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5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彻现在玩的五铢钱政策,虽然拍马赶不上印钱的米帝。
  倒是有些类似英国人玩的金本位。
  五铢钱目前的币值,其实不是靠它的精美做工,含铜量来计算的。
  而是,依托于粮食保护价政策和盐铁官营政策。
  关中粮价,长期维持在五十钱左右一石,而盐铁售价,也是以五铢钱来计算。
  这就意味着,南越和闽越,想要买到汉室的商品,他们必须先获得五铢钱。
  但他们的铸币水平和技术,无疑限制了,他们不可能自行大量铸造五铢钱,而且,也划不来!
  刘彻铸造的五铢钱,含铜量与杂质之间的比例达到了八比二。
  超高的含铜量,使得五铢钱信誉大增,同时也使得任何仿制者,陷入了越铸越赔本的境地。
  而且,刘彻最近修改了钱律,将五铢钱的大小、规制和重量以及含铜量、外观都做了规定。
  这就让伪造者的成本再次攀升。
  而同时以粮食和盐铁作为其币值的恒定器,又使得任何企图将五铢钱变成其他钱币或者器皿的行为,得不到回报——嗯,暂时来说,可能五铢钱和其他钱币以及器皿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获利空间。
  毕竟,国家这么大,很多地方都还处于以物易物的阶段。
  而铜,又能作为冥器,陪葬。
  有人拿了五铢钱,融了,制造冥器,给自己或者别人当陪葬品。
  这样的事情,肯定有。
  但刘彻能承担得起这样的损失。
  但,随着未来,盐铁衙门遍及天下,以及粮食保护政策的全面推广开来。
  刘彻相信,在一枚五铢钱,等于X斤粮食或者X两盐的情况下,不会再有什么煞笔干这样的事情了。
  而具体到闽越和南越。
  既然他们自己铸造不出符合规定的五铢钱,即使勉强造出来了,也要亏本。
  那么,他们唯一获得五铢钱这种外汇的方式,就是出口自己的粮食和其他特产。
  就像天朝八十年代那样,为了外汇,不管南越还是闽越,都得贱卖他们的物产,然后,换来五铢钱,再用五铢钱,购买汉室的各种先进工具和器械甚至武器。
  这是赤裸裸的剥削!
  久而久之,闽越和南越的上层统治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敌视或者亲近乃至于希望自己变成汉人。
  敌视的不用说,注定成不了气候。
  而那些亲汉派和入汉派,则是要大力扶持和鼓励。
  而上层被同化后,下层的百姓,在汉室的各种先进工具面前,也会很快做出选择。
  更何况,如今东瓯内附。
  汉室的疆域向东南延伸了数百里,直接与闽越接壤。
  这使得,汉室的文化,能更加容易的影响和侵袭南越与闽越国内的贵族和精英阶级。
  经济同化,与文化同化,双管齐下。
  闽越与南越已经不足为患。
  只等着老一辈的那些顽固派,譬如赵佗啊骆严挂掉,闽越与南越的回归,就要进入倒计时了。
  将闽越与南越的事情,先放在一边。
  刘彻把汲黯和颜异,都叫过来,同时,尚书和侍中们也叫到一起。
  就在这安宁殿,刘彻与他们商议起接下来汉室要面临的两个大事。
  这第一个,就是考举。
  今年的考举士子,到目前为止,报名人数已经接近八千人了。
  虽然,这些人中起码有五分之二,是回锅肉,都是上两次考举的失败者。
  但新增的士子,人数也不少。
  而随着考举人数不断增加,录取人数,势必也要增加。
  但关中的官员空额,已经不多了。
  很显然,无论如何也塞不下去年那么多的官员了。
  因此,不可避免,考举只能向地方郡国转移。
  丞相府跟御史大夫已经选定了楚国、江都国、河南、河东、河内、南阳、清河、上郡、云中等汉室控制力最强的郡国作为今年考举士子的安置点。
  另外,军队方面也表示,吃下一千人左右的士子,不成问题。
  所以,这个问题,刘彻暂时还不需要去考虑。
  刘彻目前主要要关心和关注的重点是:即将开始的首批移民辽东、新化、朝鲜的屯垦团。
  按照刘彻的命令,辽东郡和新化城以及朝鲜方面,已经选定了移民们将要屯垦的地区。
  都是水源充足,地势平坦,适合耕种的平原。
  移民们过去后,只需要开垦土地,修建好过冬的房屋,储备过冬所需的粮食和柴火,再撑过今年的严冬,等到明年,差不多就能自给自足了。
  而,现在,正是最佳的移民时机。
  因为天气合适。
  不趁着夏季,将移民们安置到各自的定居点,同时建立好过冬的物资储备,那今年就没机会了。
  可问题是,一个超过十万人,涉及三千里地域的安置工作和移民们的管理工作,都非常琐碎且麻烦。
  刘彻召集自己的亲信心腹智囊团的目的,就是要商议出一个切实可行,且完善的屯垦团管理制度和移民的分配制度。


第589章 军国主义
  屯垦移民的事情,一讨论,就是整整三天。
  但三天后,刘彻走上返回长安,参与六月的朔望朝会时,他的手里,已经拿着厚厚的一堆具体条例和实施细则。
  这些东西,当然不是在过去三天内讨论出来的。
  实际上,屯垦移民的政策以及相关的实施细则,在朝堂上已经经过了十几轮的撕逼和争论。
  而,刘彻的智囊团,兰台的尚书们则早在去年,就已经在位拟定相关法律和屯垦移民的细则而努力了。
  仅仅在过去半年的时间里,为了划定屯垦区域以及考察当地地理,兰台方面,就已经向辽东郡和新化以及朝鲜地区派出了超过三百人次的考察团和十五个采风团。
  带回来的有关当地地理地貌和河流湖泊的说明文字超过了十万字,测绘的地图超过了一千张。
  这使得刘彻和朝廷的大臣们,都能通过这些文字以及地图,清楚的知道,辽东、新化以及朝鲜的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第一手的参考资料。
  在过去三天,兰台尚书们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将过去朝堂讨论的相关事宜以及汇总的各方意见整理出来。
  然后,由刘彻亲自过目,定下基调。
  这次回长安,主持朔望朝会,主要目的,就是给已经撕逼了大半年的朝野各方势力,来做个裁决。
  这也是皇帝的本职工作。
  大臣们讨论问题——皇帝一锤定音,给出最终的结果。
  当然了,这过程还是要充分的展现民煮,要搞得皇帝好像特别尊重和看重朝中贤者,在野士大夫的意见。
  就像当年刘彻的老爹削藩的时候一样——连诸侯王都能在这个事情上面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只是,结果是注定的。
  皇帝的意志决定一切。
  回到长安后,刘彻住进了温室殿,然后就立刻命人传唤丞相周亚夫和御史大夫晁错。
  君臣三人闭门商议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日暮时分,这场闭门会议才算结束。
  会议结束后,当周亚夫和晁错回到各自家中,瞬间,他们就迎来一大波来自各个方面,探听口风的代表。
  尤以周亚夫家中最为热闹。
  起码有十几位列侯和七八位将军亲自登门拜访。
  这些人一直在周亚夫家里逗留到人定时分(晚上九点以后)才各自散去。
  翌日,鸡鸣之时,刘彻刚刚醒来,绣衣卫的报告就已经送到了他的面前。
  随意的翻看了一下绣衣卫记录的昨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刘彻也没有在意。
  天朝太祖都说过,党内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任何一个政治实体内部,都免不了拉帮结派,抱团取暖。
  尤其是丞相和御史大夫这两个职位的人,要是不能拉拢一批支持者团结在自己周围,早被人架空了,更不可能干出任何成绩。
  刘彻对周亚夫和晁错各自拉帮结派,非常宽容,仅仅只是让人在两个人的小团体里埋下几个钉子,随时保持关注,只要他们不阴谋反对自己,刘彻就懒得去管。
  当然,万一日后,跟这两个家伙撕破了脸。
  今天这些周亚夫与晁错晚上跟人密议的事情,就能成为罪证了……
  好吧,统治者就是这样无耻。
  吃完早餐,刘彻就在义婼的服侍下,穿戴好冠冕,然后看了看还在熟睡中的一双儿女,在两个粉嘟嘟的小家伙脸颊上亲了一口,刘彻就前往承明殿,准备主持朝会。
  承明殿在汉室历史上,是仅次于宣室殿的政治活动场所。
  承明两字就足以说明其在未央宫建筑群中的地位。
  西汉晚期的文学家刘向,就曾在其著作《说苑》中注解承明殿的意义:守文之君之寝曰左右路寝,谓之承明何?曰承乎明堂之后者。
  因而,从此可以看出,承明殿,实际上是皇帝的路寝(正寝)。
  但,此时,自周代传下来的三寝制度,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高寝,在汉代成为了代指刘邦宗庙和陵寝的称呼。
  路寝,因为逼格太高,历代天子都不喜欢住,反倒是本来只是妃嫔们居住的小寝,成为了皇帝日常常住的地方。
  因而,渐渐的,承明殿就成为了汉室天子除宣室殿外,召开会议和朝会最多的地方。
  后世辛弃疾在其词作中就曾写道:夜半想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以此表达自己对南宋小政权的不思进取的不满。
  但其实,作为皇帝的路寝,承明殿还是非常舒服和宽敞的,甚至有着不下于宣室殿的规模——其正殿完全能够容纳超过五百人议事。
  这也正常,毕竟,路这个字,在周代的意思,本身就是与大、宽相通。
  许多古文里,路、大、宽,都可以相互通假。
  不过,承明殿,在刘彻登基后,还是首次启用,作为朔望朝的场所,因此,宫中的宦官和下人,不得不提前四五天就开始准备——上一次承明殿被启用,还是在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