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5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岑迈不胜其烦,也不好拒绝,所以干脆就躲到凌烟阁的工地里来了。
  但即使如此,也还是常常被人直接找到了工地。
  让岑迈真是幸福且快乐着。
  但实际上,岑迈也知道,其实这些事情,根本就不是他能做主的。
  他只是一个具体的实施者。
  那位功臣,应该有怎样的评价和描述,只能由天子决定。
  甚至,某些人的地位和评价,还要上朔望朝讨论,才能定下来。
  跟武苑与太学一样,凌烟阁,也才刚刚开始动工。
  刘彻也就没有进去看,只在御撵上问了岑迈几个问题,然后就离开了。
  他也不需要进去看。
  这些事情,自然有专业的专家操办。
  身为皇帝,只要知道工程进度,表示一下关心,做做样子就可以了。
  在返回甘泉宫的路上,刘彻接到了一个噩耗。
  太宗孝文皇帝时期汉室政坛上最重要的角色,主持了汉律的全方位修订以及制定了汉室官员考核制度和上计制度的前丞相,北平侯张苍,在三天前撒手人寰。
  享年一百零四岁。
  刘彻问询,身子都颤抖了一下。
  张苍的离世,代表着战国时代,彻底落幕了。
  他是最后一位在世的荀子门徒,也是最后的一位见过秦始皇的人物。
  他的离世,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精彩,同时也是最辉煌的一个年代,永不再见。
  战国,在今天,终于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再也没有了见证者和描述者了。
  同时,张苍还是汉室历史上功劳最大的功臣之一。
  在刘彻看来,他的功劳,完全能与萧何、曹参比肩。
  他奠定了汉室的政治基础,完善了汉室的律法系统,建立了汉室的官员考核制度。
  他秉政十五年。
  他上台之时,汉室千疮百孔,经济疲惫,民生艰难,府库一贫如洗,官场弊政丛生。
  他去职之时,汉室社会稳定,人口恢复到了秦末战乱之前的水平,府库堆满了铜钱和粮食,长城的防线,基本稳固。
  除了政治功劳外,张苍在数学、音乐、文化和天文方面的建树也非常多。
  他几乎就是一个全才。
  刘彻闭上眼睛,对左右近侍道:“北平侯薨,朕甚哀之,其令,天下郡国致哀,汉军各部军旗降半旗,命燕王刘定国,登门代朕致哀,发骑兵一千五百人,自未央至北阙,分列而陈,以像北平侯秉政十五年,赐金缕玉衣、黄肠题凑各一具,以诸侯王礼下葬,命有司商议北平侯之谥号,以美其功!”
  这就是要国葬的架势。
  而北平侯张苍的功劳,绝对当得起这样的哀荣!
  甚至,可以说,再怎么追崇,张苍都配得上!
  刘彻不想,后世史书上,这位真真正正,埋首干实事的大臣,再次得到与他的功绩不相匹配的评价甚至是侮辱了。


第586章 为难
  降旗致哀,始自张丞相——史记《张丞相列传》。
  张苍的去世,其实早就在很多人的预料之中。
  毕竟,张苍已经一百零四岁了。
  在十年前,他的牙齿全部掉光了,只能靠喝人奶续命。
  他能撑到今天,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但,张苍死后的哀荣之盛,却是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他得到了堪比萧何、曹参,甚至超越萧何、曹参的礼遇。
  军营降半旗致哀,天下郡国衙门裹素半日,一千五百名骑兵,披麻戴孝,自未央宫陈列至北阙张苍故居之前。
  至于赐黄肠题凑,金缕玉衣,特许以诸侯王的规格下葬。
  更是让许多人瞠目结舌。
  黄肠题凑、金缕玉衣,在理论上,只有天子才能享有这样的待遇。
  诸侯王想要获得这样的优待,还需要天子特旨恩赏。
  过去,许多诸侯王,下葬,都没有得到这样的恩宠。
  如今,张苍这个臣子,却能获得这样的待遇。
  很多人心里都有些不舒服。
  但却也没有什么办法。
  两日后,御史大夫晁错上奏刘彻:臣等奉诏谨议北平侯苍之功,皆以为,北平侯臣苍,追随太祖,平定天下,恭迎太宗入继大统,功为上。辅佐太宗,秉政十五载,推五德之运,定社稷之本朔,吹律调乐,入之音声,及以比定律令。若百工,天下作程品!谥法曰: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曰文,臣错等以为,当谥之曰文,称之谓:北平文候。
  刘彻回复奏疏曰可。
  于是,张苍就成为了汉室为数不多,称为文候的大臣。
  这也算是在许多人的意料之中的事情。
  然而,随之张苍离世。
  汉室就只剩下了不过十位大臣,曾追随过刘邦。
  而这十人之中,只有田叔和魏尚,还在发挥余热。
  其他人,统统已经致仕。
  可以预见,未来三到五年,这些老一辈的开国大臣,也都将陆续离世。
  这是自然规律注定的事情。
  要知道,即使是最年轻的石奋,也已经七十几岁了。
  而最年长的申屠嘉,也马上要迎来自己的九十大寿。
  不可避免的,刘彻只能寻找田叔和魏尚的继任者。
  但遗憾的是,找了半年多,现在,刘彻都还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不是说,就没有比田叔和魏尚更有能力的人。
  天下英雄如此多,能力远超田叔和魏尚的,一抓一大把。
  但问题在于:这些家伙未必能跟田叔和魏尚一样,尽职尽责的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田叔所在的内史衙门,负责管理整个关中。
  相当于后世天朝的北京市委书记兼任天津市委书记中央……
  想坐稳这样的位置,能力倒是其次。
  主要是,这个人得能领会刘彻的意图,同时还能铁面无私的以公正客观的立场,来面对关中各个富强家族以及朝臣家属。
  性子软一点,私心多一点的人,要是坐上这个位置。
  用不了半年,长安的纨绔子弟就要无法无天了。
  而性子太强硬的人,却也可能激化矛盾。
  也只有田叔这样经验老辣的政治家,能有条不紊的调和这些方方面面的矛盾,让关中各县,都规规矩矩。
  换了其他人,那就未必了!
  如前世,晁错死后,刘彻的老爹在十年内换了五个内史。
  最终,还是上了宁成,才勉强让刘彻的老爹认可。
  如今,宁成还是个毛头小伙子。
  无论资历还是品级,都够不着内史的位置。
  没有办法,刘彻只能用笨办法。
  谋划将内史衙门,一分为二,分置左右内史的法子来作为田叔去职后的备用计划。
  内史令的事情,还好说,总归是能找到办事的人的。
  大不了让廷尉和御史大夫衙门还有绣衣卫也帮着看着。
  但魏尚的云中郡郡守继任者人选,却是让刘彻愁白了头发。
  云中直面匈奴在河套地区的部族。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云中的地理位置,都至关重要。
  云中若有闪失,未来的战争中,匈奴骑兵就能在广大的北方地区,随意兴风作浪。
  长城驻军,只能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窘境之中。
  可以想象,若是所用非人,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所以云中郡的郡守人选,不能单纯的只考虑一个方面的问题。
  而是要综合起来考虑。
  以魏尚为例,他在云中郡担任郡守二三十年,上马治军,下马治民,中间还能跟河套那边的匈奴人打嘴炮,甚至还能偷个空隙,在匈奴那边安插情报人员,建立情报网络。
  换句话说,魏尚的继承人,除了要文武双全,胸有韬略,还得有外交才能,最好对匈奴国内的部族势力有所了解,熟悉匈奴人的思维方式。
  这样的人,哪里是好找的?
  整个汉室官僚系统里,也未必能找出几个合适的。
  本来郅都是个不错的人选。
  但是,在河南郡干的风生水起的郅都,假如要调职的话,那就只能往中央调,起码都得是个九卿的职位。
  不然,谁还会给刘彻卖命?
  列侯里面,倒也有类似的合适人选。
  只是这些家伙未必愿意去云中郡,去接任魏尚的职位。
  而且,刘彻很担心,假如真派了某位列侯去云中,很可能,这个家伙想要做出些成绩。
  不是谁都愿意成为萧规曹随的故事中的那位曹参。
  也不是谁都能跟曹参一样,不计荣辱和个人得失,只为了国家和天下好。
  万一所用非人,派去的家伙,想要标新立异,乱改魏尚定下的规矩,脑洞大开的玩些新奇把戏,刘彻实在很担心,云中郡就又要走上前世的老路。
  思前想后,实在没有办法了。
  刘彻只好把主意打到义纵身上。
  义纵很年轻,学习能力很强,人也聪明,历史也证明了,他确实在边郡方面,有一手。
  另外,作为外戚,义纵也不需要标新立异。
  他只要能做好分内的事情。
  朝野都会觉得很满意。
  而且,作为外戚,义纵去了云中,能很好的压制住当地的地头蛇,迅速的树立权威。
  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内耗和争权夺利。
  只是,义纵未必愿意离开长安,前往云中。
  好在,刘彻是皇帝,所以,这个事情,还是有办法解决的。
  用了几天时间,刘彻就让义纵乖乖的上书请求,去云中郡视察工作了。
  说是视察工作,但其实,就是为了接任云中郡郡守而做的准备。
  打发走义纵后,刘彻终于能腾出时间和精力,专心布置在三越的事情。


第587章 东瓯内附
  四月广陵的飓风灾难平息后,三越就都派出了使臣,来到长安,一方面是表态,另一方面,则是想看看长安的态度。
  三越中,东瓯人是最着急的。
  飓风毁灭了其国土三分之一大小地区的社会和经济。
  死于飓风中的人,保守估计也有千余人。
  若仅仅是这样,那也罢了!
  死上千把几千个泥腿子,对东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