
  这时候,太常窦彭祖适时的来到撵车前,叩首请道:“陛下,吉时以至,请陛下登临!”
  刘彻坐在撵车中,一动不动,微微张口,道:“可!”
  王道立刻大声的传话:“陛下制曰:可!”
  群臣立刻叩首:“恭迎陛下!”
  刘彻从撵车中走下来,没有回头去看宣室殿此时的情况,而是在数十名虎贲卫的精锐甲士簇拥下,沿着御阶向上,一直走到御座之前,刘彻才转过身来,面朝群臣。
  此刻,出现在刘彻眼前的,是一副无比壮丽的景象。
  宣室殿内外,无数的火盘,照耀着群臣,沉默的甲士,分立殿中两侧,数不清的战旗高高飘扬。
  东方的天际隐隐已有曙光出现。
  此刻的刘彻恰好站在了宣室殿的最高点,而宣室殿又是未央宫最高的建筑,未央宫又高于长安城。
  刘彻站在御座前,仿佛登临绝顶的神明一般。
  他微微张开双手,命令道:“诸卿平身!”
  太常窦彭祖立刻道:“皇帝命群臣平身!”
  数千名士官将佐三叩首后,方才起身。然后,以文武分列东西两侧。
  但文武的界限没有那么明显。
  汉室是一个有着军国主义色彩的政权,尤其是在中前期,汉室政权的文武界限并不清晰。
  武官拜为郡守,牧治万民,文官出任将军,受节掌军,远征数千里,都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西边的文官群中不乏现役将军,东边的武将群里,也能看到文官。
  两者区分的界限,仅仅只是该大臣是受制于丞相还是受制于大将军、中尉。
  或者出身列侯还是官宦世家。
  一般来说,前者的优先级高于后者。
  毕竟对军国主义政权来说,军功就是一切,文武都是依靠军功而生存的。
  尤其是汉室至今依然受匈奴威胁,内部也不太平,怎么可能会学周武王,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秣兵历马,积蓄粮草,训练士卒,伺机而动,才是汉室的真实写照!
  刘彻扫视群臣,然后,缓缓坐下来。
  丞相周亚夫于是领着九卿诸臣上前道:“臣等为陛下贺,愿吾皇千秋万岁!”
  刘彻为了今天的大朝仪,已经在东宫排练了十几天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当然知道该怎么应对。
  只见他站起身来,而周亚夫领着的九卿则刚好拜伏,叩首。
  太常窦彭祖则作为礼官,唱诺道:“皇帝为君等兴!”
  于是,周亚夫带头,领着九卿大臣向刘彻献上贺礼——一块块漂亮的玉璧。
  王道立刻上前去,首先接过周亚夫献上的玉璧。
  刘彻这时候已经再次坐下来,老实说,他心中感觉有一丝丝的不爽——叔孙通那个混蛋!居然设计出这样的繁琐的环节!
  但事实上,这样的环节有助于彰显天子对群臣的掌控能力。
  这也是自春秋战国开始的臣敬君,君敬臣的传统的继承和升华。
  此时的士大夫与文人骚客,也有着一种类似“皇帝让我爽了,我就帮他做事,皇帝办事不符合哥心意,哥就挂印而去”的心态。
  汉室史书之上,类似天子做的事情让大臣不爽了,大臣撂挑子的例子也有许多。
  而在野的学者就更牛逼了,皇帝再三征辟,也不肯去当官的,一抓一大把。
  所以这个程序实际上传递出的是“臣忠君,君敬臣”的意思。
  对于这个,刘彻还是清楚的。
  所以,他按照既定的程序,再次起身,对周亚夫道:“朕谨谢丞相贺礼!”
  接下来,是晁错,刘彻照样起身,口称:“谨谢!”
  其他九卿,刘彻虽然依旧要起身,但这次却只需要说一个谢字。
  剩下的大将军、将军、列侯诸侯王子弟的贺礼,刘彻也只需要称谢。
  至于两千石以及郡国的代表,刘彻则需要说一声:“可!”
  意思就是,朕准许你们送礼。
  只有亲自前来长安朝觐的诸侯王以及郡守一级的贵族大臣需要刘彻来说“谢”。
  整个过程,都有着既定的程序和规矩。
  而刘彻需要亲自出面接受贺礼的,也不过是两千石以上的臣子。
  两千石以下所献的大雁、野鸡一类的礼物,自有太常代收。
  尽管如此,这么一轮程序走下来,就差不多花了大半个时辰。
  此时,天色渐明,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整个世界。
  大朝仪正是拉开了序幕。
  刘彻首先要做的,就是群臣排座位。
  这是很严肃的事情!
  尤其是今天是刘彻登基后的第一次大朝仪,因此尤为重要——这关系到今年一年甚至往后数年的朝中巨头排行以及地位。
  汉室大朝仪中大臣的座次,基本上就等于这个臣子今后在朝中的地位。
  臣子座次先后,大抵就相当于后世的政治局排名。
  譬如太祖高皇帝第一次大朝仪时,相国萧何先坐,于是汉室确立了丞相第一,御史大夫第二的政治排序。
  而太宗孝文皇帝时,将车骑将军排在丞相与御史大夫之后,由此确定了车骑将军在太尉空缺时,总统军务的资格。
  先帝即位,将内史晁错与郎中令周仁排在前列,这才有了晁错当初鼓噪削藩时的声势,晁错才能拉起那么大的阵势。
  毫不夸张的说,大朝仪的臣子的座次,位置以及天子提及该臣的次数,决定了这个臣子及其代表的势力今后能得到多大的权力。
  刘彻目光灼灼,环视群臣,开口道:“丞相劳苦功高,赐座御前!”
  立刻就有宦官抬着蒲团与案几,恭请丞相周亚夫坐到距离刘彻最近的御阶之下。
  周亚夫拜谢一声,立刻前往。
  千万别以为在汉室丞相就一定能排第一位。
  小猪朝那是前世的事情,且不提它。
  太宗孝文皇帝二年,就是在大朝仪上,太宗借着陈平病逝的机会,发动忽然袭击,将丞相周勃的座次给撤掉了,一举击垮元老勋臣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