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5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后用着她的铁腕和老道的政治经验与手腕,扫平了一切反对声音,将这些律法贯彻到了天下。
  从吕后二年,到六年,汉室基本摆脱了财政危机,国家收入大增,朝廷权威得到树立,同时天下治安好转,大股的盗贼基本被剿灭,只剩下“行侠仗义”的游侠儿们。
  这些事实证明,吕后推行的法律,在现实范围内具备可行性,而且对国家大有裨益。
  但问题是,很多事情,在国家这个层面,不是说对国家好的,就一定会得到支持。
  刘彻现在确信无比,只要他敢推动恢复那些吕后时的“苛政酷法”,现在还一团和气的汉室朝野首先就要面临一场大撕逼,整个朝野都将分裂,天下局势,更将陷入动荡。
  有史以来,任何敢把刀子挥向既得利益集团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现在刘彻要是傻兮兮的就把主意打到工商业和地主阶级的脑袋上。
  那前面等待着刘彻的除了地雷阵,就是万丈深渊了。
  保准各方势力,联起手来,把刘彻炸的妈妈都不认识!
  “但是,为什么要碰这个地雷阵呢?”刘彻心里呵呵的笑着。
  相比朝臣,刘彻比这些政治精英最大的优势在于视角。
  这些家伙的眼睛只能看到过去。
  而刘彻却对未来,清晰无比。
  中国历史上,在古代封建社会,最大的财源是什么?
  农税?人头税?工商税?
  答案是,都不是!
  哪怕在南宋时期,南宋小朝廷有大半财税,来源于出口和贸易。
  但,真正的财富之源与社会经济的基石与动脉,从来都不是贸易。
  盐,才是自始至终,贯彻在古代中国经济中的白色黄金。
  翻看史书,你就能清晰的看到,历代政府的强弱,国家财政的富裕与否,取决于政府在盐这个东西上的话语权。
  去土里刨食,能有多少钱?
  把农民逼死了,国家也收不到多少。
  那些财富与粮食,最后都进了上上下下的官员和胥吏的兜里。
  而盐就不同了。
  在古代,盐在中国的地位,基本相当于后世地球的石油。
  只要政府能控制好食盐的生产销售,基本上,就不用为财政发愁。
  甚至,周边的四夷,也可以通过盐来控制。
  一如后世米帝,用石油美元操纵全球。
  而在现在,整个世界,对于盐这种白色的结晶体的威力,了解的实在太少了。
  哪怕是刘濞在吴国,靠着煮盐、铸铁,发展出了能与朝廷叫板的力量。
  人们对它的认知,也很少很少。
  高冷的贵族列侯们,鼻孔高高向上,甚至懒得去理会,对盐的生产和销售,基本都是放任自流。
  即使是法家,也一门心思扑在“尽地力之教”上,没去理会盐的问题。
  在大家的潜意识里,盐的作用,大体上跟铜钱、布帛是一样的。
  属于一种流通的商品,精明一些的聪明人,也顶多以为,不过是个交易的等价物罢了。
  认知的不足,见识的不足,就让刘彻拉开了与他的朝臣们的距离。
  在这些人一门心思的在琢磨田税、人头税,聪明一些的人,则最多考虑杀商人这头肥猪过年的时候,刘彻已经在开始准备,将盐作为一种战略物资以及基本等价物,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当然了,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有一种物资,地位与盐,相差无几。
  那就是铁!
  现在的汉室,农业发展,需要铁,军事装备,也需要铁,民生工程更离不开铁的供应。
  作为一种在战国时期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全新金属。
  铁,现在刚刚战胜了它的宿敌青铜,坐上天下第一金属的宝座。
  但离它的全盛时期,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普及度,更是远远不够。
  现在,就连汉军之中,也起码还有一半的郡兵,依然在使用那些秦代的老古董。
  全铁器化的目标,任重道远。
  但,铁的普及和全面进入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条件已经具备。
  它的成本、冶炼技术和铸造技术,都已经达标,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应用。
  特别是,随着高炉炼铁技术的出现,用高耗能和高污染做代价,汉室,已经具备了将生铁白菜价的能力。
  既然如此,那还等什么?
  熟读史书的刘彻知道,在春秋时期,战国初年,中原各国的货币,是以青铜为载体的。
  换句话说,在现在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铁,同样也可以承担一部分货币的作用。
  而盐铁相结合,在目前来说,跟黄金差不多。
  是硬的不能再硬的硬通货!
  有着这个底气,刘彻才敢做出大范围迁徙江都国居民的决定。
  不然的话,以统治者的尿性,哪怕明知道会发生那样的灾难,但你要是让他自己出血甚至要来一次半身不遂,恐怕,他会犹豫,甚至会装鸵鸟。
  刘彻站起身来,居高临下,看着刘舍,张口轻轻吐出两个字:“盐铁!”
  刘彻拍怕手掌,早已经得到了吩咐的王道,捧着一张诏书,站到前台,开始宣读:“朕闻之,仁不异远,义不辞难,今天下虽丰登,山林池泽之饶,与民共之。然,风暴将袭江都,黎庶流离失所,朕甚闵之。且江都之地,火耕刀耨,生民不易,今迁之,朕惧其饥寒不活,乃命少府,行盐五十万石,铁一百万斤,致之雒阳,布告天下,凡有运粮至彭城者,粟米百石,可得盐十石,铁两百斤!”
  这诏书一宣读。
  顿时,满殿鸦雀无声,无数人心里的腹稿和预案,统统憋回肚子里。
  大家虽然不了解,盐铁的威力。
  但是,这盐铁的价值,却多少有所了解。
  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坐的都是重臣,接触的事情多,当然很清楚,百姓生活,是离不开盐的。
  盐这东西,只要有,就不怕卖不出去。
  至于,铁,就更稀罕了。
  在不产铁矿的许多地方,一铁难求。
  即使是铁矿产区,铁的供给也是常年不足。
  同样,这东西,也不愁销路。
  商人们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只要有钱赚,哪怕打断腿,也要去!
  这个事实,大家同样都很清楚。
  这样一来,自然就会有无数的商人,会运着粮食,前往彭城。
  再加上之前已经决定调往彭城的蜀粮和淮泗之粮,江都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甚至,东海问题,也不是不能谈了。
  而汉室需要付出的代价,却从先前要砸锅卖铁,变成了现在的,不过是一部分蜀粮和淮泗地区的存粮,加上五十万石盐,一百万斤铁。
  虽然依旧代价巨大,但是,也只是吃力而已,远不到伤筋动骨,甚至动摇国家财政的关键上。
  于是,代表军方利益的列侯与将军们,纷纷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
  只要军费能给足,计划中的军队换装和扩充问题不受影响。
  朝臣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吧。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而大臣们则将疑惑的眼神看向王道。
  大家都知道,少府这个怪物,本身就是盐铁的生产者。
  但是,少府的盐铁产量,在过去几十年都很有限。
  好吧,或许太宗孝文皇帝时期,邓通在蜀郡干的不赖,但那也就是年产铁几十万斤,盐十几万石的规模。
  邓通以后,少府的盐铁产量直接跳水腰斩了大半。
  少府能拿得出这么多盐铁吗?
  无数人心里打着鼓,疑惑着。
  要是拿不出来,那就丢人丢大了!
  更是会严重影响朝廷的信誉!


第567章 教育列侯
  于是大家伙把视线集中在了少府令岑迈身上。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位少府令,现在把自己的全部身心与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凌烟阁”的筹备事宜中。
  整个少府的日常工作,交给了下面的少府监。
  但少府监显然不够格参与这样重要的会议。
  于是,大家就只能让这位在实际上已经去职,就等着交割政务给新少府的岑迈出来负责了。
  岑迈,却是不急不慢的站出来,接受命令。
  “臣迈奉诏,不敢有违!”岑迈叩首接命,让无数人惊掉了下巴。
  在汉室,接受了命令,就必须完成。
  完不成,就等着掉脑袋吧!
  岑迈敢接诏书,这就说明,少府的库存里,起码有个百万石盐,几百万斤铁的储备。
  没有这个底气,少府绝不敢接受这样的命令。
  倒是丞相周亚夫与太仆袁盎还有大将军窦婴等人,都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周亚夫是想到了去年他在上林苑见到的那些高炉。
  那些一日炼铁上千斤的怪兽,要是全力运作,不计成本和损耗,区区百万斤铁,不是难题。
  更何况,现在,张汤已经在南阳郡扎根下来。
  那么,那个天子所说的年产生铁数百万斤的炼铁基地,也应该开始建设了。
  因此,少府现在已经不需要特别储备生铁来应付突发事件了。
  要知道,在去年,少府的开支,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两万万钱,几乎与去年汉室军费相差无几。
  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有个百八十万斤生铁储备,是很正常的事情。
  更何况,还有蜀郡的两位外戚,程郑氏和卓氏的全力配合和帮忙。
  只是,盐的问题,让周亚夫百思不得其解。
  五十万石盐,恐怕,整个少府去年,全年在各地盐池的产出,也不过如此了。
  而少府产出的盐,是要供应两宫,军队和各官署的。
  向来不外卖。
  周亚夫很好奇,少府到底要用什么办法,玩什么法术,变出五十万石盐来。
  因此,周亚夫不免好奇地问道:“敢问陛下,盐铁,从何而来?”
  其他人也纷纷伸长了脖子,等待回答。
  自从盐铁官营在关中实施以来,大量的平价盐铁,开始充斥市场。
  大农令下的盐铁衙门,在长安九市之中的五个,开设了盐铁售卖基地,每隔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